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了解课程的内涵和基础 1
第一节 课程的内涵探究 2
一、关于“课程”的定义 2
二、对诸多定义的简析 5
第二节 课程的基础探源 12
一、学生(心理学)与课程 14
二、社会(社会学)与课程 23
三、知识(哲学)与课程 29
四、课程三基础(三来源)的整合 35
第二章 清理课程理论的发展趋势 38
第一节 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划分 40
一、多尔的“科学观”划分方式 41
二、郝德永的“二元对立”划分方式 42
三、施良方的“历史原脉”划分方式 44
第二节 “前现代”课程意识 47
一、古代社会的课程意识 47
二、近代社会的课程意识 48
第三节 “现代”课程理论 50
一、课程理论现代范式的主流形态 50
二、现代课程理论的多元分歧 55
第四节 “后现代”课程理论 59
一、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60
二、郝德永的方法论范式 86
第三章 理解各种课程研制模式 110
第一节 泰勒原理与目标模式 110
一、目标模式的内涵 110
二、对“目标模式”的认识 114
第二节 斯滕豪斯的程序原则与过程模式 121
一、程序原则 121
二、对“过程”的认识 124
第三节 文化选择与情境模式 126
一、劳顿的文化选择 126
二、斯基尔贝克的情境分析 127
三、“情境”的一般性意义 127
第四节 “事态”意识与实践模式 132
一、“事态”意识 132
二、实践的艺术 134
三、认识“实践” 137
第五节 “主体意识”与批判模式 140
一、“主体意识”及其强化过程 140
二、对传统课程理论的批判 141
三、批判模式的建树 143
四、对“主体意识”的认识 145
第四章 构建语文课程研制的理论平台 148
第一节 慎取“跑道”的双关义 148
一、在课程形态上的意义 149
二、在实施方式上的意义 150
三、在课程性质上的意义 150
四、以“实践”求整合,实现“慎取” 151
第二节 兼采多种相关的基础理论 153
一、关于课程内容的理论 154
二、关于课程目标的理论 155
三、关于课程呈现与实施方式的理论 157
第三节 顺应课程理论发展的趋势 160
一、科学与科学主义 160
二、语文课程中的科学与科学主义 161
三、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 163
第四节 整合多种课程研制的思路 163
一、语言与人的认识边界 164
二、言语与人的实践边界 165
三、“语境”的全息性质 166
第五章 语文和语文课程 170
第一节 “语文”即“言语”:言语教育是语文课程的核心 171
一、叶圣陶对“望文生义”的纠正 172
二、“言语”是一个重要的范畴 174
三、“语文课程”即“言语教育课程” 177
四、语文课程是一门特殊的课程 181
第二节 “言语”即“实践”: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本性 187
一、教育、教学是实践活动 187
二、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191
三、言语实践是语文课程的本质所在 193
四、语文课程中的语文实践不同于训练 194
第三节 “言语实践”即“对话”:“对话”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机制 199
一、“对话”是人的存在方式 199
二、语文课程“对话”的特殊性 203
第四节 “对话”即“发展”:“发展”是语文课程的归宿 207
一、教育、教学为了人的发展 208
二、“人的发展”与“言语能力发展” 209
三、“育人言语”与“言语育人” 211
第五节 我国语文课程研制状况 216
一、语文课程的设置沿革 216
二、语文课程设置现状 218
第六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 223
第一节 工具说 224
一、“工具说”的源流 225
二、“工具说”的内涵 237
第二节 人文说 241
一、“人文说”的崛起 243
二、“人文说”的尴尬 247
三、“人文说”的发展 253
第三节 智慧说 255
一、对“工具说”的深刻批判 255
二、对课程性质的哲学概括 258
第四节 言意互转说 260
一、语文课就是“言语课” 260
二、言语的本质是转换 262
三、语文课(言语课)就是“转换”教学实践 264
四、“言意互转”的要义 266
第七章 语文课程目标 271
第一节 课程目标认定的走向 271
一、单一型目标观 272
二、复合型目标观 273
三、中心型目标观 278
第二节 课程目标的实质和特征 282
一、语文课程目标的实质 282
二、语文课程目标的特征 283
第三节 现行“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认定 287
一、高中语文“新大纲”的目标认定 287
二、《课程标准》的目标认定 290
第四节 语文课程目标试述 295
一、总的呈现 295
二、具体说明 297
第八章 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呈现 300
第一节 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历程 301
一、课程内容的历时选择 302
二、课程内容的辨析 305
三、课程内容的新探索 307
四、语文课程内容的认定 315
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320
一、语文教材(课本)的编制 321
二、文选型语文教材的类型和特征 322
三、语文教材的“突围” 330
第九章 语文课程实施(教学) 341
第一节 语文教学策略与课程内容的转化 342
一、教学策略 342
二、课程内容的转化 347
第二节 语文教学原则 349
一、全息原则 350
二、实践原则 361
三、互动原则 374
第三节 语文教学方法 382
一、开放搞活的方法 382
二、体验积淀的方法 384
三、合作探究的方法 387
第十章 语文课程评价 394
第一节 课程评价的取向与模式选择 394
一、课程评价的取向 395
二、课程评价模式的选择 397
第二节 语文课程评价 402
一、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 402
二、语文课程评价的原则 404
三、语文课程评价的方式 408
后语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