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篇 低谷(1978年前后) 2
向2000年进军 2
“忠”心感谢华主席 4
为什么春节不放假? 6
“金镶边”的大寨田 8
上河工能吃到白馍 10
等待救济粮 12
饿昏了的老“妇救会” 14
搬块石头当凳使 16
第八口井又没水 18
什么时候能喝饱水? 20
与羊挤在一间屋内 22
养儿不如养鸡 24
年关 26
衣不遮体的90岁老太太 28
当了二十年干部的光棍 30
过年只有地瓜干 32
恢复祭祖 34
延续香火的男人们 38
有哥瘫在地,妹妹不肯嫁 40
推碾 42
下棋 44
极简单的婚礼 46
沂蒙老棉袄 48
仍在“破四旧” 50
军帽的天下 52
第二篇 转折(1979~1984) 56
第一次看电视 56
开始评工记分 58
女劳力也能拿十分工了 60
山东第一个“包产到户”村庄 62
三中全会后第一个骡马市 66
最早是“包干到人” 68
家里有一头牛就好了 70
“富农”也当上队长了 72
“生死搏斗” 74
“队长,我们还想开会” 78
农村有了活气 80
最早普及的是挂钟 82
俺老婆子咋能捏着“大团结”哩 84
三十年不舞的龙灯 86
老祖宗留下的根 90
新队长“就职演说” 92
“包”字引起的风波 94
万元户出现了! 96
把粮囤盖在屋心里 100
“沙到家” 102
天大的喜事——农家买铁牛 104
一身新衣婆媳情 106
送子参军 108
商河鞭炮的欢呼 110
储蓄热 112
108个光棍汉的村庄 114
三代女人 116
布匹多得叫人眼花 118
往城里寄邮包 120
看戏吃油饼 122
电影在农村绝迹之前 124
小岗农民的回忆 126
除夕支部会 128
白集村吼出“市场经济”第一声 130
“王三万”家的经济与政治 134
自行车的新闻 136
“发大财呀” 140
农民用上计算器 142
“俺靠卖鸡蛋赚钱” 144
做大饼的粮食专业户 146
西关村117户通电话 148
鼓子秧歌的狂欢 150
第三篇 富裕(1985~1996) 154
送年礼 154
吉庆有余 156
过新年了 158
妇女们开始烫发了 160
闺女在村头显美 162
看看这白馍 164
新教室 166
最大的好处是自由了 168
歇着哩 170
父子相传 172
35年后的相见 174
妈妈,儿子回来了 176
回到母亲的炕边 178
牟平农民春节大游行 180
乡镇企业的创造者们 186
筹划过年 188
沂蒙母亲 190
接大学生到家中过年 192
朱新礼家的春节 194
一年干了310个义务工 196
选村长 198
走上了“官道” 200
打工者离乡 202
寿光菜上市 204
17个大棚引起的“白色革命” 206
“他是万元户” 208
供销社“变脸” 210
交流 212
赶年集是种文化 214
看福 216
葫芦集市 218
副省长炸藕合 220
“拴老婆的橛子” 222
忙年 224
祭灶 226
政府说话要算数 228
百万元户建“小区” 230
“兴福现象”研讨会 232
俺孙子的大号叫“排房” 234
送星入户 236
全村人 238
再回来过年 240
在森林里过年 242
第四篇 幸福(1997~2008) 246
民工潮来了 246
站着回家 248
天寒心暖 250
民工扫尘 252
等打工的人回来 254
寒冬里的温泉浴 256
经幡城 258
生吃牛肉 262
喇嘛的盛装 264
长明灯 266
酒与歌中的新年 268
磕长头 270
一身藏装30万 272
春耕大典 274
录音机伴东巴舞 276
摩梭女 278
路宽了 280
一个乡的市场 282
超市进村 284
孝子 286
让爹娘享受“现代化” 288
一个村庄的标语 290
信息入村巷 292
党员直选“一把手” 294
农协秘书长 298
新泰农民平安协会 300
安全地位的上升 302
帮农民过“科技年” 304
生物养猪热 306
车进了门 308
包水饺过团圆年 310
守岁 312
亲兄弟 314
广景说,“真的” 316
过年到泰山看雪景 318
新年新理想 320
自家照片上了年历 322
家庭知识竞赛抢答 324
走娘家的摩托车 326
“万元户”成了百万元户 328
奥运之年的农民冠军 330
乡村婚礼 332
村支书的“脸面” 334
不忘灾区 336
千盏花灯庆元宵 338
春节船船挂红旗 340
李锦春节采访年谱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