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
序 1
第1章 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NIS研究的理论背景 3
1.2.1 主流经济学的局限与创新的演进理论 4
1.2.2 创新研究的发展与NIS概念的提出 8
1.3 NIS研究的评述 12
1.3.1 国际上的研究状况 12
1.3.2 国际上NIS研究的不足之处 23
1.3.3 中国NIS的研究 24
1.4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结构及创造性贡献 25
第2章 国家创新系统(NIS)的构成:功能主体、动力与能力 25
2.1 一种新的分析框架:从微观到宏观的综合 28
2.2 生产-学习系统(PLS) 33
2.2.1 生产-学习系统的功能和主体构成 33
2.2.2 生产-学习系统的动力 33
2.2.3 生产-学习系统的能力 34
2.3 搜寻系统(SS) 36
2.3.1 搜寻系统的功能和主体构成 36
2.3.2 搜寻系统的动力 39
2.3.3 搜寻系统的能力 42
2.4 探索系统(ES) 44
2.4.1 探索系统的功能及主体构成 44
2.4.2 探索系统的动力 46
2.4.3 探索系统的能力 47
2.5 选择系统(CS) 48
2.5.1 系统的功能及主体构成 48
2.5.2 选择系统的动力与能力 55
2.6 小结 56
第3章 国家创新系统(NIS)的学习特性 59
3.1 学习、创新与国家创新系统 59
3.2 生产-学习系统(PLS)的学习 60
3.2.1 系统的特有知识基础与学习 60
3.2.2 学习方式:干中学与用中学 61
3.2.3 “干中学”与“用中学”的影响因素与新学习函数模型 63
3.2.4 “干中学”与“用中学”的局限性 68
3.3 搜寻系统(SS)的学习 69
3.3.1 搜寻、信息来源与生产者-用户交互作用 69
3.3.2 从生产者-用户交互作用中学习 71
3.3.3 创新与生产者-用户交互作用模型 72
3.4 探索系统:从科学发展中学习 75
3.5 选择系统:从历史和别国经验中学习 76
3.6 从生产-学习系统与搜寻系统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78
3.7 从科学与技术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80
3.8 结论 82
第4章 中国国家创新系统(CNIS)的历史演进 84
4.1 引言 84
4.2 阶段划分 85
4.3 行政体制期(1950~1978年) 86
4.3.1 第一阶段(1950~1957年):中国国家创新系统基本框架的形成 86
4.3.2 第二阶段(1958~1966年) 92
4.3.3 第三阶段(1967~1976年) 95
4.3.4 第四阶段(1977~1978年) 96
4.3.5 小结:行政体制时期CNIS的特点及其对创新的影响 97
4.4 转型期(1979年以后) 100
4.4.1 第一阶段(1979~1993年) 100
4.4.2 第二阶段(1994年以后):CNIS的现状及其国际比较 111
4.4.3 小结:转型期CNIS的特点及演进 117
4.5 基本结论 119
第5章 中国创新模式及其演进的实证研究:假说的统计验证 122
5.1 中国技术创新模式的分类、假说及争鸣 122
5.1.1 自主创新、引进创新及其细分 122
5.1.2 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 124
5.1.3 创新的机构与独立创新、联合创新 126
5.1.4 技术推动与需求拉动 127
5.1.5 创新的部门模式 128
5.2 本文所使用的样本来源及分类 129
5.2.1 样本数据来源 129
5.2.2 样本固有偏差的说明 130
5.2.3 样本分类 130
5.3 样本分析—假说的验证及阐释 132
5.4 结论 143
第6章 国家创新系统(NIS)微观基础的实证研究:C公司的案例 144
6.1 研究说明 144
6.1.1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案例 144
6.1.2 创新活动(模式)的界定与分类 145
6.1.3 案例分析框架 146
6.2 案例描述与初步分析 147
6.2.1 企业发展历史概述 147
6.2.2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155
6.2.3 彩管发展的技术轨道与企业的技术发展现状 163
6.3 案例的分析 165
6.3.1 干中学、用中学 165
6.3.2 企业内部研究与发展 166
6.3.3 与上游企业的交互作用 167
6.3.4 与下游企业的交互作用 168
6.3.5 与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合作 168
6.3.6 大学探索活动的作用 169
6.3.7 政府作用的变化 170
6.3.8 市场竞争与技术创新努力 170
6.3.9 不同学习方式对企业各类技术创新的贡献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