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村落社区的历史文化背景 1
一、社会经济概况 2
(一)村落所属县概况 2
(二)村落所属镇概况 9
(三)村落概况 13
二、历史沿革 17
(一)潮阳县历史沿革 17
(二)和平镇历史沿革 21
(三)村落历史沿革 22
三、小结:村落社区特征 24
(一)地理位置优越 24
(二)工商业发达 25
(三)社区管理完善 26
(四)宗族组织兴盛 27
(五)民俗文化丰富 28
第二章 1949—1978年的新和村 30
一、政治经济变革 30
(一)土地改革 30
(二)农业互助合作 32
(三)人民公社 34
二、村民日常生活 35
(一)村民的生产活动 35
(二)产品分配与消费 42
三、小结 50
第三章 人口与生育 52
一、人口数量变化 53
(一)地域人口基础 53
(二)新和村人口变化 55
二、人口结构 58
(一)人口的自然结构 59
(二)人口的姓氏构成 60
(三)人口的行业构成 62
(四)人口教育状况 64
(五)外来人口 67
三、生育观念与人口变化 68
三、小结 72
第四章 经济 80
一、整体经济发展概况 81
二、农业的发展 85
(一)种植业的变化 85
(二)畜牧业与渔业 86
三、工业的发展 89
四、第三产业的发展 95
五、家庭经济变迁 98
(一)家庭收入 98
(二)家庭消费 99
(三)消费品 106
六、小结 107
第五章 社会组织 132
一、村落行政组织 133
(一)党组织 134
(二)妇联 140
(三)老年人协会 142
二、宗族组织 145
(一)历史沿革 145
(二)组织形式 152
(三)宗族活动 154
三、慈善组织—善堂 161
(一)历史沿革 162
(二)组织架构 164
(三)福利事业 165
(四)报德古堂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互动 167
四、小结 169
第六章 社区管理 171
一、机构建设 172
(一)村落“两委” 173
(二)治安机构 174
(三)环境卫生机构 176
(四)外来职工之家 176
二、制度建设 177
(一)系统而完善 178
(二)制度内容的设立日益科学化、合理化 179
(三)制度的制定注重保护社区群众的现实利益 180
(四)重视管理制度的宣传 181
三、小结 182
第七章 婚姻家庭 198
一、婚姻 198
(一)结婚 198
(二)离婚 208
(三)再婚 212
二、家庭 213
(一)家庭类型 213
(二)分家习俗 217
(三)家庭分工 223
(四)家庭的社会交往 226
三、小结 232
第八章 教育 233
一、学校教育 233
(一)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日益完善 234
(二)奖教奖学活动的开展 244
二、家庭教育 246
(一)言传身教的家庭伦理教育 247
(二)祭祖与家族知识的传承 249
(三)家长与子女的沟通 252
(四)社会经验的传承 254
三、职业技术教育 257
(一)电脑培训 257
(二)武术馆 258
四、教育成果的体现 259
(一)入学率和升学率的提高 259
(二)教育观念的变化 261
五、小结 268
第九章 宗教信仰 270
一、庙宇祭祀 271
(一)大峰祖师信仰 271
(二)七圣夫人信仰 273
(三)珍珠娘娘信仰 275
(四)伯公信仰 277
(五)三山国王信仰 281
二、家庭祭祀 282
(一)五谷母 283
(二)床脚婆 284
(三)地主老爷 285
(四)天公祭祀 286
(五)招财爷 287
(六)灶爷 288
(七)太阳公 288
三、宗教信仰者 289
(一)中老年群体是宗教信仰的主体 289
(二)青少年信仰群体的成长 292
四、小结 294
第十章 民俗与礼仪 298
一、物质民俗 298
(一)饮食、服饰、建筑 298
(二)节日民俗 303
二、出生礼仪 306
(一)出生礼 307
三、成年礼仪 311
(一)择日 312
(二)祭拜神明 312
四、丧葬礼仪 313
(一)出丧 313
(二)超度亡灵 317
(三)做旬 318
五、小结 319
主要参考文献 327
后记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