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4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翁岳生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9309506
  • 页数:184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台湾行政法律制度。

(上册) 1

第一章 行政的概念与种类&翁岳生 1

第一节 行政的意义 1

一、概说 1

二、向来行政法学对行政的界定 2

三、本书见解:行政法总论的学科关怀与行政概念的界定 10

第二节 行政的特征 13

一、行政是广泛、多样、复杂且不断形成社会生活的国家作用——形成性与整体性 13

二、行政是追求利益的国家作用 14

三、行政是积极主动的国家作用 16

四、行政应受法的支配——合法性与合目的性之兼顾 17

五、行政的运作应注重配合及沟通 20

六、行政系作成具体决定的国家作用 22

第三节 行政的种类 23

一、公权力行政及私经济行政 23

二、干预行政、给付行政与计划行政 30

三、内部行政与外部行政 35

四、其他分类 37

第四节 行政法学的研究方向 38

一、“宪法”理念的落实 38

二、行政法的专业化 38

三、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兼容与调和 38

四、行政法的本土化 39

五、行政效能的重视与兼顾 39

第二章 行政法的发生与发展&黄锦堂 40

第一节 行政法之概念 40

一、概念界定 40

二、常见分类 40

第二节 “外国”行政法之发生与发展 43

一、行政法之发展受到思潮与政经变迁的影响 43

二、德国行政法之发展大要 44

三、德国行政法总论改革之讨论 63

第三节 台湾地区行政法之发生与发展 93

一、台湾地区行政法发展大要(略) 93

二、台湾地区政经社文变迁 93

三、公共行政学门的贡献:“治理”理论与模式的提出 94

四、台湾地区行政法学的发展方向 106

第四节 行政法之体系 107

一、行政法之理念 107

二、行政法学与相关学门 109

第五节 行政法之公法属性以及公法与私法之区别 112

第三章 行政法的法源&陈清秀 119

第一节 概说 119

第二节 成文法源 120

一、宪法 120

二、法律 121

三、行政命令 123

四、自治法规 144

五、国际条约(略) 146

第三节 不成文法源 147

一、习惯法 147

二、解释与判例 150

三、一般法律原则与法理 154

第四节 法源的位阶 179

一、概说 179

二、习惯法的位阶 180

三、效力优先原则与适用优先原则 180

第四章 依法行政与法律的适用&陈清秀 183

第一节 依法行政原则 183

一、意义 183

二、依法行政原则的内容 185

三、依法行政的实践 209

第二节 行政法的解释适用 211

一、概说 211

二、行政法的解释 212

三、行政法的漏洞补充 223

四、行政法的适用原则 237

五、行政法的效力 246

第三节 不确定法律概念 248

一、意义 248

二、不确定法律概念之适用与法院之审查 249

三、判断余地之类型 252

四、“行政法院”的审查界限 260

第四节 行政裁量 261

一、行政裁量的概念及其种类 261

二、行政裁量的前提要件 262

三、行政裁量的意义及其机能 266

四、裁量拘束 269

五、裁量处分之瑕疵 270

六、裁量收缩 274

七、无瑕疵裁量请求权 275

八、裁量与行政救济 275

九、不确定法律概念与裁量之区别 277

第五章 行政法律关系与特别权力关系&法治斌 281

第一节 概说 281

第二节 公权利 283

第三节 公义务 289

第四节 行政法律关系之主体 291

第五节 行政法律关系之成立、变更与消灭 293

第六节 特别权力关系 298

第六章 行政组织法之基本问题&黄锦堂 306

第一节 行政组织法之任务与体系 306

第二节 行政组织之类型 308

一、常见类型 308

二、源自机关性质与权限之分类 309

三、关于公营造物之概念 310

四、行政助手与公权力行使之委托 314

第三节 行政组织法与“宪法” 316

一、“宪法”之直接规定(略) 316

二、民主原则 316

三、权力分立原则 319

四、行政一体性原则 321

五、人权保障、“基本国策”、效率考量:行政组织并非目的,而须回应政经社文变迁之治理需要 325

六、“中央与地方”之分权(略) 325

第四节 政经变迁与“行政组织法”的发展:“政府”改造所推动的议题 326

一、台湾地区面临政经社文变迁 326

二、“行政组织法”之应有回应 327

三、台湾地区政府改造之进行 327

四、关于行政法人 329

五、独立机关 338

六、关于“中央”与地方之关系(略) 341

七、私营化 342

八、关于“公法人” 346

第五节 行政组织之立法:“中央行政机关组织基准法” 349

一、双重松绑 349

二、主要的概念与制度 350

第六节 行政机关、管辖、行政委托、行政委任 355

一、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之意义 355

二、行政机关与内部单位之区别 357

三、管辖 358

四、行政委托、行政委任、公权力行使之委托 360

第七节 私法方式之行政组织 362

一、广义之行政组织 362

二、公设财团法人 362

三、公营企业 365

第七章 公务员法&林明锵·蔡茂寅 374

前言 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374

第一节 公务员之概念与分类 375

一、公务员之概念 375

二、公务员之分类 378

第二节 公务员法之主管机关 382

第三节 公务员关系之性质、成立与消灭 384

一、公务员关系之性质 384

二、公务员关系之成立 387

三、公务员关系之消灭 388

第四节 公务员之义务 393

一、服勤务义务 394

二、忠实义务 394

三、公正中立之义务 394

四、服从义务 396

五、保密义务 397

六、保持品位义务 398

七、不为一定行为之义务 398

第五节 公务员之权利 401

一、公法上之财产请求权 401

二、休假权 405

三、服公职权利 405

四、集体劳动权 406

第六节 公务员之责任 408

一、行政责任 408

二、民事责任 415

三、刑事责任 416

第七节 公务员保障制度 417

一、保障对象 418

二、保障内容 418

第八章 公物法&李惠宗 423

第一节 公物之意义 423

第二节 公物之分类 425

第三节 公物之特性 426

一、融通性之限制 426

二、强制执行之限制 426

三、取得时效之限制 427

四、公用征收之限制 428

第四节 公物法于行政法上之地位 429

一、属于行政组织法 429

二、属于给付行政法 429

三、属于公共设施法 430

第五节 公物之成立与废止 430

一、公物之成立 430

二、公物之公用地役权取得时效 434

三、公物之消灭 436

第六节 公物利用之类型 437

一、公物利用之意义 437

二、利用之类型 440

第七节 公物利用规则制定权与警察权 446

第八节 公物利用之法律性质 447

一、私法利用之性质 447

二、特许利用与习惯利用之性质 447

三、一般利用与许可利用之性质 448

第九章 公营造物法·公企业法&蔡茂寅 458

第一节 公营造物的概念与种类 458

一、营造物的概念 458

二、营造物的种类 464

第二节 营造物之成立、管理与消灭 465

一、营造物的成立 465

二、营造物的管理 466

三、营造物的消灭 467

第三节 营造物利用关系 468

一、营造物利用关系的法律性质 468

二、营造物利用关系的成立与终止 470

三、营造物利用关系的法律效果与课题 471

第四节 公企业法 474

一、公企业的概念与种类 474

二、公企业的利用关系与雇用关系 479

三、公企业的民营化课题 481

第十章 行政命令&叶俊荣 484

第一节 行政命令的意义、名称与类型 485

一、行政命令的意义 485

二、行政命令的名称 490

三、行政命令的类型 491

第二节 行政命令的合法性 507

一、行政命令的生效时日 507

二、行政命令的合法要件 509

第三节 行政命令的功能 518

一、定义与解释 519

二、法律的具体化与补充 520

三、统一个案的执行 521

四、政策方案 522

五、管制标准 523

六、费率标准 523

第四节 行政命令的授权与“国会”监督 524

一、行政命令的授权 524

二、行政命令订定的“国会”监督 536

第五节 行政命令的订定程序与内部控制 542

一、行政命令的订定权限与裁量 543

二、订定行政命令的内部控制 553

第六节 行政命令的订定程序与民众参与 556

一、行政命令与民众参与的关系 557

二、“行政程序法”有关行政命令的订定程序及其民众参与 558

三、美国行政命令订定程序与民众参与法制的借镜 560

四、行政命令订定程序中民众参与的难题 570

第七节 行政命令的司法审查 575

一、审查要件 576

二、审查的对象 579

三、审查标准 582

四、审查效力 587

第十一章 行政处分&许宗力 598

第一节 行政处分的建构与功能 598

第二节 行政处分的概念 602

一、行政机关的行为 603

二、直接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606

三、公法行为 616

四、单方行为 618

五、外部行为 619

六、针对特定具体事件的行为 627

第三节 行政处分的分类 633

一、下命、形成与确认处分 634

二、授益与负担处分 637

三、规制公法关系的处分与规制私法关系的处分 641

四、须当事人参与的处分与片面处分 644

五、要式处分与非要式处分 644

六、裁量与羁束处分 645

七、单阶处分与多阶段处分 646

第四节 行政处分的生效与拘束效力 646

一、行政处分的生效 646

二、行政处分对人民的拘束效力 648

三、行政处分对国家的拘束效力 651

四、行政处分的执行力 661

第五节 合法的行政处分 662

一、行政处分的合法要件 662

二、行政处分的废止 667

第六节 违法的行政处分 675

一、概说 675

二、行政处分的无效 677

三、瑕疵的补正 684

四、行政处分的转换 685

五、行政处分的撤销 686

六、行政处分的一部瑕疵 695

第七节 行政处分的附款 696

一、概说 696

二、附款的种类 697

三、附款的容许性与限制 706

四、附款可否独立被废弃 707

第十二章 行政契约&林明锵 710

第一节 绪论 710

第二节 行政契约之概念及其类型 714

一、概念 714

二、类型 719

第三节 行政契约在台湾地区和德国实务上之应用 728

一、建设法 728

二、地方自治法 736

三、公务员法及教育法 736

四、社会法 738

五、租税法 739

六、环保法 742

七、其他领域 743

第四节 行政契约之功能 745

一、保护功能 745

二、补充及取代单方高权行为 745

三、解决问题功能 746

四、提升人民地位功能 747

第五节 公行政契约法中之其他重要规定 747

一、参考之“外国”立法体例问题 748

二、许可性问题 750

三、瑕疵效果规定之问题 752

第六节 结论 762

第十三章 行政计划&董保城 766

第一节 绪论 766

第二节 行政计划之种类及其法律性质 767

第三节 “行政程序法”所规定之行政计划 768

第四节 确定计划程序为特别要式程序 771

第五节 确定计划程序之五大步骤 773

一、拟定计划之提出 773

二、拟定计划之公开与异议之提出 775

三、预告听证期日 776

四、听证之进行 776

五、确定计划之裁决 777

第六节 确定计划裁决之法律效果及不服之救济 778

第七节 计划之变更及与废止 781

第八节 “行政程序法”确定计划程序与现行规定有关“计划程序”彼此普通法、补充法适用关系 782

第九节 追求集中事权单一窗口之效能(代结论) 787

第十四章 行政罚&洪家殷 791

第一节 行政罚之意义及特征 791

一、行政罚之意义 791

二、行政罚之特征 792

第二节 行政罚之种类 799

一、“行政罚法”之规定 799

二、判断行政罚之参考 800

三、罚锾 804

四、没入 807

第三节 行政罚之重要法律原则 810

一、法定原则及便宜原则 810

二、明确性原则 816

三、比例原则 817

四、有责性原则 818

第四节 行政罚之效力 819

一、时的效力 819

二、地的效力(略) 821

三、物的效力 821

第五节 行政罚与刑罚之区别 822

一、在德国法制上之发展 822

二、台湾地区之情形 824

第六节 一行为不二罚原则在行政罚上之适用 826

一、一行为不二罚原则之意义及其宪法根据 826

二、行政罚与刑罚之竞合 828

三、行政罚与行政罚之竞合 831

四、行政罚与惩戒罚之竞合 833

五、行政罚与行政强制执行之竞合 834

第七节 行政罚之处罚对象 835

一、单一行为人 835

二、多数行为人 839

三、并同处罚 843

第八节 行政罚之责任要件 847

一、责任条件 847

二、责任能力 849

三、阻却违法 851

第九节 违反行政法上义务之行为 853

一、违反行政法上义务行为之概念 853

二、行为之个数及处罚 855

三、连续处罚规定之检讨 859

四、法律竞合 860

五、未遂及预备行为 862

第十节 行政罚之裁处程序 863

一、出示证明文件及告知违反法规 863

二、对现行违反行政法上义务行为人之处置 863

三、物之扣留、处理 864

四、意见陈述 866

五、听证 867

六、书面 868

第十一节 行政罚之管辖 869

一、地域管辖 869

二、其他管辖 870

三、管辖竞合 870

四、管辖权之瑕疵 872

五、原有管辖权之其他机关之处理 872

六、行政罚与刑罚竞合之管辖 873

第十二节 行政罚之时效 874

一、行政罚时效之概念及种类 874

二、行政罚时效之起算 875

三、行政罚时效之停止 876

第十三节 行政罚之救济 877

一、“行政罚法”第三十五条 877

二、“行政罚法”第四十一条 878

(下册) 883

第十五章 事实行为&陈春生 883

第一节 行政上的事实行为概说 883

一、事实行为的概念与意义 883

二、事实行为的类型 888

三、事实行为的合法性 892

四、事实行为与权利保护 893

五、台湾地区相关规定上常见的有争议的行政上的事实行为 895

第二节 行政指导 899

一、行政指导的概念 899

二、行政指导的必要 902

三、行政指导的种类 902

四、行政指导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903

五、行政指导的方式 904

六、行政指导与救济 905

七、日本1993年行政手续法中有关行政指导的规定 908

八、对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中有关行政指导规定的评释 909

九、结论 912

第十六章 行政程序法&汤德宗 915

第一节 行政程序概说 916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 916

二、行政程序的特征 918

三、行政程序的种类 921

四、行政程序的功能 926

第二节 行政程序法要义 948

一、立法架构 948

二、行政程序主体 971

三、调查事实及证据程序 981

四、各种行政行为程序 985

第三节 正当行政程序 1003

一、正当程序的理念 1003

二、正当行政程序的意涵 1015

三、违反正当行政程序的法律效果 1034

四、资讯公开 1058

第十七章 行政执行法&蔡震荣 1085

第一节 概说 1085

一、前言 1085

二、行政执行之特质 1086

三、行政执行法之制定 1093

四、“行政执行法”修正前各国及台湾地区之发展 1096

五、修正后“行政执行法”之探讨 1102

六、新修正“行政执行法”之内容 1104

七、总则之一般规定 1105

第二节 公法上金钱给付义务之执行 1151

一、公法上金钱给付义务执行之意义 1151

二、公法上金钱给付义务执行之要件 1153

三、公法上金钱给付义务之执行机关 1159

四、公法上金钱给付义务执行之方法与程序 1162

五、执行费用 1186

六、“强制执行法”之准用 1187

第三节 行为或不行为义务之执行 1187

一、执行基础 1187

二、执行方法 1190

三、执行费用 1209

第四节 即时强制 1209

一、即时强制之意义及其性质 1209

二、台湾地区法上所规定即时强制具体之措施 1212

三、即时强制之救济 1218

第十八章 诉愿制度&蔡志方 1224

第一节 诉愿之概念 1224

一、诉愿之意义 1224

二、诉愿制度之规范基础 1226

三、诉愿与请愿及行政诉讼之关系 1228

四、诉愿之功能 1232

第二节 诉愿之主体与诉权 1233

一、诉愿人与诉权 1233

二、诉愿相对人 1243

三、参加人(=利害关系人) 1244

四、代理人与辅佐人 1251

五、证人与鉴定人 1252

六、诉愿管辖机关 1253

第三节 诉愿之原因及标的 1255

一、诉愿之原因 1255

二、诉愿之标的 1257

第四节 诉愿之种类 1259

一、诉愿种类之意义与作用 1259

二、台湾地区诉愿之种类与规范模式 1260

第五节 诉愿之管辖 1261

一、诉愿管辖之概念、特色与作用 1261

二、台湾地区诉愿管辖之认定基准与管辖不明时之处理 1262

三、台湾地区诉愿管辖之种类 1265

第六节 诉愿之期限 1272

一、诉愿期限之意义与作用 1272

二、“诉愿法”所定之期限 1273

三、特别法规定之期限 1274

四、在途期间之扣除 1275

五、视同期限内诉愿及其要件 1277

六、不可抗力迟误期限与回复原状 1279

第七节 诉愿程序之基本原则 1280

一、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 1280

二、处分主义 1282

三、辩论主义与陈述主义 1283

四、先程序、后实体与程序从新、实体从旧 1284

五、书面审理与言词审理原则 1286

六、一事不再理 1286

七、更不利决定之禁止 1287

八、公益优先原则 1289

九、程序迅速性原则 1290

第八节 诉愿程序 1290

一、诉愿之提起、受理与效力 1291

二、诉愿之审理 1305

三、诉愿程序之停止、承受与终结 1317

四、诉愿之决定与效力 1319

五、诉愿决定之执行 1328

第九节 对诉愿决定之救济方法 1328

一、再审 1329

二、行政诉讼 1331

第十节 “诉愿法”之施行与过渡时期条款 1332

第十九章 行政诉讼制度&刘宗德 彭凤至 1335

第一节 行政诉讼事件 1335

一、行政诉讼之概念 1335

二、行政诉讼之目的与行政诉讼法之定位 1340

三、行政诉讼事件 1344

四、行政诉讼之类型 1348

第二节 行政诉讼之主体 1358

一、“行政法院” 1358

二、行政诉讼当事人 1367

三、多数当事人——选定当事人与共同诉讼(原告与被告之多数) 1379

四、多数当事人——行政诉讼之参加 1388

第三节 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 1399

一、行政诉讼程序之诸原则 1399

二、诉讼程序之开始 1405

三、行政诉讼之审理 1419

第四节 裁判 1468

一、概说 1468

二、行政诉讼之审理程序 1492

三、行政诉讼事件之裁判 1501

第五节 和解 1523

一、前言 1523

二、概说 1525

三、诉讼上和解之成立 1526

四、诉讼上和解之效力 1528

五、当事人请求继续审判 1529

六、第三人提起宣告和解无效或撤销和解之诉 1530

第六节 简易诉讼程序 1531

一、概说 1531

二、简易诉讼事件之范围 1532

三、简易诉讼程序之特别规定 1534

四、简易程序之裁判声请许可上诉或抗告之程序 1535

第七节 审级救济——上诉审程序、抗告程序 1539

一、上诉审程序 1540

二、抗告程序 1556

第八节 非常法律救济——再审程序、重新审理、暂时权利保护 1561

一、再审程序 1562

二、重新审理 1570

三、暂时权利保护 1578

第九节 强制执行 1599

一、前言 1599

二、“行政法院”裁判之强制执行 1600

三、“行政法院”裁判强制执行规定之商榷 1602

第二十章 国家赔偿法&叶百修 1608

第一节 国家赔偿观念之演进 1608

一、否定时期 1608

二、相对肯定时期 1609

三、全面肯定时期 1610

四、发展时期 1612

第二节 国家赔偿责任之法律性质 1616

一、在物之责任方面 1616

二、在人之责任方面 1617

第三节 “国家赔偿法”之效力 1621

一、时之效力 1621

二、地之效力(略) 1622

三、人之效力 1622

第四节 国家赔偿之构成要件 1626

一、因公务员行为所生之国家赔偿责任 1626

二、因公有公共设施之瑕疵所生之国家赔偿责任 1673

第五节 国家赔偿请求之当事人 1696

一、诉讼当事人 1696

二、赔偿义务人 1697

第六节 诉讼程序 1705

一、起诉前之程序 1705

二、国家赔偿诉讼 1705

三、求偿权 1711

四、赔偿方法 1716

五、时效规定 1718

第二十一章 损失补偿&李建良 1721

第一节 损失补偿之概念及其基本体系 1721

一、概说 1721

二、德国损失补偿制度之基本体系 1722

三、台湾地区损失补偿制度之体系建构 1739

第二节 公用征收与损失补偿 1749

一、概说 1749

二、征收之标的 1751

三、征收之目的及要件 1752

四、征收之当事人 1755

五、征收方式 1758

六、征收程序 1764

七、征收补偿 1774

八、征收之撤销(废止) 1791

九、征收标的之收回 1795

第三节 财产权之限制、特别牺牲与损失补偿 1806

一、基础理论 1806

二、类型分析 1809

三、争议问题研究 1817

第四节 违法无责任之公权力行为与损失补偿 1831

一、德国学说与实务见解之发展 1831

二、台湾地区相关规定之适用与检讨 1833

第五节 公权力行为之附随效果与损失补偿 1835

一、基本概念 1835

二、案例类型 1837

三、相关法律之适用 1839

参考文献 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