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
序 1
第一章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全局 1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1
一、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 1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
三、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4
第二节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5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 5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6
第三节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7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定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1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1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3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立足深化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辅相成 13
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4
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14
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增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14
第四节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5
一、我国中长期科学发展战略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 16
二、从技术创新到国家创新体系 20
三、建设中国国家创新体系 24
四、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6
五、企业是技术自主创新的主体 32
六、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及知识产权保护 36
七、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创新环境 38
第五节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40
一、坚持和完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地位 40
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41
三、继续深化国企改革 42
四、培育和发展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企业集团及跨国公司 43
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44
六、继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47
七、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 48
第六节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型社会 48
一、大力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51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53
三、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强环境保护 56
四、控制不合理资源开发,保护生态环境 57
第二章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59
第一节 世界工业化道路 59
一、以英国为代表的早期工业化 59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中期工业化 60
三、以日本为代表的近期工业化 61
四、以前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经济体制工业化 62
第二节 世界工业化国家的一般经济规律 63
一、世界大国甚至一些中等国家,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重要历史阶段,是这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普遍规律 63
二、工业化进程中,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比重转换变动规律 64
三、城市化是工业化进程中伴生的必然趋势,工业化与城市化双向互促,是世界大国和大多数中等国家的共同规律 68
四、世界大国工业化进程中,总是伴随着产业结构演变和优化升级,在工业化中期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工业内部结构向偏重型发展的规律 69
五、世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和企业为获取高额利润,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律 74
六、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当人口城市化率在35%~55%,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阶段的结构转型期,只要宏观经济政策把握得好,经济可保持较长时期快速增长的规律 75
七、当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上时,人们的消费结构将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的规律 77
八、重视农业,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业综合劳动生产率,作为加快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基础,是世界大国工业化及城市化发展的共同规律 79
九、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在500~3000美元发展阶段时,资源和环境等“瓶颈”制约压力增大的规律 80
十、当一个国家在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发展阶段时,各种利益摩擦加剧,社会矛盾突出显现的规律 81
第三节 中国传统工业化 91
一、第一阶段(1953—1960年),沿袭前苏联,初步建立我国工业化基础 91
二、第二阶段(1961—1978年),自主发展,建立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92
三、第三阶段(1979—2002年),改革开放,加快工业化进程 92
四、传统工业化特点及突出问题 93
第四节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 95
一、中国特色工业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五个统筹”,促进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99
二、中国特色工业化,必须坚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全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20
三、中国特色工业化,必须坚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34
四、中国特色工业化,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38
五、中国特色工业化,必须坚持大力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与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更多增加劳动就业岗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42
六、中国特色工业化,必须坚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由工业化初期农业哺育工业向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48
七、中国特色工业化,必须坚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53
八、中国特色工业化,必须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合法权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68
九、中国特色工业化,必须坚持振兴制造业,全面发展服务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71
十、中国特色工业化,必须坚持适时适度采用积极或稳健的财政政策与稳健或从紧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75
十一、中国特色工业化,必须坚持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为主的方针,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85
十二、中国特色工业化,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又要实施政府积极引导和推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05
第五节 全面认识“五化”新形势新任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08
一、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前景和前进方向 208
二、中国新型工业化要遵循世界工业化一般规律,又要明显地体现中国特色 210
第三章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212
第一节 发达国家城市化历史沿革 212
一、以牺牲农民利益和殖民主义扩张为手段 213
二、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基础 214
三、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214
四、服务业发展是城市化的持续动力 215
第二节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217
一、同步城市化 217
二、过度城市化 217
三、滞后城市化 218
四、逆城市化 218
第三节 发达国家城市化多种发展模式 218
一、“逆城市化”或“城郊化”发展模式 218
二、集中型和分散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220
第四节 世界城市化一般规律 222
一、政治和民族独立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前提,是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共同规律 222
二、城市化是经济发展伴生的必然趋势,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双向互促,是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共同规律 223
三、人均GDP3000美元之后,是城市与区域发展史上重要转折期,城市发展发生结构性变化进入转型期的规律 224
四、城市化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共同规律 225
五、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大城市超前领先发展,是世界许多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共同规律 227
六、重视农业,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综合劳动生产率,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基础,是世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共同规律 229
七、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生活环境差、低收入地区向生活环境好、高收入地区流动,是世界多数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共同规律 232
第五节 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 232
一、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232
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增长速度高于发达国家,经济最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增长最快 233
三、世界人口更多地向大城市、特大城市聚集,大都市区超常发展 234
四、城市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化将朝着中小城市专业化的方向继续推进 236
五、城市可持续发展,城乡经济一体化,是世界城市化的最终目标 236
第六节 世界城市化经验教训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236
一、城镇化必须以政局稳定、社会安定为前提 237
二、城镇化必须运用市场经济原则,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为动力,现代化为目标 237
三、城镇化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相适应 238
四、中国城镇化必须走多样化模式的路子 238
五、城镇化必须坚持节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39
六、城镇化必须运用市场机制,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实行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 239
第七节 中国城镇化进程 239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城镇化 240
二、经济体制转型期的中国城镇化 243
第八节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因素 249
一、要考虑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低的现实 250
二、要考虑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性很大,人口基数庞大、人均资源低的基本国情特征 251
三、要考虑我国实际,坚持中国特色 258
四、要考虑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258
五、要考虑城市经济规模净收益 260
六、要考虑维护亿万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广大农民分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成果 261
七、要考虑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迁移成本 262
第九节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263
一、坚持合理发展大城市,发挥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化路子 264
二、坚持以城市现代化与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引导乡镇企业合理聚集,在城乡结合部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的路子 284
三、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采取不同发展战略和模式,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特征,多形式、多途径、多元复合型的城镇化路子 291
四、坚持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的路子 294
五、坚持在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目标指导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走集中型、分散型、就地型、组团式城市群相统一的城镇化路子 307
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以人为本,建设现代化城市,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路子 309
七、坚持改革开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走出一条在城镇化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路子 319
八、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走出一条适合本地特点、各具特色的城镇化路子 323
九、坚持在政府引导下,走出一条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城镇的路子 335
第十节 提高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 338
一、将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提高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339
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有望争创“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340
三、文化创意是城市竞争力的源泉,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 342
第十一节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意义 343
一、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加快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344
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解决长期困扰中国的“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的根本出路 345
三、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加快非农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346
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加大投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346
五、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实施农村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47
六、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缩小城乡差别与区域发展差距的重大步骤 349
七、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加强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349
第十二节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350
一、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350
二、经济结构不合理 352
三、城镇规模结构不适当 353
四、城镇规划缺乏科学性 353
五、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 353
六、城镇人与自然不够和谐 354
七、城镇管理体制不适应 355
八、城镇社会保障不完善 355
九、城镇建设资金不足 355
十、城镇领导认识不到位 355
第十三节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及其发展趋势 356
一、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将加速发展 358
二、城镇功能增强,城镇规模扩大 359
三、城镇发展突出城市文化、个性和特色 360
四、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网络体系 360
五、数字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360
六、一些城市将向“国际性大都市”迈进 361
七、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 361
八、加强生态建设,城镇可持续发展势不可当 361
第四章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协调发展,同步推进现代化 362
第一节 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同步发展模式 362
一、工业化、城市化加速现代化 362
二、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同步发展模式 363
第二节 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 363
一、抓好工业化、城市化这两个重点,就能为现代化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 363
二、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 365
三、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及非农产业就业率 367
四、中国城镇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 368
五、没有工业化、城镇化,就不会有现代化 370
第三节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371
一、城镇化的实质 371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 372
三、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373
第四节 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协调发展 375
一、没有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375
二、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协调发展,同步推进现代化 376
第五章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与房市影响的分析 378
第一节 美国次贷危机的由来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378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由来 378
二、美国次贷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 380
第二节 美国房市次贷危机引发为世界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冲击 383
一、美国房市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 383
二、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根本和深层次原因 385
三、这场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冲击 387
第三节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世界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冲击 390
一、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世界经济进入“严重低迷”期 390
二、在世界金融危机形势下,一些国家联合降息救市 392
第四节 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94
一、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394
二、创新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398
三、控制人民币升值速度,放慢人民币升值步伐 400
四、中国面对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适时适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402
第五节 中国房贷风险及紧缩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的房市价格分析 410
一、中国房贷风险可能性不大 411
二、实施紧缩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的房市价格分析 411
第六节 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增加住房有效供给 418
一、建立和完善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政策体系 419
二、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增加住房有效供给 420
主要参考文献 423
后记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