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族源与族称 7
第一节 民族来源 7
第二节 民族名称 10
第二章 清以前的鄂伦春族 13
第一节 古老的社会面貌 13
一、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 13
二、血缘家族 14
三、母系氏族公社 16
四、父系氏族公社 19
五、父系家族公社和农村公社 27
第二节 原始的渔猎经济 29
一、原始的狩猎经济 29
二、采集、捕鱼和家庭手工业 34
第三章 清代的鄂伦春族 38
第一节 清朝对鄂伦春族的统治 38
第二节 保卫和开发祖国东北边疆 42
第三节 社会经济的变化 48
一、狩猎生产的变化 48
二、商品货币经济的渗入 54
第四节 氏族制度的瓦解 61
一、由家族公社向农村公社的转变 61
二、氏族制度的瓦解 64
第四章 民国时期的鄂伦春族 68
第一节 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对鄂伦春族的统治 68
一、北洋军阀在政治上的统治 68
二、改八旗兵为“保卫团”和“山林游击队” 71
第二节 猎业经济的商品化 73
一、猎业经济进一步商品化 73
二、商品经济对鄂伦春族社会的影响 75
三、奸商的残酷剥削和鄂伦春族的反抗斗争 79
第三节 农业的经营 雇工和剥削的产生 83
一、农业的初步经营 84
二、“弃猎归农”政策的推行 85
三、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86
四、雇工的出现和剥削的产生 89
五、弃猎归农的影响及其失败 92
第四节 乌力楞——地域性的村社 95
一、地缘联系的发展 95
二、个体家庭逐渐成为社会的生产和经济单位 97
三、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代替 99
四、向阶级社会过渡 101
第五章 日伪统治时期的鄂伦春族 102
第一节 日本帝国主义对鄂伦春族的反动统治 102
一、建立反动统治机构实行法西斯统治 102
二、组织“山林队”为其侵略服务 104
第二节 农、猎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鄂伦春族挣扎在死亡线上 106
一、对农、猎业经济的破坏 106
二、挣扎在死亡线上 109
第三节 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 110
一、自发地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 111
二、参加抗日联军 112
三、积极支援抗日联军 115
四、与抗日联军结下深情厚谊 117
第六章 解放战争的胜利和鄂伦春族的解放 120
第一节 清剿匪特的斗争 120
第二节 党的民族政策和鄂伦春族的新生 124
第七章 精神生活和社会习俗 128
第一节 自然科学的萌芽 128
第二节 文学艺术 131
第三节 宗教信仰 140
第四节 实践教育与学校教育 147
第五节 生活习俗与道德 152
一、衣、食、住、行 152
二、婚姻、丧葬 156
三、礼仪、礼节 159
四、道德及习惯法 160
第八章 20世纪50—70年代的鄂伦春族 162
第一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 162
一、鄂伦春自治旗的建立 162
二、黑河协领公署的建立与护林队的组建 167
第二节 定居 170
一、定居的步骤 170
二、定居的过程 175
三、定居对鄂伦春族社会、文化的影响 177
第三节 直接过渡与新的经济社会制度 178
一、直接过渡 178
二、新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形式——十八站个案 182
三、民族乡的建立 183
四、以猎业为主的经济 184
第四节 20世纪50年代后期—70年代后期的鄂伦春族 185
一、“人民公社化”运动 185
二、狩猎业的困境和饲养业的兴起 186
三、鄂伦春族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188
四、“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鄂伦春族 189
第九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鄂伦春族 191
第一节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 191
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 191
二、实行承包制后出现的问题 192
三、调整产业结构 194
第二节 禁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195
一、禁猎 195
二、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198
三、社区化管理模式 200
四、黑龙江省鄂伦春族产业结构的调整 201
第三节 文化濒危与文化保护 202
一、文化变迁 202
二、文化濒危 206
三、近年来对鄂伦春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208
大事年表 215
后记 223
修订后记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