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概论基础教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特木尔巴根,严梦春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105095360
  • 页数:49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者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该书主要由三个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民族理论部分,包括民族的一般理论,如民族的概念、特征以及民族形成发展规律;我国民族方面的历史国情和现实国情,我国当前的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第二是民族志部分,主要介绍我国主体民族汉族外,介绍东北、内蒙地区民族,西北地区,西南和中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概况,如人口、分布和族称;物质文化,如衣、食、住、行等;精神文化,如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宗教等。 第三中国民族政策部分。主要有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民族经济、中国民族教育、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国各民族宗教信仰。

第一章 民族 1

第一节 民族的定义与特征 1

一、“民族”概念的出现及含义的演变 1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 2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中国化 6

第二节 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9

一、民族的形成 9

二、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11

三、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 13

四、民族的融合与消亡 15

第三节 中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征 18

一、中国的民族构成 18

二、民族的分布特点 20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22

第四节 中国的民族识别和公民民族确定政策 27

一、民族识别的必要性 27

二、民族识别的依据和实践 29

三、我国公民民族确定政策 32

第二章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7

第一节 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伟大祖国 37

一、各民族共同开拓和捍卫了祖国疆域 37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祖国光辉灿烂的经济和文化 39

三、各民族共同创建了伟大的新中国 41

第二节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43

一、内向型的地理环境 43

二、统一的经济基础 46

三、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54

四、统一过程与民族融合 61

第三节 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全和利益 67

一、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67

二、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71

三、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74

第三章 民族关系 77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77

一、民族关系及其表现形式 77

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点 81

三、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8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89

一、民族平等 90

二、民族团结 92

三、民族互助 94

四、民族和谐 96

第三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 98

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98

二、和谐社会对民族关系的积极影响 99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02

第四章 民族问题 105

第一节 民族问题的内涵及其产生的根源 105

一、民族问题的内涵 105

二、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106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问题 111

一、当今世界民族问题 111

二、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116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族问题的解决 119

一、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119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民族问题 121

三、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与民族问题 125

四、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与民族问题 127

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民族问题 130

六、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与民族问题 133

第五章 中国的主体民族 135

第一节 基本情况 135

一、族称 135

二、人口与分布 136

第二节 经济生产 138

一、农业 139

二、手工业 145

三、工业 151

四、商业 151

第三节 物质文化 155

一、服饰 155

二、饮食 158

三、居住 161

四、交通 162

第四节 精神文化 164

一、语言文字 164

二、哲学与宗教 168

三、科学技术 172

第六章 中国东北、内蒙古地区的少数民族 179

第一节 基本情况 179

一、民族、人口及分布 179

二、民族名称 180

第二节 生态环境与经济生活 183

第三节 物质文化 185

一、服饰 185

二、饮食 189

第四节 精神文化 192

一、语言文字 192

二、文学 194

三、史学 197

四、艺术 198

五、教育与科技 201

六、宗教信仰 207

第七章 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 213

第一节 基本情况 213

一、民族分布与人口 213

二、族称 214

第二节 生态环境与经济生活 220

第三节 物质文化 223

一、服饰 223

二、饮食 225

第四节 精神文化 226

一、文学 226

二、音乐、舞蹈 233

三、传统科技文化 238

四、节日 242

五、宗教信仰 243

第八章 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 250

第一节 基本情况 250

第二节 生态环境与经济生活 253

一、民族自治区、州生态环境与经济生活 253

二、各民族多样性生态环境形成多样性经济生活 259

第三节 物质文化 260

一、服饰 260

二、饮食 262

三、居住 264

四、交通 266

第四节 精神文化 267

一、民间文学 267

二、民族文字古籍与实物 268

三、美术 270

四、传统科技文化 272

五、音乐 275

六、节日、丧葬 278

七、宗教信仰 281

第九章 中国中东南地区少数民族 286

第一节 基本情况 286

一、民族、人口及其分布 286

二、民族名称 288

第二节 生态环境与经济生活 293

一、生态环境 293

二、经济生活 296

第三节 物质文化 305

一、服饰 305

二、饮食 310

三、居住 312

第四节 精神文化 314

一、音乐 314

二、舞蹈 317

三、民间文学 319

四、工艺美术 321

第十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25

第一节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325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位 325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性质 326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要素 327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332

五、保障杂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334

第二节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338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依据 338

二、我国选择民族区域自治的客观依据 342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345

第三节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347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347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地区的创立 350

三、新疆、广西、宁夏、西藏自治区的建立 357

第四节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64

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364

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366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与监督机制 368

第十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 373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 373

一、采集渔猎经济文化类型组 373

二、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组 374

三、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 375

第二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375

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376

二、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378

第三节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380

一、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条件和机遇 380

二、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384

三、推进西部大开发,把握好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契机 388

四、国家大力扶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392

五、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394

六、坚持自力更生,努力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397

第十二章 中国的民族教育 400

第一节 民族教育 400

一、传统教育形式 400

二、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402

三、民族教育的特殊意义 405

第二节 母语教育与双语教育 412

一、母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础 412

二、双语教学与发展地区现代化进程 415

第三节 中国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416

第十三章 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政策 425

第一节 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政策 425

第二节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432

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情况 432

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434

第三节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446

第十四章 中国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455

第一节 宗教信仰的起源和作用 455

一、宗教的起源 455

二、宗教的作用 459

第二节 当代宗教信仰的状况、特点 463

一、当代宗教信仰的状况 463

二、当代宗教信仰的特点 465

第三节 中国的主要宗教和民族宗教问题 471

一、中国的主要宗教 471

二、我国的民族宗教问题 479

第四节 中国的宗教政策 482

一、什么是宗教信仰自由 482

二、中国法律法规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 483

三、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486

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488

后记 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