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改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毛振明,王小美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64401221
  • 页数:133 页
图书介绍:本书针对一些高校体育与健康课改中出身的错误观点,进行了理论的评述和纠正,在指导思想的层面上更加正确、辩证、逻辑的知道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第一章 在新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我们应如何看待和对待运动技能学习——对“淡化运动技术教学”说法的质疑 1

一、“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说法是个不明确的表达 1

二、“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观点与新的课程改革潮流不相符合 2

三、其他领域的目标并不能依靠“淡化运动技能教学”来实现 3

四、“淡化运动技术教学”不符合体育教改的实际需要和方向 4

五、“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不符合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 4

六、“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会给体育课程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5

七、“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会使体育教师失去“真本领” 6

第二章 对“淡化竞技性运动技能”的质疑与解析 8

一、问题:从“淡化运动技能”和“淡化竞技性运动技能”的变化 8

二、质疑一:“竞技性运动技能”和“非竞技性运动技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法区分的 9

三、质疑二:必要的“竞技性运动技能”也是不能淡化的 10

四、质疑三:什么是“非竞技性运动技能” 12

五、分析:“淡化竞技性运动技能”是一个没有表达清楚的虚假命题 13

六、另议:“淡化竞技性运动技能教学色彩”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15

七、结语:指导新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需要准确和明确的理论 15

第三章 论实施和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关键——论建立“地方体育课程指导方案”的必要性 17

一、问题的提出 17

二、问题的深入:新课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8

(一)新课标给我们带来五个领域和近300个目标,也带来将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联系的课题 18

(二)新课标给我们带来内容选择的权力,也带来谁是内容决定主体和如何决定内容的新课题 18

(三)新课标给我们带来新的体育教学指导方法的理念,也带来教学指导方法的不确定性 18

(四)新课标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评价思想和评价方向,也带来了评价工作的难度 19

三、问题的症结分析:国家课程改革之后的地方课程管理的空虚 19

(一)把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联结起来才能实现国家体育课程的意图 20

(二)从中国的现状看:将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权直接委托给学校是不可行的 20

(三)编订类似《体育教学改革指导纲要》的文件对各地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教改有利 20

(四)需要对体育教学评价的方法进行明确指导 21

四、问题的解决:建立一个《地方体育教学指导大纲》 21

(一)《地方体育教学指导大纲》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21

(二)《地方体育教学指导大纲》中的内容 22

第四章 “地方体育课程指导方案”的范例 25

一、“对本地区体育教学现状和推行新课标形势分析”的范例 25

二、“对本地区体育教学现状和推行新课标形势分析”的范例 27

(一)新课标的目标与体育教学内容选编的关系 27

(二)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 28

(三)体育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 29

(四)对各体育教学内容的时数、安排方式和举例 31

三、“对体育教学的若干要求”的范例 32

(一)针对新课标的目标和不同的教材层次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32

(二)针对新课标的目标和不同的教材层次,选用和开发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33

(三)针对新课标的目标和不同的教材层次开发教学评价的方法,搞好激励性和过程性的评价,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4

(四)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搞好体育教学 34

(五)要建立大课程观,推进课内外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全面推进体育教育 34

四、“对本地区具体体育教学内容的建议(纲要本文)”的范例 34

(一)小学部分(水平一、二、三) 35

(二)初中部分(水平四) 37

(三)高中部分(水平五) 38

第五章 论“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关系 40

一、关于“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困惑 40

二、何谓“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42

三、“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43

四、在体育教学中要通过强化“教师的主导性”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44

第六章 论运动技能教学和体育运动乐趣的关系 46

一、运动技能教学和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可以兼得吗 46

二、掌握好运动技能与体验运动乐趣在目标层面上是一致的 47

三、掌握运动技能和体验运动乐趣在内容层面上有时统一,有时不统一 48

四、在教学方法层面上要对不同类型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 49

五、教师要承担把运动技能教学和体验运动乐趣结合起来的任务 50

第七章 论“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与“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关系 53

第八章 论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兼析“目标引领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开发”的问题 57

一、问题的提出 57

二、体育学科的特性形成了体育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特殊关系 58

三、应该强调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正确引领 59

(一)体育课程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选编 59

(二)体育课程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分量,教学目标是个可量化的定标 60

(三)体育课程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加工 60

四、“目标在任何一个阶段始终引领教材内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61

五、要理性和科学地“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 65

六、结语 66

第九章 论“学会”与“会学”的关系 67

一、问题 67

二、“学会”与“会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68

(一)“学会”与“会学”之间的区别 68

(二)“学会”与“会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69

三、“会学比学会更重要”的说法不科学 69

(一)“会学”和“学会”都是为终身体育服务的教学目标 70

(二)“学会”是基础,“会学”是基础积累后的成果 70

(三)“会学比学会更重要”的说法隐含着轻视运动技术学习的意思 70

四、体育教学所要追求的是,“既要学得会、学得好,又要会学” 71

五、强化运动技能教学,通过“学会”来达到“会学” 72

(一)过去并不是因为学生学会的技术多了耽误了“会学” 72

(二)当前要强化运动技能教学,通过学生更好地学会运动技术来提高学习运动技术的能力 72

六、不断探究帮助学生“会学”的方法与途径 73

第十章 论体育课与促进学生健康的关系 74

一、从《体育》到《体育与健康》 74

二、“体育与健康”的含义应是“体育为健康” 75

三、“体育”与“健康”不能是两张皮 76

四、为实现“现在的健康促进”在体育课要完成的任务 78

(一)队列训练和体态的培养 78

(二)体育课的时空效果 78

(三)利用阳光、空气和冷热等户外的刺激效应 79

(四)充分利用运动技能的学习和练习发展学生体能 79

(五)要利用体育课中的集体因素、情意因素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79

第十一章 论“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关系 80

一、新一轮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兴起与困惑 80

二、何谓“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 81

三、什么是基本的体育教学方法 82

四、应当怎样对待“现代体育教学方法” 84

(一)要明确目的 84

(二)要明确教学对象 84

(三)要明确所适用的教材 84

(四)要明确运用时的限制 85

第十二章 论“现代评价方法”与“传统评价方法”的关系 87

一、什么是“现代评价方法”和“传统评价方法” 87

二、“教学评价”的结构和意义 88

(一)教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89

(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89

(三)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90

(四)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90

(五)其他评价 90

三、各种“教学评价”的地位和运用频率 90

四、各种“教学评价”的具体方法 93

五、结束语 95

第十三章 刍议体育学习方法 96

一、问题的提出 96

二、对学习方法概念和含义的分析 96

(一)学法和自学法的区别 96

(二)“学习的方法”的含义分析 97

(三)对学法的理解:学法=个人的学习方略 98

三、体育学习方法的基本特征分析 99

(一)学法是因人而异的 99

(二)学法是比较隐性的 99

(三)学法是很多样的 99

(四)学法与个人的性格和经验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99

四、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过程中的学法内容与分析 100

(一)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过程的阶段与学法 100

(二)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过程中的体育学法 101

第十四章 论“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109

一、问题 109

二、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相结合的理论问题 109

三、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相结合的实践问题 112

(一)心理健康促进和体育教学内容连接的问题 112

(二)促进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情景的连接问题 112

(三)促进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方法的连接问题 113

四、试论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异同与关系 113

(一)体育教学是促进心理健康的载体 113

(二)体育教学如同“固体”,心理健康如同“液体” 113

(三)体育教学是“快活儿”,促进心理健康是“慢活儿” 114

(四)体育教学主要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心理健康主要是一个状态改善的过程 114

五、试论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连点 114

(一)体育的“热血运动”所带来的陶冶 115

(二)“高峰体验”下的心理锻炼 115

(三)“直接的即时性评价”有助于群体意识的培养 115

(四)体育教学对规范行为的要求与约束 116

六、结语 117

第十五章 论“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关系 118

一、问题提出 118

二、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现状与问题 118

三、体育教学与促进社会适应的结合——体育学习集体适应 122

(一)集体适应是社会适应的集中体现 122

(二)体育学习集体适应是社会适应与体育教学情景的交汇点 123

四、“体育学习集体适应”与社会适应的具体连点 123

五、结语:努力研究在体育教学环境下体育习得与“社会适应”的结合 125

第十六章 论体育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27

一、问题的提出 127

二、体育教学中的“尊重共性”和“统一要求”是基本的,是保障大部分学生利益和实现教育形式平等的必须 128

三、体育教学中的“尊重个性”与“因材施教”是相对的,但却是极为重要的,它追求的是全体学生的利益和实现教育实质性平等的必须 128

四、体育教学中要同时“尊重共性”和“尊重个性”,两者不可偏废 130

五、要处理好体育教学中“共性”和“个性”的四个具体关系 131

(一)要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关系 131

(二)要处理好“统一教学内容”与“学生自选内容”的关系 132

(三)要处理好“班级授课”与其他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 133

(四)要处理好“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的关系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