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孔祥云,刘敬东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302163909
  • 页数:38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际,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国情与借鉴相结合的多重视角,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产生、形成、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以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

导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

一、旗帜道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 1

(一)“举什么旗”代表国家发展方向 1

(二)“走什么路”决定国家盛衰兴亡 4

二、以史为鉴: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5

(一)资本主义试验在中国的失败 5

(二)新中国建立后决不能选择资本主义道路 7

(三)改革开放的中国再次对走资本主义道路说“不” 10

三、时过境迁:效法“苏联模式”没有出路 11

(一)“苏联模式”的历史功过 11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学习“苏联模式”的必要性和成就 13

(三)“苏联模式”弊端的日益凸显 14

(四)改革不能走历史的回头路 14

四、警惕陷阱:民主社会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15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改良的资本主义 15

(二)“瑞典模式”不适合中国 21

五、人间正道: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2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2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为实践证明了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2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为实践证明了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25

第1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30

一、历史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变革历程 30

(一)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31

(二)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 34

(三)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 36

(四)哲学范式: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38

二、理论生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逻辑 42

(一)思想渊源: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43

(二)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47

(三)历史依据:国内外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50

(四)实践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56

三、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优势 59

(一)实践性:根本特征 59

(二)时代性:与时俱进 61

(三)创新性:开拓新境界 62

(四)人民性:历史主体论 63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要素解析——精髓·主题·核心·目标 70

一、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70

(一)党的思想路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 70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78

二、理论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79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 79

(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解决执政党建设的首要问题 81

(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解决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首要问题 83

三、价值核心:以人为本 85

(一)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最高原则 85

(二)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86

(三)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87

四、发展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89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8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 9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 92

第3章 必须搞清楚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艰辛探索 100

一、历史教训:搞社会主义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100

(一)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到社会主义的现实 100

(二)总结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真知 102

二、认识飞跃: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概括 104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提出 104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 107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 113

(四)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大意义 115

三、理论升华:新世纪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 116

(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116

(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19

(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19

第4章 国情认识的理论升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24

一、艰辛探索: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曲折历程 124

(一)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渊源 124

(二)对国情判断失误导致的巨大挫折 127

二、深刻反思:重新认识和把握现实基本国情 130

(一)邓小平对基本国情的新判断 130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33

三、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历史定位 13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13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39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41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的重要意义 145

四、任重道远: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47

(一)清醒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47

(二)时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149

(二)时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149

第5章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路 155

一、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55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155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 158

(三)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63

二、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66

(一)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166

(二)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172

三、新的起点: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 178

(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推进改革 178

(二)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新水平 180

(二)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新水平 180

第6章 筑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90

一、初步探索: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190

(一)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90

(二)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192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193

二、理论创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4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 194

(二)列宁、斯大林的实践 195

(三)邓小平的伟大贡献 196

三、独特经验:从“计划”到“市场” 199

(一)由“计划”到“市场”的主要历程 199

(二)中国经济转轨的“渐进”特点 202

四、制度之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体系 207

(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207

(二)理顺收入分配制度 209

(三)健全经济运行机制 211

五、小康之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13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213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 215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16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18

(五)统筹区域发展 219

(六)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20

(六)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20

第7章 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225

一、历史求索:对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艰难探索 225

(一)巴黎公社的探索 225

(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 227

(三)新中国建立前后的探索 228

二、核心理念: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229

(一)人民民主思想的形成 229

(二)人民民主思想的发展 231

三、指导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32

(一)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 232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34

四、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235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35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38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42

(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44

五、基本方略:完善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 247

(一)依法治国的内涵与意义 247

(二)依法治国的发展与完善 248

(二)依法治国的发展与完善 248

第8章 提升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52

一、理论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 252

(一)何谓文化 25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 25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256

二、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26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基本规律的必然要求 260

(二)提升当代中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263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265

三、建设途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67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68

(二)弘扬中华文化与和谐文化 270

(三)辩证对待外来文化 272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74

(五)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几对关系 276

(五)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几对关系 276

第9章 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83

一、基本内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83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283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 286

(三)“和谐社会”的狭义与广义 287

二、重要意义: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89

(一)解决当前中国各种社会问题的必然要求 289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91

(三)提升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 293

三、现实途径: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95

(一)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96

(二)着重促进纵向社会和谐 298

(三)保证政府及其官员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301

(四)努力降低基尼系数 304

(四)努力降低基尼系数 304

第10章 科学发展观——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09

一、理念创新: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309

(一)演变轨迹:国外发展观的逐步深入 310

(二)实践呼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312

二、统筹兼顾: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317

(一)统筹城乡发展:注重农村发展和解决农民问题 317

(二)统筹区域发展:帮助落后地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321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注重解决社会问题 322

(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322

(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注重国内外市场协调,在扩大对外开放中促进国内发展 324

(六)统筹全局,协调各方:注重多种因素的协调 324

三、总体布局:“四位一体”建设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325

(一)“四位一体”建设思想的提出及其意义 325

(二)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28

(二)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28

第11章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335

一、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335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 336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经验 338

二、制度创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 340

(一)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的一项根本建设 340

(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布局 343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在制度创新 346

三、反腐倡廉: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任务 355

(一)反腐倡廉建设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355

(二)我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357

(三)反腐倡廉建设任重道远 361

(四)建立惩治与预防并重的反腐倡廉体系 363

结束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68

一、继往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扬的伟大旗帜 368

(一)挑战前所未有:有感于中央的忧患意识 368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摇不得 369

二、历史责任:以民族复兴的伟业为己任 373

(一)十七大的宏伟蓝图 373

(二)青年大学生是有希望的一代 375

(三)实现民族复兴是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377

后记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