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改进美学研究的方法 1
一 传注经典的方法不能发展科学 1
二 盲目批判和盲从都不是科学态度 3
三 事物的“异同之辨”和类比法 6
四 向自然科学和横断科学借鉴研究方法 11
五 “还原”法对美学研究的意义 14
六 观察和实验不可废弃 19
第二章 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逻辑过程 22
一 在确定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上的意见分歧 22
二 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23
三 以整体思维方式把握人类系统的审美现象 26
四 系统综合前提下的系统分析 29
五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31
第三章 从控制论观点看审美现象 33
一 自控系统的调节机制 33
二 把审美机制作为起调节作用的一个制导系统来看 42
三 结语 61
第四章 从控制论观点看美的客观性 64
一 对机械的或绝对的客观论之批判性考察 64
二 主观美论的错误根源 71
三 评主客观统一论 76
第五章 美的本原和本质 82
一 向主体系统探寻美的本原和本质 82
二 美的客体显现人的内容的四种方式 85
三 人的什么样的本质、本质力量或理想能以形象显现为美 89
四 为什么不采用“人的本质、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说法 97
第六章 从控制论观点看美的功利性 100
一 狭隘功利主义美论与美的系统本原论、系统功利论的对立 100
二 从美的人本原论看审美关系的实质 109
三 对狭隘功利主义美学思想的历史考察 117
第七章 形式美的控制论解释 132
一 整齐与节奏 132
二 对称与均衡 134
三 比例与和谐 136
四 主从与层次 138
五 生动与完整 140
六 多样的统一 141
七 形式美综论 144
八 形式美与一般社会内容的关系 148
第八章 以系统观点论自然美和自然景观 152
一 评对自然美的实物中心论的解释 152
二 物的系统质 157
三 美作为系统质向主体系统的生成 164
四 自然物怎样成为美这种系统质的物质承担者 173
五 自然美的两个层次 178
六 自然景观的多元统一 182
第九章 控制论的社会美论 188
一 人体美 188
二 人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的美 192
三 人的聪明智慧、文化教养之美 196
四 人的性格美 198
五 社会事件、社会群体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 199
六 社会物质产品的美 201
七 文物古迹的美 203
第十章 美感的本质——控制论的美感论之一 206
一 人对外界事物的情绪的与情感的反应 206
二 美感的基本感情色调及其对人的行为的调节作用 215
三 美感与认识的联系和区别 222
四 美感与实用功利快感的联系和区别 226
五 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非只与美感有关 232
第十一章 审美心理结构及其系统发生和个体发生——控制论的美感论之二 235
一 人类审美心理结构的两个大的层次 235
二 两种“学习”和两个大的层次的美感能力的形成 241
三 审美心理的多层次的系统统一性和系统间差异性 248
四 美感的个体差异 252
第十二章 审美心理机制——控制论的美感论之三 258
一 审美过程中的直觉和理性 258
二 审美是从整体上把握对象 275
三 美感与联想 278
四 美感的持续与间歇 282
第十三章 “移情”新解 284
一 关于“移情”说 284
二 移情现象的反映论的解释 290
三 从移情现象看审美观照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295
四 移情与文艺创作 300
第十四章 艺术本质的系统观 304
一 “再现”说与“表现”说的得失 305
二 艺术不能不要形象 309
三 美是艺术的重要属性之一 313
第十五章 艺术美成分分析 320
一 艺术家所集中反映在作品中的现实美 321
二 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意志的形象化的表现所造成的美 323
三 艺术家的理想的形象化的表现之美 325
四 艺术反映和艺术表现上的真所造成的美 328
五 艺术的形式美 333
【附】 337
论信息是一种系统质——兼与刘长林同志商榷 337
关于价值问题的几点商榷 359
关于美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基础——与高尔太同志商榷 373
“神似”索解 394
“移情”与“人格化” 398
系统科学与美学 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