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础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可泰,许万珍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040043793
  • 页数:372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5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9

第一章 辩证的唯物主义 9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9

一、什么是物质 9

二、世界统一于物质 11

三、物质是运动的 13

四、运动是有规律的 16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18

一、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18

二、意识的本质 20

三、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22

四、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26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9

一、什么是解放思想 29

二、什么是实事求是 32

三、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35

第二章 唯物辩证法 39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39

一、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39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3

第二节 事物的永恒发展 44

一、事物的永恒发展 44

二、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46

三、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49

四、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2

第三节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53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53

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和外部条件 57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59

四、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64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67

第一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67

一、实践的概念 67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69

三、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72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74

一、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74

二、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76

第三节 真理 78

一、客观真理 78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1

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修正错误 83

第四章 历史唯物主义 86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 86

一、社会基本矛盾 86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88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92

第二节 阶级、阶级斗争和国家 96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 96

二、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98

三、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100

第三节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03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03

二、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106

三、党的群众路线 108

第二篇 资本主义与现代资本主义 112

第五章 商品和货币 112

第一节 商品 112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12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16

三、商品的价值量 117

第二节 货币 121

一、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121

二、货币的职能 123

第三节 价值规律 127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27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29

第六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132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132

一、资本与货币的区别 132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33

三、资本的本质 135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 137

一、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137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 140

三、资本主义工资 141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145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45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46

三、资本主义剥削形式的变化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48

第七章 现代资本主义 153

第一节 私人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 153

一、私人垄断的形成和战后的新发展 153

二、金融资本的形成及战后统治的加强 156

三、垄断统治下的中小企业 160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62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62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164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和实质 167

第三节 垄断资本国际化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170

一、国际分工的发展和资本国际化 170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173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 178

四、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182

第八章 资产阶级国家 185

第一节 资产阶级国家的实质和职能 185

一、资产阶级国家的实质 185

二、资产阶级国家的职能 186

第二节 资产阶级国家的统治形式 190

一、资产阶级国家的统治形式 190

二、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 191

三、资产阶级政党制度 195

第三节 资产阶级的民主 197

一、资产阶级的选举制度 197

二、正确对待资产阶级民主 200

第三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205

第九章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 205

第一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05

一、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205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08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212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21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 21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217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219

第三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21

一、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 221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23

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25

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29

第四节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233

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 233

二、坚持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235

第十章 坚持改革,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40

第一节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40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40

二、我国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42

第二节 改革所有制结构 24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所有制结构 244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46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形式 251

第三节 完善分配制度 254

一、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 25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 257

三、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258

第十一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61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 261

一、党在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问题上的两次重大突破 261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64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建立的途径 267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267

二、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268

三、推进配套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70

第三节 宏观经济调控及其手段 274

一、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274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 278

第十二章 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80

第一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280

一、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80

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对外开放 282

第二节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格局 283

一、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 283

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格局 289

第三节 我国的对外政策和“一国两制”的构想 292

一、当今的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 292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93

三、按“一国两制”构想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295

第十三章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00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300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型的民主政治 300

二、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303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05

四、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08

第二节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12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312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内容 314

三、高度重视法制建设 317

四、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的改革 320

第十四章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2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324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324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325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 327

第二节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330

一、理论建设 330

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32

三、思想道德建设 339

第三节 加强和改进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344

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44

二、正确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45

三、正确对待外国科学文化和祖国文化遗产 347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350

第一节 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50

一、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的改革和建设取得胜利 350

二、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351

第二节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 355

一、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355

二、农民阶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 357

三、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殊重要作用 35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必须依靠爱国统一战略和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360

一、社会主义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360

二、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