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凡例 1
概述 1
第一篇 自然概况 11
第一章 地理环境 11
第一节 地貌地质 12
第二节 土壤植被 13
第三节 气候特征 15
第二章 江河水系 18
第一节 水系分布 18
第二节 河流特征 19
第三节 主要河流 21
第三章 水资源 32
第一节 地表水 32
第二节 地下水 34
第三节 开发与利用 37
第四节 水质 40
第二篇 水旱灾害 43
第四章 灾 43
第一节 灾情 43
第二节 旱灾特点 48
第三节 抗旱纪实 51
第五章 水灾 53
第一节 灾情 53
第二节 灾害特点 64
第三节 抗洪纪实 66
第三篇 防汛 71
第六章 防汛排涝 71
第一节 堤防建设 71
第二节 排涝工程 79
第七章 防汛组织 80
第一节 机构 80
第二节 措施 81
第三节 通讯 84
第四篇 水利工程 85
第八章 引水工程 85
第一节 古堰 85
第二节 汉中“三惠” 92
第三节 万亩灌区 104
第九章 蓄水工程 110
第一节 陂塘 110
第二节 中、小型水库 113
第三节 石门水库 125
第十章 提水工程 130
第一节 提水工具 130
第二节 抽水站 133
第三节 机井 142
第四节 水轮泵、水锤泵 145
第十一章 喷灌工程 147
第一节 发展简况 147
第二节 重点喷灌站 149
第十二章 人畜饮水 150
第一节 缺水状况 150
第二节 饮水工程 152
第五篇 水能利用 155
第十三章 水能资源 155
第一节 资源分布 155
第二节 汉江水系 156
第三节 嘉陵江水系 158
第十四章 水力利用 159
第一节 传统水力机具 159
第二节 水力站 160
第三节 水运 161
第十五章 水电建设 162
第一节 小水电 162
第二节 重点水电站 170
第三节 电网 176
第四节 运行管理 179
第六篇 水利管理 187
第十六章 组织管理 187
第一节 专业管理机构 187
第二节 民主管理组织 190
第三节 基层管理队伍 192
第十七章 用水管理 195
第一节 计划用水 195
第二节 灌溉技术 204
第三节 渠塘库综合运用 205
第十八章 工程管理 206
第一节 维修养护 206
第二节 设施检查 208
第三节 水库控制运用 210
第四节 大坝观测 211
第五节 井、站管理 213
第六节 工程设施保护 215
第七节 管理责任制 215
第十九章 经营管理 216
第一节 水费征收 216
第二节 财务管理 220
第三节 综合经营 222
第七篇 水土保持 227
第二十章 水土流失 227
第一节 概况 227
第二节 分类 229
第三节 成因 229
第四节 危害 231
第二十一章 治理 232
第一节 组织建设 232
第二节 治理方略 233
第三节 治理措施 234
第四节 小流域治理 236
第五节 户包治理 238
第六节 治理成果 239
第七节 治理典型 239
第八篇 水产 243
第二十二章 水产资源 243
第一节 水面 243
第二节 种类 243
第三节 饵料 244
第二十三章 水产养殖 245
第一节 发展简况 245
第二节 鱼种生产 248
第三节 成鱼生产 252
第二十四章 捕捞 256
第一节 组织 256
第二节 渔具、渔法 257
第二十五章 渔政 258
第一节 渔业保护 258
第二节 承包责任制 258
第三节 购销 259
第九篇 基础工作 263
第二十六章 水文 263
第一节 站网设置 263
第二节 水文测验 266
第三节 水情测、预报 269
第四节 水质监测 271
第五节 资料整编 272
第二十七章 勘测设计 272
第一节 组织 272
第二节 勘测 273
第三节 规划 275
第四节 设计 279
第二十八章 教育与科技 281
第一节 科技队伍 281
第二节 科学试验 284
第三节 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 295
第十篇 机构、人物、艺文 303
第二十九章 水利机构 303
第一节 地、县(市)水利行政机构 303
第二节 地区直属事业单位 312
第三节 区、乡水利管理站 315
第三十章 人物 315
第一节 治水人物 315
第二节 水利英模 319
第三节 人名录 321
第三十一章 艺文 322
第一节 碑记 322
第二节 诗赋民歌 331
第三节 文献 340
大事记 347
附录 373
一、政令、法规 373
二、水事纠纷 391
三、事故 394
四、修志参考书目 397
编后记 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