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9
第一章 建置 土司 35
第一节 建置 35
置县 35
行政区划 37
第二节 土司 38
土司设置 38
土官 40
第二章 仡佬族 43
第一节 族源 分布 43
族源 43
分布 44
第二节 习俗 48
居住 48
饮食 49
服饰 51
婚姻家庭 52
丧葬 54
喜庆 55
传统节日 56
崇拜 58
禁忌 58
第三节 文学 59
民间歌谣 59
传说故事 66
文学作品 67
第四节 艺术 68
傩戏 69
乐队乐器 71
舞蹈 73
刺绣 74
染布工艺 74
银饰工艺 75
雕塑 75
剪纸 75
编制 75
绘画 76
书法 76
第五节 教育 体育 医疗 76
传统教育 77
传统体育 78
传统医疗 79
第三章 苗族 81
第一节 族源 分布 81
族源 81
分布 82
第二节 习俗 84
居住 84
饮食 84
服饰 85
婚姻家庭 86
丧葬 86
传统节日 87
信奉 88
禁忌 89
第三节 文学 89
民间文学 89
文学作品 92
第四节 艺术 93
戏剧 93
雕刻与书法 93
扎染 93
第五节 教育 医疗 94
传统教育 94
传统医疗 94
第四章 土家族 95
第一节 族源 分布 95
族源 95
分布 96
第二节 习俗 97
居住 97
饮食 98
服饰 98
婚姻家庭 99
传统节日 100
丧葬 100
信奉 101
禁忌 101
第三节 文学艺术 102
民间文学 102
书面文学 104
戏剧 105
音乐 106
舞蹈 106
工艺美术 107
第四节 教育 体育 107
传统教育 107
传统体育 108
第五章 汉族 109
第一节 源流与分布 109
第二节 习俗 110
居住 110
饮食 110
服饰 111
婚姻家庭 111
丧葬 113
传统节日 113
信奉 114
禁忌 115
第三节 文学 115
口头文学 115
书面文学 118
第四节 艺术 120
戏剧 120
舞蹈 120
书画 120
第五节 教育 医疗 121
教育 121
医疗 122
第六章 经济 123
第一节 农业 123
生产体制 123
耕地面积 124
粮食品种 125
耕作制度 125
水利建设 125
经济作物 126
第二节 林业 127
森林面积与蓄积量 127
古树珍稀树 128
植树造林 128
林业产品 129
第三节 畜牧业 130
猪 130
牛 131
羊 131
养蚕 131
养蜂 132
第四节 工业 132
采矿冶炼 132
铁器铸造 133
制砖 133
纺织 134
染布 134
酿造 134
粮油加工 135
造纸 135
第五节 交通 邮电 136
交通 136
邮电 137
第六节 商业 138
第七章 历史上的反抗斗争 141
第一节 农民起义 141
第二节 抗粮始末 142
第三节 “神兵”抗暴 145
第八章 文物名胜 149
第一节 文物保护单位 149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49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50
第二节 文物藏品 154
第三节 名胜 155
名山秀水 155
溶洞温泉 156
自然保护区景观 157
第九章 民族区域自治 159
第一节 民放成份的认定与恢复 159
民族识别 159
恢复民族成份 161
第二节 建立民族乡 163
第三节 成立自治县 164
自治县的报批 164
成立自治县的筹备工作 165
选举自治县首届领导班子 166
自治县成立庆祝大会 166
第四节 民族干部的培养与任用 168
培养 168
任用 169
第五节 制定自治条例 171
第六节 民族团结县庆 172
民族团结 172
县庆 173
第十章 民族事务 175
第一节 工作机构 175
第二节 民族经费 176
经费来源 176
经费使用 177
第三节 其他事务 183
宣传教育 183
弘扬民族文化 184
友好往来 185
表彰先进 186
上级领导来县检查指导 187
民族工作研究 188
档案管理 188
企业管理 189
人物 191
一传记 191
二名录 198
(一)抗日阵亡将士名录 198
(二)革命烈士英名录 198
三名表 199
(一)功臣表 199
(二)先进模范名表 202
(三)县籍在外曾任副县团职以上人物表 204
附录 209
文献辑存 209
四川按察司签批土官骆麟世袭任职案据 209
中共道真县委、道真县人民政府关于恢复部份群众民族成份工作的总结报告 212
中共道真县委、道真县人民政府关于要求建立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请示报告 219
国务院关于贵州省设立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批复 220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通知 220
编后记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