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几十年难解的历史课题——改革开放前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演变(1949—1978) 13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早期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及政策演变 13
一 建党初期党的领导人对私人资本的认识 13
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曲折探索 18
三 七大前后毛泽东关于发展私人资本主义及利用外资思想 24
四 党的私营、外资经济政策的初步形成与完善 28
第二节 建国以来党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曲折历程 34
一 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34
二 八大前后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再认识 42
三 陷入认识和政策的误区 48
第二章 “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初步形成(1978—1988) 54
第一节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出台(1978—1984) 54
一 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与个体经济政策的初步形成 54
二 私营经济的萌生 73
三 外资政策的出台 85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合法地位的确立及政策的初步形成(1985—1988) 90
一 个体经济政策的日益完善 90
二 私营经济政策的初步形成 95
三 外资政策的调整 101
四 “补充论”的提出和基本政策的初步形成 108
第三章 徘徊与调整——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摇摆(1989—1991) 112
第一节 治理整顿与非公有制经济的滑坡 112
一 1988年开始的治理整顿 112
二 治理整顿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影响 117
第二节 政治气候的剧变与“左”倾思潮的抬头 121
一 1989年政治风波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冲击 121
二 “左”倾思想的抬头:关于姓“社”姓“资”的论争 129
三 个体私营经济的急剧萎缩 134
第三节 恢复性措施及其成效 136
一 个体私营经济的徘徊与政策的初步调整 136
二 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完善与外资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41
第四节 政策摇摆的深层动因及总体述评 146
一 徘徊与调整时期的基本政策走向 146
二 政策摇摆的原因及评价 147
第四章 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重新确立(1992—1997) 150
第一节 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方针的确立 150
一 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姓“社”姓“资”的羁绊 150
二 中共十四大关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方针的确立 154
第二节 大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57
一 为非公有制经济松绑——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157
二 个体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 161
三 外资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163
第三节 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171
一 解决外资、私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71
二 加强引导与管理 178
第四节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参与 179
一 社会转型与新兴社会阶层、群体的出现 179
二 个体经营者和私营企业主群体政治参与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180
三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参与 182
四 光彩事业 186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历史性突破(1997—2000) 190
第一节 超越姓“公”姓“私”的论争 190
一 关于姓“公”姓“私”的论争 190
二 冲破姓“公”姓“私”的羁绊 196
第二节 将非公有制经济由“制度”外纳入“制度”内 199
一 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历史性突破 199
二 进一步改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203
三 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212
四 个体私营经济的持续发展 214
第三节 外资政策的调整与外资经济的健康发展 217
一 确定进一步利用外资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218
二 继续扩大外商投资领域,鼓励外商来华投资 219
三 强化外商投资的产业政策导向,完善外商投资的地区布局,鼓励外资参与西部大开发 220
四 实施利用外资多元化战略,多渠道多方式吸引外商投资 221
五 改善投资环境,逐步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促进外商投资企业的健康发展 223
六 利用外资与国有企业改革相结合,促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就业、资源、环保等突出矛盾 225
第六章 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新发展(2001—2008) 227
第一节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创新与发展 227
一 “七一”讲话对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227
二 党的十六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233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237
一 十六届三中全会——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和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237
二 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非公有制经济 240
三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创新与发展的历史动因 247
结语:未完的课题——启示与思考 253
一 对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与政策发展演变的深层思考 253
二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几个问题 263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266
主要参考文献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