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立勇,丁艳锋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040249408
  • 页数:49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教材面向全国,但以南方主要农作物为主介绍相关内容。本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系统介绍了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产量与品质形成、栽培技术、化学调控与设施栽培等共性知识与技术。下篇重点介绍了水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棉花、苎麻、红麻、油菜、花生、烟草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与应用概况、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及理论、关键的管理技术及发展趋势。本教材在内容组织上注重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传统经典理论与技术的传承与凝炼,科技发展前沿与创新理念的引入与介绍,同时兼顾学术性与实用性。本书可作为农学类专业(包括农学、植保、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学生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农学类以外相关专业学生以及从事农业科技、管理、教育和培训人员的农业科技用书及拓宽知识领域的参考用书。

上篇 总论 1

1 绪论 1

1.1 作物及作物栽培学的概念 1

1.1.1 作物的概念 1

1.1.2 作物的分类 2

1.1.3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5

1.2 作物生产的特点及重要性 6

1.2.1 作物生产的特点 6

1.2.2 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7

1.3 作物生产概况 8

1.3.1 世界作物生产概况 8

1.3.2 中国作物生产概况 10

1.3.3 中国种植业分区 12

1.3.4 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14

1.4 作物的起源及作物栽培学的历史沿革 15

1.4.1 作物的起源 15

1.4.2 作物栽培的历史沿革 17

1.5 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18

1.5.1 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 18

1.5.2 作物栽培学的发展方向 19

科技前沿视点—作物栽培学在分子水平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22

复习思考题 22

2 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 23

2.1 作物的生长发育 23

2.1.1 作物生长、分化和发育的概念 23

2.1.2 作物生长的一般过程 24

2.1.3 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26

2.2 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28

2.2.1 作物的发育特性 28

2.2.2 作物温光反应类型及其形成 30

2.2.3 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对植株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31

2.2.4 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 31

2.3 作物生长的相关关系 32

2.3.1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32

2.3.2 地上部分生长与地下部分生长的关系 33

2.3.3 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 34

2.4 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35

2.4.1 光照 36

2.4.2 温度 37

2.4.3 水分 40

2.4.4 空气 41

2.4.5 养分 41

科技前沿视点—作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42

复习思考题 42

3 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 44

3.1 作物产量及产量形成 44

3.1.1 作物产量 44

3.1.2 产量构成因素 45

3.1.3 作物的产量形成与生长分析 46

3.2 作物“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 49

3.2.1 源 49

3.2.2 库 49

3.2.3 流 50

3.2.4 “源、流、库”的协调及其应用 50

3.3 作物群体及其层次结构 50

3.3.1 作物群体 50

3.3.2 作物群体的层次结构与光能利用 51

3.3.3 影响作物群体结构及物质生产的因素 53

3.4 作物的品质及品质形成 54

3.4.1 作物品质的概念及评价指标 54

3.4.2 作物品质的形成 57

3.4.3 环境条件对品质的影响 60

3.4.4 栽培措施对作物品质形成的调控 62

科技前沿视点—不同生态型“代谢物”决定作物品质 64

复习思考题 65

4 作物栽培基本技术 66

4.1 耕作制度 66

4.1.1 种植制度 66

4.1.2 养地制度 67

4.2 土壤耕作 67

4.2.1 基本耕作 68

4.2.2 表土耕作 68

4.2.3 保护性耕作法 69

4.3 播种与育苗移栽技术 70

4.3.1 播种期的确定 70

4.3.2 播种技术 71

4.3.3 育苗与移栽技术 73

4.3.4 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 75

4.4 田间管理技术 76

4.4.1 作物施肥技术 76

4.4.2 作物水分调节技术 80

4.4.3 中耕除草 83

4.4.4 覆盖栽培 83

4.4.5 其他管理 85

4.5 收获与贮藏 86

4.5.1 适时收获 86

4.5.2 收获方式 86

4.5.3 干燥与贮藏 87

科技前沿视点—轻型简化栽培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88

复习思考题 89

5 作物化学调控与设施栽培 90

5.1 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90

5.1.1 作物化学调控技术的概念 90

5.1.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吸收与运输 91

5.1.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特点和影响因素 92

5.1.4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类和作用 93

5.1.5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 97

5.2 设施栽培 98

5.2.1 温室栽培 98

5.2.2 无土栽培 104

科技前沿视点—保护地作物二氧化碳施肥技术 110

复习思考题 110

下篇 各论 111

6 水稻 111

6.1 概述 111

6.1.1 发展水稻生产的意义 111

6.1.2 水稻生产概况 112

6.1.3 我国水稻产区划分 113

6.1.4 稻的起源与分类 115

6.1.5 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 118

6.2 水稻的生长发育与温光反应特性 119

6.2.1 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及其变化特点 119

6.2.2 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 120

6.2.3 水稻的器官建成 122

6.2.4 水稻温光反应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130

6.2.5 水稻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32

6.3 水稻产量的形成与调控 133

6.3.1 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 133

6.3.2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过程与调控 133

6.3.3 水稻群体质量指标及高产优质群体的构建 136

6.4 稻米品质的形成与调控 141

6.4.1 稻米品质的概念与内涵 141

6.4.2 稻米品质评价 142

6.4.3 稻米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基础 144

6.5 水稻的基本栽培技术 147

6.5.1 育秧 147

6.5.2 稻田耕整 152

6.5.3 移栽与密度 153

6.5.4 水稻营养与施肥 153

6.5.5 稻田水分管理 155

6.5.6 水稻大田生长发育诊断 156

6.5.7 水稻的收割与贮藏 160

6.6 水稻其他栽培技术 160

6.6.1 水稻抛秧栽培 160

6.6.2 水稻机插栽培 162

6.6.3 水稻直播栽培 163

6.6.4 再生稻栽培 165

6.6.5 水稻旱种栽培 166

6.6.6 发展中的水稻栽培技术 167

科技前沿视点—全球气温升高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69

复习思考题 169

7 小麦(附大麦) 170

7.1 概述 170

7.1.1 发展小麦生产的意义 170

7.1.2 小麦的起源与生产概况 170

7.1.3 我国小麦产区划分 172

7.2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74

7.2.1 小麦的植物学分类与栽培种 174

7.2.2 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 174

7.2.3 小麦的器官建成 176

7.2.4 小麦的阶段发育特性及其应用 183

7.3 小麦产量形成与高产群体的培育 184

7.3.1 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184

7.3.2 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 185

7.3.3 小麦高产群体结构与质量指标 188

7.4 小麦子粒品质及其调控技术 189

7.4.1 小麦子粒品质的概念与指标 189

7.4.2 专用小麦及其分类 190

7.5 小麦栽培技术 191

7.5.1 高产小麦的土壤条件 191

7.5.2 小麦的需肥特性与施肥技术 191

7.5.3 小麦的需水特性与灌排水技术 193

7.5.4 各生育阶段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 194

7.5.5 小麦品质调控技术 196

7.5.6 小麦收获、加工与贮藏 198

7.6 大麦 199

7.6.1 大麦生长发育特点 200

7.6.2 大麦栽培技术 201

科技前沿视点—优质专用小麦标准化种植和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 202

复习思考题 203

8 玉米 204

8.1 概述 204

8.1.1 玉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04

8.1.2 玉米的起源与传播 205

8.1.3 玉米生产及其栽培研究 205

8.1.4 我国玉米产区划分 206

8.1.5 玉米的类型 207

8.2 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209

8.2.1 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 209

8.2.2 玉米器官形态与发育 210

8.2.3 玉米器官的相关生长 215

8.2.4 玉米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17

8.2.5 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 220

8.3 玉米栽培技术 225

8.3.1 良种选用 225

8.3.2 土壤耕作 225

8.3.3 玉米施肥技术 226

8.3.4 播种和种植密度 227

8.3.5 玉米的田间管理 229

8.3.6 收获与贮藏 230

8.4 特用玉米及其栽培技术 230

8.4.1 特用玉米的种类 230

8.4.2 特用玉米栽培技术 232

科技前沿视点—玉米根系分泌物的化感效应 233

复习思考题 233

9 大豆 234

9.1 概述 234

9.1.1 发展大豆生产的意义 234

9.1.2 大豆的起源与生产概况 235

9.1.3 我国大豆的产区划分 237

9.1.4 大豆的分类 237

9.2 大豆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238

9.2.1 大豆的生长发育过程 238

9.2.2 大豆的植物学性状 240

9.2.3 大豆的产量及品质形成 244

9.2.4 大豆的生态适应性 247

9.3 大豆栽培技术 249

9.3.1 大豆的轮作和间作 249

9.3.2 整地 250

9.3.3 大豆的施肥 251

9.3.4 良种选用 252

9.3.5 适时播种与合理密植 253

9.3.6 田间管理 254

9.3.7 收获与贮藏 256

科技前沿视点—大豆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模式 257

复习思考题 257

10 马铃薯 259

10.1 概述 259

10.1.1 马铃薯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259

10.1.2 马铃薯的起源、生产概况与发展趋势 260

10.1.3 我国马铃薯产区划分 261

10.2 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262

10.2.1 马铃薯的形态特征 262

10.2.2 马铃薯的器官生长和产量形成 264

10.2.3 马铃薯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267

10.3 马铃薯的栽培技术 269

10.3.1 选地整地 269

10.3.2 种植 269

10.3.3 施肥 271

10.3.4 田间管理 272

10.3.5 收获与贮藏 274

10.3.6 加工用马铃薯的栽培 274

10.4 马铃薯的退化及其防止 276

10.4.1 马铃薯退化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276

10.4.2 防止退化的途径和主要措施 277

科技前沿视点—马铃薯微型薯“雾培”新型繁育技术 278

复习思考题 278

11 甘薯 279

11.1 概述 279

11.1.1 发展甘薯生产的意义 279

11.1.2 甘薯的起源与生产概况 281

11.1.3 我国甘薯的产区划分 281

11.2 甘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282

11.2.1 甘薯的形态特征 282

11.2.2 甘薯的生长发育过程 284

11.2.3 甘薯产量形成 285

11.2.4 甘薯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288

11.3 甘薯栽培技术 289

11.3.1 品种选择 289

11.3.2 育苗 289

11.3.3 整地做垄 291

11.3.4 需肥特性与施肥技术 291

11.3.5 剪苗与栽插 292

11.3.6 田间管理 294

11.3.7 收获与贮藏 294

11.3.8 叶菜专用型甘薯的栽培技术 295

科技前沿视点—甘薯脱毒技术的研究与利用 297

复习思考题 297

12 棉花 299

12.1 概述 299

12.1.1 棉花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00

12.1.2 我国棉花的产区划分与生产概况 300

12.1.3 棉花的栽培种 306

12.2 棉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306

12.2.1 棉花的生长发育过程 306

12.2.2 棉花的器官建成 308

12.2.3 棉花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320

12.2.4 棉花的产量形成及纤维的品质指标 322

12.3 棉花栽培技术 324

12.3.1 棉田种植制度 324

12.3.2 播前准备 326

12.3.3 播种保苗 327

12.3.4 种植密度 327

12.3.5 地膜覆盖 328

12.3.6 施肥技术 330

12.3.7 灌溉和排水 331

12.3.8 整枝 332

12.3.9 中耕、除草、培土 333

12.3.10 化学调控 333

12.3.11 收获 334

12.4 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 335

12.4.1 简化栽培 335

12.4.2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336

12.4.3 节水灌溉 336

科技前沿视点—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在棉花栽培中的应用 337

复习思考题 337

13 苎麻 338

13.1 概述 338

13.1.1 苎麻的用途 339

13.1.2 苎麻的起源与发展 340

13.1.3 我国苎麻的产区划分 341

13.2 苎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341

13.2.1 苎麻的植物学特征与生长发育 341

13.2.2 苎麻的生长发育过程 343

13.2.3 苎麻的产量结构 343

13.2.4 苎麻纤维结构与理化性质 344

13.2.5 苎麻类型与品种 346

13.2.6 苎麻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347

13.3 苎麻的栽培技术 348

13.3.1 繁殖方法 348

13.3.2 新麻园的建立与管理 350

13.3.3 常年麻园的管理 352

13.4 苎麻的收获与加工 354

13.4.1 收获适期与方法 354

13.4.2 原麻加工 354

13.4.3 原麻脱胶 355

科技前沿视点—苎麻鲜麻脱胶清洁生产工艺研究 355

复习思考题 356

14 黄麻与红麻 357

14.1 概述 357

14.1.1 黄红麻的用途 357

14.1.2 黄红麻生产的历史与发展 358

14.1.3 我国黄红麻的产区划分 360

14.2 黄红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361

14.2.1 黄红麻的生长发育过程 361

14.2.2 黄红麻的形态特征 362

14.2.3 黄红麻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366

14.2.4 黄红麻纤维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构成因素 366

14.3 黄红麻高产栽培技术 368

14.3.1 黄红麻的轮作与套种 368

14.3.2 黄红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368

14.3.3 红麻盐碱地栽培技术 370

14.4 黄红麻种子生产与贮藏 371

14.4.1 黄红麻留种方法 371

14.4.2 黄麻种子的收获与贮藏 371

14.5 黄红麻纤维的收获与加工 372

14.5.1 适时收剥 372

14.5.2 纤维脱胶 372

科技前沿视点—新垦盐碱地种植红麻的展望 373

复习思考题 373

15 油菜 374

15.1 概述 374

15.1.1 发展油菜生产的意义 374

15.1.2 油菜生产的发展 375

15.1.3 油菜的类型 378

15.2 油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380

15.2.1 油莱的生长发育过程 380

15.2.2 油莱的形态特征 382

15.2.3 油菜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387

15.2.4 油菜产量与品质的形成 390

15.3 油菜栽培技术 394

15.3.1 油莱的种植 394

15.3.2 油菜的施肥技术 397

15.3.3 油菜的灌溉排水 399

15.3.4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399

15.3.5 中耕除草及培土 399

15.3.6 防止早花和冻害 399

15.3.7 防止倒伏及高温逼熟 400

15.3.8 防治病虫害 401

15.3.9 收获 401

15.3.10 油莱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 402

科技前沿视点—优质油菜“油蔬两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403

复习思考题 403

16 花生 404

16.1 概述 404

16.1.1 种植花生的意义 404

16.1.2 花生生产概况 405

16.1.3 世界主要花生进口市场对进口花生的要求 406

16.1.4 我国花生生产和栽培技术研究展望 406

16.2 花生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407

16.2.1 花生的类型及起源 407

16.2.2 花生器官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特点 409

16.2.3 花生的生长发育过程 413

16.2.4 花生产量的形成 415

16.2.5 花生品质的形成 415

16.3 花生栽培技术 416

16.3.1 播种 416

16.3.2 花生的田间管理 418

16.3.3 花生的收获与贮藏 420

16.4 花生栽培新技术 421

16.4.1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421

16.4.2 控制花生下针(AnM)栽培法 422

科技前沿视点—控制花生下针(AnM)栽培法 423

复习思考题 423

17 甘蔗 424

17.1 概述 424

17.1.1 发展甘蔗生产的意义 424

17.1.2 我国甘蔗生产概况与技术发展 425

17.1.3 甘蔗的类型与品种 426

17.2 甘蔗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428

17.2.1 甘蔗的栽培种 428

17.2.2 甘蔗的形态特征 428

17.2.3 甘蔗的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431

17.3 甘蔗栽培技术 433

17.3.1 土壤培肥 433

17.3.2 蔗田准备 434

17.3.3 下种 436

17.3.4 甘蔗大田管理 438

17.3.5 收获与蔗种贮藏 442

17.4 甘蔗育苗移栽技术要点 443

17.4.1 育苗技术 443

17.4.2 移栽技术 443

17.5 甘蔗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 444

17.6 宿根甘蔗栽培技术要点 445

17.6.1 选用宿根性好的品种 445

17.6.2 种好上季蔗,为宿根蔗打下良好的基础 445

17.6.3 管理好上季蔗蔸 445

17.6.4 抓好宿根蔗早发的“四早”管理措施 445

17.7 果蔗栽培技术要点 446

科技前沿视点—甘蔗与斑茅远缘杂交有望获得新的优良性状 447

复习思考题 447

18 烟草 448

18.1 概述 448

18.1.1 烟草的用途 448

18.1.2 烟草的发展与生产概况 449

18.1.3 我国烟草产区划分 450

18.1.4 烟草的类型 450

18.1.5 烟草主要栽培品种 451

18.2 烟草栽培生物学基础 452

18.2.1 烟草的植物学特征 452

18.2.2 烟草的生长发育过程 455

18.2.3 烟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456

18.3 烟草产量与品质 458

18.3.1 烟草产量 458

18.3.2 烟叶品质 458

18.3.3 产量与品质的关系 460

18.4 烟草栽培技术 460

18.4.1 烟草种植制度 460

18.4.2 烟草的轮作制度 461

18.4.3 培育壮苗 461

18.4.4 大田整地、施肥与移栽 463

18.4.5 大田管理 465

18.4.6 烟草地膜覆盖栽培 469

18.5 烟叶采收和调制 469

18.5.1 烟草的成熟与采收 469

18.5.2 烟叶调制 470

18.6 烟叶分级 473

18.6.1 烤烟分级 473

18.6.2 白肋烟分级 473

18.6.3 香料烟分级 473

科技前沿视点—精准农业技术在烟草栽培中的应用 474

复习思考题 474

主要参考文献 475

主要参考网站 482

汉英名词索引 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