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松天然林》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化成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03825731
  • 页数:253 页
图书介绍: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本书阐述了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的森林的基本分布规律和各种优势度类型的特点,论述了红松天然林的分类、干扰生态、树种生态位和生活史特征等方面的基本规律,对红松林如何实现生态系统经营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章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 1

1.1森林植被分类单位和梯度分析 1

1.1.1森林植被分类概述 1

1.1.2森林植被型 2

1.1.3森林优势度类型 4

1.1.4林型 6

1.1.5森林植被分类的其他单位 6

1.1.6梯度分析 8

1.2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8

1.2.1作为植被型分类单位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8

1.2.2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在世界的分布 9

1.3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 10

1.3.1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的地位 10

1.3.2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的自然地理环境 11

1.3.2.1地貌 11

1.3.2.2气候 13

1.3.2.3土壤 14

1.3.3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的水平亚带 17

1.3.3.1北部亚带 17

1.3.3.2中部亚带 18

1.3.3.3南部亚带 18

1.3.3.4不同水平亚带和土壤水分梯度与森林优势度类型的关系 19

1.3.4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的垂直带 20

1.3.4.1高山冻原垂直带 21

1.3.4.2亚高山矮曲落叶阔叶林垂直带 22

1.3.4.3山地寒温带针叶林垂直带 22

1.3.4.4山地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垂直带 23

1.3.4.5不同垂直带和土壤水分梯度与森林优势度类型的关系 24

1.4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森林优势度类型概述 25

1.4.1岳桦林 25

1.4.2鱼鳞云杉、红皮云杉、臭冷杉林(简称云冷杉林) 25

1.4.3二针松林(包括长白松林、赤松林、樟子松林和兴凯湖松林) 27

1.4.4落叶松林(包括长白落叶松林和兴安落叶松林) 28

1.4.5小叶阔叶林(包括山杨林、白桦林和山杨白桦林) 30

1.4.6偏干性宽阔叶林(包括蒙古栎林和黑桦林) 31

1.4.7中生性宽阔叶林(包括色木槭林、风桦林和紫椴林) 33

1.4.8偏湿性宽阔叶林(包括春榆林、水曲柳林和核桃楸林) 33

小结 34

第二章 红松的地理分布和红松林的林型 37

2.1红松的地理分布 37

2.1.1水平分布 37

2.1.2垂直分布 38

2.2红松林组成结构的基本特点 39

2.2.1红松原始老林的复杂性 39

2.2.2红松林林木组成的特点 40

2.2.3红松林垂直植被层的特点 41

2.3红松林林型研究概述 42

2.3.1小兴安岭、完达山和张广才岭地区 42

2.3.2长白山地区 44

2.3.3俄罗斯远东地区 47

2.4对我国红松林林型分类系统和命名的讨论 48

2.4.1林型分类系统 48

2.4.2林型命名 50

2.5我国红松林的林型分类各述 51

2.5.1不同地理组群的比较 51

2.5.1.1北部亚带红松林 51

2.5.1.2中部亚带红松林 51

2.5.1.3南部亚带红松林 51

2.5.2北部亚带红松林的林型划分和林型描述 54

2.5.2.1细叶苔草杜鹃樟子松红松林 54

2.5.2.2凸脉苔草胡枝子樟子松红松林 54

2.5.2.3蕨类溲疏云冷杉红松林 54

2.5.3中部亚带红松林的林型划分和林型描述 55

2.5.3.1高海拔藓类云冷杉红松林 58

2.5.3.2坡地细叶苔草蒙古栎红松林 59

2.5.3.3坡地毛榛紫椴红松林 59

2.5.3.4坡地灌木风桦红松林 60

2.5.3.5谷地蕨类云冷杉红松林 60

2.5.3.6谷地珍珠梅春榆水曲柳红松林 60

2.5.4南部亚带红松林的林型划分和林型描述 61

2.5.4.1高海拔藓类云冷杉红松林 62

2.5.4.2坡地细叶苔草蒙古栎红松林 63

2.5.4.3坡地灌木紫椴蒙古栎红松林 63

2.5.4.4坡地灌木核桃楸裂叶榆红松林 64

2.5.4.5台地灌木水曲柳紫椴红松林 64

2.5.4.6谷地蕨类云冷杉红松林 64

2.5.4.7谷地珍珠梅春榆水曲柳红松林 65

2.5.4.8谷地跳石塘藓类红松林 65

2.5.4.9低海拔千金榆蒙古栎红松林 65

2.5.4.10低海拔千金榆紫椴红松林 65

小结 66

第三章 干扰生态 68

3.1干扰生态概述 68

3.1.1干扰的种类 68

3.1.2干扰状况 69

3.1.3森林干扰的生态后果 71

3.1.4森林干扰的研究方法 72

3.1.4.1直接证据 72

3.1.4.2种群结构特征 72

3.1.4.3生长格局 73

3.1.5林冠干扰和空隙动态研究概况 74

3.1.5.1林冠空隙的形成 74

3.1.5.2林冠空隙的空间特征和环境特征 75

3.1.5.3林冠空隙形成的时间特征 76

3.2粗尺度的自然干扰 76

3.2.1火山爆发 76

3.2.2森林火 78

3.2.2.1林区开发前火状况 78

3.2.2.2林区开发后火状况 79

3.2.3粗尺度的林木风倒 81

3.3细尺度的自然干扰——林冠干扰 82

3.3.1红松林现实空隙状况的研究 82

3.3.1.1研究地点和研究方法 82

3.3.1.2林冠空隙的形成特征 83

3.3.1.3林冠空隙的大小 84

3.3.1.4林冠干扰的周转率和频率 85

3.3.2红松林林冠干扰历史重建的研究 86

3.3.3固定样地的研究 87

3.4人为干扰 87

3.4.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对原始林的破坏 87

3.4.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原始林的采伐更新 89

小结 90

第四章 树种特性和树种的空间格局 93

4.1群落中种的共存机制概述 93

4.1.1生态位分化 93

4.1.2自然干扰 94

4.1.3生活史对策的分化 94

4.2红松林中不同树种生活型生态位的分化 96

4.2.1生活型生态位的意义 96

4.2.2红松林中不同乔木亚型的划分 97

4.3红松林中不同树种生活史对策的分化 97

4.3.1寿命和个体大小 97

4.3.2生长速度特性 99

4.3.3季节生长特性 101

4.3.4树冠特性 101

4.3.5生殖特性 102

4.4红松林中不同树种的生境生态位分化 104

4.4.1不同树种与光的关系 104

4.4.1.1林木的耐荫性 104

4.4.1.2红松的耐荫性及与其他树种的对比 105

4.4.1.3不同光照条件下红松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试验观察 107

4.4.2不同树种与温度和湿润状况的关系 108

4.4.3不同树种与极端温度的关系 109

4.4.4不同树种与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关系 109

4.5蛟河地区红松林的树种结构研究 110

4.5.1幼树 110

4.5.2小径木 111

4.5.3中大径木 112

4.6蛟河地区红松林不同树种空间格局研究 114

4.6.1相对方差 115

4.6.1.1对相对方差的方差分析 115

4.6.1.2不同树种不同大小的林木相对方差的比较 116

4.6.1.3林木密度和相对方差的关系 117

4.6.2泊松分布检验 117

4.6.3格局分析 118

小结 121

第五章 森林演替 123

5.1植物演替研究的发展概述 123

5.1.1植物演替理论发展的总体趋势 123

5.1.1.1顶极群落学说 123

5.1.1.2统一趋势学说 125

5.1.1.3非平衡观点 126

5.1.2当前植物演替研究的若干特点 126

5.1.2.1重视干扰的作用和否认“顶极” 126

5.1.2.2植被演替途径的多样化 126

5.1.2.3将演替机制建筑在种群过程的基础上 127

5.1.2.4关于演替类型划分的新探索 129

5.1.3森林演替的研究方法 130

5.2红松林的演替 131

5.2.1研究概述 131

5.2.2长期演替 132

5.2.3原生演替 133

5.2.4次生演替 134

5.2.4.1基本特点、阶段性和类型 134

5.2.4.2火烧迹地演替 134

5.2.4.3弃耕地的演替 136

5.2.4.4采伐迹地演替 136

5.2.5林分年龄演替 137

5.2.6森林空隙动态中的演替方面 139

5.2.7原始老林、过伐林、次生林和人工林 140

5.3蛟河红松林细尺度演替的研究 141

5.3.1对于林木多度指标与样方位置的相关分析 141

5.3.2不同树种的优势度随时间序列的变化方程 142

5.3.3不同树种的优势度随时间序列变化的具体指标 145

5.3.4各树种各类林木的株数随时间序列的变化 146

5.3.5林分内不同更新单元的构成 149

小结 150

第六章 林木年龄结构、林分发育动态和树种更新模式 153

6.1林木的年龄结构研究概述 153

6.1.1林木的年龄(龄级)结构 153

6.1.2林木的代结构 154

6.1.3林木年龄结构的研究方法 155

6.2红松林的年龄结构和红松林分发育动态研究概述 156

6.2.1红松林林木年龄结构研究 156

6.2.2红松林分发育动态研究 161

6.3关于红松林年龄结构特点和林分发育动态的讨论 164

6.3.1红松林年龄阶段的划分 164

6.3.2红松林木年龄结构的基本特点 165

6.3.3红松林木更新发生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形成机制 166

6.3.3.1干扰与更新过程 167

6.3.3.2林木结构与更新过程 167

6.3.3.3树种的耐荫性与更新过程 168

6.3.3.4前代林木对后代林木的影响 168

6.3.4红松林分发育动态 169

6.3.4.1对俄罗斯学者红松林分发育图式的评价 169

6.3.4.2红松林分的年龄结构类型 169

6.4红松和其他树种的更新模式 170

6.4.1树种更新模式分类和研究概况 170

6.4.1.1树种更新模式 170

6.4.1.2红松及其伴生树种更新模式 171

6.4.2通过径级分布对于红松林组成树种更新模式的研究 172

6.4.2.1不同树种各类林木的比例 173

6.4.2.2不同树种的径级结构图 174

6.4.2.3根据不同树种的累计株数百分率曲线对数学方程的模拟 177

6.4.2.4对红松林中组成树种更新平衡性的分类 178

小结 179

第七章 天然更新动态 182

7.1更新过程 182

7.1.1种子生产 182

7.1.1.1结实开始期和结实的周期性 182

7.1.1.2球果和种子的大小 183

7.1.1.3结实量 183

7.1.2球果脱落和种子的散播 184

7.1.3土壤中红松种子储量的变化 185

7.1.3.1红松土壤种子储量的一般估计 185

7.1.3.2红松土壤种子储量的时空变化 186

7.1.3.3影响红松土壤种子储量变化的因素 186

7.1.3.4土壤种子库的延续期和种子休眠 187

7.1.4种子发芽和幼苗存活 189

7.2林冠下的天然更新 190

7.2.1林冠下的环境条件 190

7.2.2红松的期前更新及其特点 191

7.2.3原始红松林中红松更新的空间格局 192

7.2.4原始红松林的微环境和倒木与红松更新的关系 193

7.2.5红松在次生阔叶林林冠下的更新 194

7.3林冠空隙更新 195

7.3.1林冠空隙的环境条件 195

7.3.2林冠空隙更新的组成成分 196

7.3.3不同地区林冠空隙更新的研究 196

7.3.3.1长白山地区的研究 197

7.3.3.2蛟河地区的研究 198

7.3.3.3小兴安岭地区的研究 200

7.4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更新 201

7.4.1森林的主伐方式和方法 201

7.4.2皆伐迹地的更新 202

7.4.2.1皆伐迹地的环境条件 202

7.4.2.2皆伐迹地的天然更新过程 203

7.4.2.3影响皆伐迹地天然更新的因素 204

7.4.2.4皆伐迹地的人工更新 205

7.4.3择伐迹地的更新 207

7.4.3.1择伐迹地的更新过程 207

7.4.3.2择伐后前更幼树和留存林木的生长 208

7.4.4火烧迹地的更新 209

小结 210

第八章 红松天然林经营概述和对生态系统经营的讨论 213

8.1我国红松原始林经营利用概述 213

8.1.1我国红松原始林经营利用的历史概况 213

8.1.2红松原始林主伐更新方式的发展 214

8.1.2.1红松原始林主伐更新方式的变化 214

8.1.2.2我国森林主伐规程的变化 215

8.1.2.3我国林学界关于红松原始林主伐更新方式的讨论 216

8.1.3红松原始林开发利用的后果 218

8.1.3.1景观的变化 218

8.1.3.2森林资源和森林组成的变化 219

8.1.3.3生态环境的变化 220

8.1.4初步的分析 222

8.2近期国际森林经营的发展趋势 223

8.2.1德国的近自然林业 223

8.2.1.1历史发展概况 223

8.2.1.2近自然林业的要素 225

8.2.1.3关于择伐林 225

8.2.1.4林分改造——将针叶同龄纯林改造为针阔叶混交林 225

8.2.2美国的生态系统经营 226

8.2.2.1发展概况 226

8.2.2.2生态系统经营的基本要点 228

8.2.2.3 Andrews试验站所做的工作 229

8.2.2.4 FEMAT的工作 231

8.3关于生态系统经营若干问题的讨论 232

8.3.1多重价值观 232

8.3.2不同的空间等级系统及生态系统的空间尺度 234

8.3.3森林的结构、功能和状态 234

8.3.3.1结构 234

8.3.3.2功能 236

8.3.3.3状态 236

8.3.4生态育林措施 237

8.3.4.1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原始老林 237

8.3.4.2发展天然林和恢复原生植被 238

8.3.4.3按照自然干扰状况决定主伐方式 238

8.3.4.4按照生态学的途径发展人工林 239

小结 241

参考文献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