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篇 建制和人员成分 7
一、领导体制及主要负责人 7
二、机构人员沿袭 10
三、获职称和省以上荣誉称号人员 15
四、驻外地记者站 16
五、政治生活制度健全 17
六、注重文化生活建设 21
七、老同志安度晚年 26
第二篇 17年的宣传报道工作 30
八、创刊号的《河北日报》 30
九、把恢复发展经济放在首位 32
十、有针对性地宣传土改政策 34
十一、动员干部群众奋力抗灾 35
十二、为建设人民政权鼓与呼 37
十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39
十四、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43
十五、“三反”“五反”报道 45
十六、大张旗鼓宣传总路线 49
十七、逐步推进三大改造 52
十八、显示党报特色的仨栏目 57
十九、坚持全党办报方针 62
二十、持续强化编务建设 66
二十一、大家动手改进报纸 72
二十二、典型报道成龙配套 75
二十三、《布谷》文学周刊问世 82
二十四、特定情况下的宣传报道 83
二十五、赴欧洲作农业宣传报告 87
二十六、五个“四要四不要” 89
二十七、在“大跃进”的日子里 91
二十八、随中央领导采访记事 95
二十九、省委要求改进报纸 102
三十、10周年社庆意义深远 106
三十一、同甘共苦克服严重困难 109
三十二、贯彻“双百”方针的是是非非 111
三十三、赶往抗洪第一线 113
三十四、毛泽东同志题写新报头 116
三十五、三位老总谈报纸 117
第三篇 “文化大革命”时期 126
三十六、《河北日报》被迫停出 126
三十七、看守好报社的家业 128
三十八、出版各种牌号报纸 129
三十九、出版省革委机关报 130
四十、“假大空”与“大批判开路” 134
四十一、胆战心惊上夜班 136
四十二、一人遭错杀两人被迫身亡 137
四十三、参加唐山抗震 138
四十四、感觉气氛显然有变化 141
第四篇 进入新历史时期的宣传报道 144
四十五、报道万众声讨“四人帮” 144
四十六、动员群众深入揭批“四人帮” 145
四十七、“两个凡是”的干扰 147
四十八、补好真理标准课 148
四十九、大力推动工作重点转移 150
五十、为平反冤假错案疾呼 152
五十一、曝光“左”的典型两例 155
五十二、大力推进农村改革 157
五十三、《昨日新闻》短小精悍 159
五十四、《一招鲜》专栏生动活泼 161
五十五、讨论“歌德”“缺德” 162
五十六、社庆30周年笑逐颜开 164
五十七、《广闻集》面世 166
五十八、倡导军民共建精神文明 168
五十九、《老Y漫记》评说社会问题 170
六十、采访小分队出发 171
六十一、架设起《立交桥》 174
六十二、法制报道持续加强 176
六十三、赴老山办《胜利报》 178
六十四、加速版面改革 180
六十五、国企改革报道向广度深度拓展 182
六十六、体育报道急起直追 186
六十七、“杨柳青”又登场 188
六十八、山区报道的两朵鲜花 190
六十九、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192
七十、做好市场大文章 195
七十一、新闻改革的试验田 198
七十二、邯钢经验传播全国 204
七十三、构筑经济宣传新格局 207
七十四、通联工作的新进展 210
七十五、“两环”战役性报道 213
七十六、科技报道形成规模 217
七十七、翻新文化文艺副刊 220
七十八、用重头戏推动重点工作 223
七十九、更多选发群众来信 224
八十、90年代的改版扩版 230
八十一、新闻含量显著增加 233
八十二、40周年社庆激情满怀 235
八十三、力促经济结构调整 239
八十四、在抗洪和抗震中 243
八十五、运用好文章和言论 247
八十六、欢庆改革开放20年 249
八十七、《内参》发挥耳目作用 251
八十八、美术和摄影 254
八十九、改革编采业务管理 256
九十、组织好精品生产 258
九十一、做冷静的促进派 260
第五篇 系列报刊大家庭 264
九十二、党报的重要补充 264
九十三、燕赵都市报 265
九十四、河北农民报 268
九十五、杂文报 269
九十六、书刊报 272
九十七、《杂文界》杂志 274
九十八、《采·写·编》杂志 275
九十九、发挥整体优势 276
第六篇 事业的发展与变革 278
一○○、经济来源和固定资产 278
一○一、加大经营管理改革力度 280
一○二、技术进步突飞猛进 285
一○三、广告运营的五个阶段 292
一○四、发行工作的年度纪实 298
一○五、社址建设初具规模 311
一○六、后勤保障向规范化发展 315
一○七、多种经营简况 318
后记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