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经济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戴英马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308063548
  • 页数:853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研究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其中对再生产理论以及新产品价值问题的研究颇具特色,曾在多种刊物上发表过,得刭较高评价。

第一卷 25

第一编 生产的实现与限制 25

第一章 实践竞争中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25

一、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生存环境 25

二、理论回顾 29

三、实践竞争的残酷性及其意义 32

第二章 企业生产的决策基础 34

一、社会产品的商品形式 34

二、商品成本与生产的经济范围 37

三、市场价格对生产价格的偏离 42

四、预测及管理 44

第三章 开放经济的实现 46

一、狭义的国内市场与消费需求 46

二、世界性的竞争关系 49

三、社会总产品市场问题 50

四、基本制度优势与限度 53

第四章 工资与分配 55

一、按劳分配的本质 55

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与工资水平 56

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57

四、按资分配或资本收益 58

五、各个企业实际经营效益的差别和劳动者工资的高低 60

六、工资差别缩小的客观基础 62

第二编 循环生产与商品价值 65

第五章 生产资料的循环再生产 65

一、持续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 65

(一)使用的劳动手段 65

(二)在产品 66

(三)储存的生产资料 67

二、生产资料存量价值和生产规模 70

(一)存量生产资料循环再生产的实现 70

(二)生产规模扩大的价值基础 72

第六章 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 75

一、劳动生产率是怎样得到提高的 75

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衡量 78

三、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利润率的根本性影响 83

(一)企业积累的实体资本 83

(二)基本生产条件和商品价格 84

(三)利润率提高的原因与特征 87

第七章 影响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 92

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92

(一)技术装备进步基础上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92

(二)自然因素变化造成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93

(三)非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93

(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部门或全社会统计 93

二、生产价格及其变化 94

三、供需状况与市场价格 98

四、竞争与价格变动 100

五、价格垄断、管制、补贴 101

六、特殊供给品 102

七、通货膨胀 102

八、小结 102

第三编 劳动方式的变化 103

第八章 自动控制与自动化生产 103

一、生产的程序性与自动化 103

二、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生产的基本特征 105

三、活劳动耗费与创造性劳动 111

四、劳动的共通性与人的全面发展 115

第九章 生产创新和价值创造 118

一、新产品研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耗费 118

二、新产品的价值构成和创新利润 123

第十章 社会分工的细化与生产的复杂化 129

一、社会分工越益细化的客观基础 129

二、生产的越益复杂化与生产的变易性 133

第四编 社会再生产考察(上) 138

第十一章 劳动生产率提高与社会再生产 138

一、社会再生产的表式问题 138

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怎样影响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 144

三、扩大的社会再生产的具体考察 146

(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再生产的扩大 146

(二)新加劳动增加引起的扩大再生产 154

(三)综合计算 156

四、回顾和论述 160

五、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变化的限度与积累率 165

(一)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变化的限度 165

(二)积累率对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变化的影响 167

(三)两个部类有机构成不一样时的积累率 177

(四)剩余价值率的变化对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变化的限度的影响 179

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时的社会再生产 181

第十二章 基本价值构成的提高 188

一、两大部类的区分和社会分工及流通 188

二、马克思关于国民产品的价值构成的若干重要论述 192

三、基本价值构成的提高和积累 197

四、第Ⅰ部类所占比例随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增大趋势 199

五、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变化的影响 201

六、基本价值构成概念对于分析社会主义再生产的重要性 205

七、自然因素的变化对基本价值构成变化的影响 206

八、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重要观点 207

第十三章 非物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210

一、社会的非物质生产劳动 210

二、非生产性的生产费用 216

(一)非生产性生产费用的特征与范围 216

(二)社会非生产性的生产费用总量的变化趋势 220

三、并入非物质生产部门以后的社会再生产表式 222

四、非生产部门纳入总体联系以后的社会再生产 223

第五编 社会再生产考察(下) 230

第十四章 固定基金蓄积价值的取用 230

一、固定基金总规模不变且分布均匀时蓄积价值的取用 230

二、固定基金总规模不变但分布不均匀时蓄积价值的取用 234

三、固定基金总规模扩大时蓄积价值的取用 239

四、补充论述 245

(一)为什么固定基金原值的一半必然会被取作他用 245

(二)固定基金转移价值的实际体现,就是使用和消费这些固定基金的企业的产品 249

(三)马克思考察固定资本更新问题的一个前提条件 251

第十五章 劳动手段的经济寿命 253

一、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时的经济寿命 253

二、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的经济寿命 255

三、制定劳动手段折旧率时的预测因素 262

四、劳动手段的实际折旧率、经济折旧率、预计折旧率 265

第十六章 长期投资与社会总产品 268

一、社会生产总规模保持不变时的长期投资 268

二、社会生产总规模扩大时的长期投资 271

三、长期投资对社会总产品价值增长的影响 274

四、长期投资的性质 281

(一)积累的特定形态 281

(二)固定资产体系 282

(三)相应积累量的计算与统计 282

第十七章 生产资料的贬值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 284

一、劳动手段经济寿命缩短的意义 285

二、社会基本的价值构成提高的实际情形 291

三、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界限 295

四、关于社会再生产的表式计算 299

第十八章 社会总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 303

一、总产品价值重复计算的性质 303

二、企业发生纵向分化的考察 305

(一)第Ⅱ部类的企业发生分化 305

(二)第Ⅰ部类的企业发生分化 313

三、几点结论 318

第十九章 可变资本与积累 320

一、可变资本的性质 320

二、资本的积累 323

(一)货币资本的积累 323

(二)可变资本的积累和存量资本的积累 325

三、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补充考察 327

四、利润率与生产价格 330

第六编 非自偿性损耗及其抵补 333

第二十章 生产资料的非自偿性损耗 333

一、非自偿性损耗的种类与性质 333

二、商品价值的新考察 337

三、非自偿性损耗对社会总生产的影响 340

(一)概要分析 341

(二)社会总生产举例考察 344

(三)企业对非自偿性损失的弥补 348

四、非自偿性损耗对劳动生产率长远发展的影响 350

第七编 价值在全社会的流动和转移第二十一章 企业实体价值的波动和社会总生产 354

一、实体价值与虚化价值 354

(一)生产的基本单位 354

(二)实体价值和虚化价值的区分 355

(三)存量生产资料的循环再生产 356

二、实体价值的波动和社会总生产 357

三、在制品价值的变化和资本的游离 366

第二十二章 企业的资本来源与运用 373

一、企业负债率和自有资本 374

(一)我国企业的负债率 374

(二)美国、日本、原联邦德国企业的负债率 375

(三)企业对外股本投资对负债率的影响 378

二、信用来源 380

(一)企业的自有资金 381

(二)个人资金来源 381

(三)非生产单位的资金 383

三、企业资本来源和运用整体分析 384

(一)第一种类型 385

(二)其他类型 389

第二十三章 通货债务 396

一、当代货币的主要形式 397

二、当代货币的价值基础 398

三、通货与币值 399

四、通货的投放及债务人 404

五、国际货币 406

六、金融性投资与货币资金的冲击性流动 409

七、企业的实体资本与货币资本 410

第二十四章 需求实现的社会机制 412

一、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衡量 412

二、基本的调节机制 414

三、企业的两种实际控制方式 416

(一)合同制 416

(二)库存、生产、供给的实时调节 417

四、重大项目的社会直接计划和产业发展战略 418

五、大类生产资料的生产 418

六、自有资本的全球转移对经济调节的影响 419

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论述 420

第八编 增长与发展 423

第二十五章 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423

一、经济增长的速度问题 423

二、生产资料的闲置与生产的激发 429

三、社会生产的发展趋势 433

第二十六章 价值创造的实际表现 442

一、同一生产部门内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别对新价值创造的影响 442

二、生产价格的形成和新价值的创造 445

三、竞争性的世界经济与各国企业实现的新价值 449

四、生产资料的非自偿性损耗对新价值实现的影响 459

第一版序 462

第一版前言 464

第一卷跋 465

第二卷 496

第一章 为什么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着商品的价值 496

一、商品价值的客观基础 496

二、全额成本和商品价值 503

第二章 社会化大生产的度量 509

一、走向社会主义的基础经济条件 509

二、俄国的社会化大生产初期状况衡量 511

三、中国的社会化大生产初期状况衡量 517

四、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与衡量指标的变化 534

第三章 我国企业劳动者的经济权利 540

一、我国现时期的私有企业 540

二、企业的资本和劳动者的关系 543

三、我国企业工会的职能 545

四、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怎样体现为工人的经济权利 547

五、新民主主义回顾 549

第四章 管理因素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557

一、管理因素的地位 557

二、管理原因导致同类企业效益的巨大差别 559

三、企业管理的几个主要方面 566

四、作为国民经济管理形式的经济运行体制 570

五、管理效益提高的实质 572

第五章 非正常损失和新创造的价值 576

一、非正常损失简述 576

二、非正常损失的弥补 579

(一)对非正常损失的多渠道弥补 579

(二)商品的价值及其衡量 581

(三)社会总生产中的商品价值和非正常损失 584

三、非正常损失的统计 591

(一)生产单位的非正常损失的统计 592

(二)非生产单位的运行和非正常损失 593

(三)个人的非正常损失 594

第六章 经济收入和新价值的创造 595

一、三位一体的收入来源和商品价值 595

二、三类社会主体的区分 597

三、净收入和资本投入 600

四、可比价格与商品价值 602

第七章 经济增长的形成 606

一、新价值的增长和产品量的增长 607

二、服务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613

三、经济增长的合成 623

四、经济增长的测算 634

第八章 流通新论 640

一、流通过程的期间长度 640

二、流通企业的生产劳动成果是服务商品 642

三、生产期间和流通时间资本的占用 646

第九章 基本价值构成实证分析 650

一、社会基本价值构成提高的实际趋势 651

二、使基本价值构成提高变慢的重要因素 658

(一)各种非正常损失 661

(二)社会劳动者总数的增加 662

(三)粗陋条件下的生产扩张 664

(四)部门比例关系的变化 665

(五)管理水平的普遍提高 672

(六)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相比的劳动生产率差别及其变化 674

(七)现行财务制度下积累计量的部分虚假性 677

(八)以财政拨款建设和购买的生产资料的消耗基本上不表现为商品价值形式 678

三、由基本价值构成决定的两大部类基本比例 679

第十章 生产资料存量价值实证分析 685

一、价值实体的计量 685

二、存量资产的价值衡量实例 690

(一)国有资产的实质价值 690

(二)乡村企业实体资产存量的实质价值 696

(三)乡村企业快速增长的意义 702

三、资本的保值问题 710

四、决定和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各重要因素 715

(一)积累 718

(二)劳动者素质、能力的提高 719

(三)境外资本的流入 720

(四)企业管理 721

(五)经济体制 722

(六)政治文化因素 726

(七)自然条件的重大变化 727

(八)非正常损失未足额弥补 727

(九)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企业成本的差别 728

五、价值衡量再举例 728

(一)历年社会劳动生产率状况简略分析 728

(二)固定资产投资 733

(三)农业生产水平 736

第十一章 新产品的研发效益的衡量 742

一、创新开发投入资金的效益衡量 743

二、新产品的研发与成熟产品整体盈利水平的差别 751

三、非典型创新产品的研发与效益 754

四、新产品是怎样代替老产品的 756

五、排他性方式研发新产品的投资与效益 760

第十二章 地权价格对全社会商品价格的影响 762

一、地价及企业地价的回收 762

二、土地资本存量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766

三、社会资本的实际形态和商品价格 770

第十三章 基础资本向实务资本的转变 780

一、基础资本和资本的扩展 780

(一)基础资本 780

(二)存量资本的扩展 782

(三)生产价格和类生产价格 785

二、自有资本与信用资本 788

(一)形成巨量信用资本的社会条件 788

(二)自有资本、信用资本与各生产部门的实体资产的关系 790

(三)非正常损失的影响 795

三、资本额和资本积累 796

(一)积累额的衡量 797

(二)资本的国际流动 800

第十四章 商品生产与商品生产的消亡 803

一、产品的商品形式与关键性社会条件 803

(一)按劳分配与商品生产形式 804

(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806

(三)资本与资本利润率 808

二、理论撷英 811

(一)马克思 812

(二)恩格斯 813

(三)列宁 815

(四)毛泽东 818

(五)邓小平 819

(六)张闻天 820

(七)孙冶方 821

(八)顾准 822

(九)杨伟名 824

三、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 826

第十五章 阶级和阶层 829

一、剩余产品的生产与阶级的产生 829

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832

三、社会阶层差别现状及发展趋势 839

第二卷跋 847

参考文献 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