导言 1
上编 旧民主主义革命 3
第一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第一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3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3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3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亚洲国家的侵略 5
二、两次鸦片战争 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化的开始 7
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失败 7
《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化的起点 9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 11
中国加快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 12
三、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的产生 13
洋务运动 13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4
新的阶级的出现 15
四、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加深 17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17
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 19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20
第二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1
一、鸦片战争时期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 21
二、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23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兴起和发展 23
太平天国的纲领和政策 25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 26
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29
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 29
维新变法的准备 30
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32
四、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34
本章小结 37
第二章 辛亥革命 40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发展 40
一、《辛丑条约》签订后的中国社会 40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 40
清政府的“新政”措施 41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发动的爱国运动 43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产生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4
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44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5
革命团体的建立 47
三、同盟会的建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48
同盟会的成立 48
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49
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50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52
一、武装起义的发动和革命形势的高涨 52
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52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53
保路运动 54
二、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56
武昌起义 56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57
临时政府的政策和法令 58
三、袁世凯篡夺政权和辛亥革命的失败 59
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掌握清廷大权 59
袁世凯篡夺政权 60
第三节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继续奋斗 63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全国人民反袁斗争 63
袁世凯的专制独裁 63
“二次革命”及其失败 66
袁世凯的帝制活动 67
护国运动 69
二、北洋军阀的分裂割剧和革命党人发动的护法运动 71
北洋军阀的分裂和张勋复辟 71
皖系军阀的卖国独裁统治 72
护法运动及其失败 73
本章小结 75
中编 新民主主义革命 81
第三章 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 81
第一节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81
一、中国资本经济的新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81
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8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83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85
二、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86
五四爱国运动 86
五四运动后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89
各种社会思潮的出现,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90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94
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及其活动 94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97
中共二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98
第二节 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兴起 101
一、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军阀混战与政局 101
二、国民党的改组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03
五四运动后孙中山的重新奋起与挫折 103
中共三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104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06
三、国民革命的兴起 109
黄埔建军和工农运动的恢复与发展 109
北京政变和国民会议运动 112
“五卅”运动和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 114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建立 117
四、反对资产阶级右翼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 119
统一战线内部的分化与斗争 119
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 121
第三节 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123
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国民革命的高涨 123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23
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126
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发展 130
二、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勾结 蒋介石集团发动反革命政变 131
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 131
蒋介石反革命活动的加紧和武汉地区反对蒋介石军事独裁的斗争 132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34
三、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 国民革命的失败 136
革命运动的继续发展和武汉国民政府的严重危机 136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国民革命的失败 139
本章小结 140
第四章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 144
第一节 国民党政权对全国的反动统治 144
一、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44
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统一”全国 144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和统治集团内部的派别斗争 146
二、国民党政权对全国的独裁统治 147
对内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147
对外投靠帝国主义 150
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经济状况 151
第二节 土地革命的开展和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153
一、共产党继续坚持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 153
中国革命潮流的低落 153
南昌起义和“八七”会议 154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156
广州起义和其他各地武装起义 157
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58
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 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159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土地革命的开展 159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 162
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和战略战术基本原则的形成 165
国民党统治区的文化“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169
三、国内其他派别的主张和活动 170
国民党民主派的反蒋斗争 170
第三党的成立及其主张 171
四、探索革命新道路中的失误与历史性的转折 172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出现及其严重危害 172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利和长征的开始 174
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175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国内和平的实现 179
一、日本侵略东北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79
“九·一八”事变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179
伪满洲国的成立,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 180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81
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183
抗日民主运动在曲折中发展 184
二、“一二·九”运动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 186
华北事变 186
“一二·九”运动的爆发,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187
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国内和平实现 190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190
国共两党的初步接触和各自政策的转变 192
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 19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9
本章小结 201
第五章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204
第一节 全民族抗战的发动 204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 204
日本全面侵华政策的确立及其准备 204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205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206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208
第二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08
共产党提出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210
三、全民族抗日高潮的出现 212
国民党政府的抗战部署和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 212
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敌后战场的开辟 216
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219
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新形势 221
第二节 中国人民坚持团结抗战的艰苦历程 222
一,相持阶段中坚持抗战 反对分裂的斗争 222
相持阶段的到来,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 222
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建立傀儡政权 224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225
中国共产党坚持国共合作,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要战场 230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 233
二,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团结抗战的方针 234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34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238
三、中国人民克服抗日战争中的严重困难 239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加强对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239
共产党提出战胜困难的各项政策和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244
敌后军民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的英勇斗争 248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51
一,国民党统治日趋腐败 大后方民主运动的高涨 251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战场的局部反攻 251
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与危机 253
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256
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 257
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58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58
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260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军,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261
本章小结 263
第六章 全国解放战争 266
第一节 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66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各党派的政治主张 266
战后国际斗争格局的重大变化 266
国内形势和各阶级对中国前途的主张 267
二、争取和平民主的重大斗争 269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 269
重庆谈判 270
解放区的自卫作战,“一二·一”运动 271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73
三、国民党的内战部署和共产党巩固解放区的措施 274
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政协决议 274
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的内战部署 275
共产党自卫战争的准备 276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278
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78
全面内战爆发后的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军事方针 278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 280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 282
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和政策 284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284
中国共产党“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行动纲领 286
三、国民党统治危机加深和反蒋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与壮大 288
国统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发展 288
反蒋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289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空前巩固和壮大 290
第三节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92
一、战略决战的胜利 292
决战前的形势 292
辽沈战役 292
淮海战役 293
平津战役 294
二、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96
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 296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98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99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00
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30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01
本章小结 303
下编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309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309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 国民经济的恢复 309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 309
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309
全国大陆的统一,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310
没收官僚资本,接受帝国主义在华财产 311
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物价的稳定 312
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 314
二、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运动 316
抗美援朝运动 316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317
镇压反革命运动 319
“三反”、“五反”运动 320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和对旧有教育文化事业的改造 322
三、整风和整党运动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323
整风和整党运动 323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325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326
一、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326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它的历史必然性 326
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28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329
高饶反党篡权阴谋活动的被粉碎 329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331
三、思想理论战线上的斗争 我国外交政策的伟大胜利 333
思想理论战线上的斗争 333
我国外交政策上的伟大胜利 335
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336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36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39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40
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意义 344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345
一、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345
二、总结经验 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346
三、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348
本章小结 351
第八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354
第一节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354
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 354
二、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358
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 358
反右派斗争 359
三、反对经济工作中的冒进倾向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360
反对经济中的冒进倾向 360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362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和在纠正“左”倾错误中的曲折 363
一、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363
二、“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367
“大跃进”的轻率发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出现 367
北戴河会议 368
三、中国共产党开始纠正已经觉察到的“左”倾错误 369
四、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纠正“左”倾错误的中断 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372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 372
庐山会议和“反右倾”斗争 373
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375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376
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 各项工作条例的颁布 376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376
《十二条》的发布和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377
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正式通过 378
各项工作条例的颁布 379
二、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的全面贯彻 381
中国共产党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 381
二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和五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工作会议 382
调整国民经济的措施和国民经济的明显好转 384
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胜利完成 386
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胜利 386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左”倾错误的发展 387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 389
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胜利完成 389
10年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392
本章小结 394
第九章 “文化大革命” 397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全国大动乱 397
一 “文化大革命”的准备和起因 397
“文化大革命”的准备 397
“文化大革命”的起因 399
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402
中国共产党的五月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五·一六通知》 402
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一中全会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404
全国大动乱 406
三、上海“一月风暴”和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 408
上海“一月风暴” 408
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 408
四、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煽动“全面内战” 各地建立革委会 410
五、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二中全会和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413
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二中全会 413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414
第二节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被粉碎 415
一、所谓“斗、批、改” 415
二、林彪集团抢班夺权的阴谋被揭露 417
中国共产党九届二中全会 417
“批陈整风” 419
三、林彪集团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及其被粉碎 419
林彪集团阴谋策划反革命武装政变 419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420
四、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各方面工作的转机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421
批林整风和批极左思潮 421
各方面工作的转机 422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423
第三节 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党夺权阴谋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424
一、“批林批孔”运动 “四人帮”组阁阴谋被挫败 424
“批林批孔”运动 424
“四人帮”组阁阴谋及其被挫败 425
二、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形势明显好转 426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 426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各条战线开始整顿,?形势明显好转 427
对“四人帮”的斗争 428
三、错误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全国再度陷入混乱 429
四、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全国反对“四人帮”的抗议运动 十月的伟大胜利 431
周恩来逝世天安门事件 431
朱德、毛泽东相继逝世“四人帮”加紧篡党窃国 433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伟大胜利“文化大革命”结束 434
本章小结 435
第十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3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439
一、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439
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党纠正“左”倾错误中遇到严重阻碍 439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和经济建设的新失误 441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 443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两个凡是”的批判 444
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446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446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的重大成就 449
对越进行自卫反击、保卫边疆战斗 454
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455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纲领的制定 460
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后各条战线的新成就 460
加强对思想战线的领导,继续重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60
继续调整国民经济 461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62
机构改革和打击严重犯罪活动 463
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作 465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466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473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的开创 473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473
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 474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476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 477
整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478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 480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482
二、中国共产党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485
本章小结 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