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文选》与“选诗”研究 1
一 《文选》的诞生 2
二 “文选学”的诞生与发展 3
三 “选诗”是专门研究对象 5
四 研治“文选学”的途径 7
五 本书的研究对象与途径 9
第一章 补亡类 12
一 “有其义而亡其辞”的笙诗 13
二 束暂《补亡诗》六首 17
三 与《诗经》作品的差异 19
四 又一首“补亡诗” 20
五 “补亡诗”的文化背景 21
六 “补亡”的另两方面意义 22
第二章 述德类 24
一 谢灵运《述祖德》二首 25
二 何谓“述祖德”与“述德” 27
三 “述祖德”溯源 28
四 其他述祖上事迹之作 29
五 与《文选》诗郊庙类的区别 33
第三章 劝励类 36
一 “劝励”之含义 37
二 劝励类的诗作 38
三 中古其他“劝励”之作 41
四 劝励类的变例 43
五 “劝励”诗作溯源 45
第四章 献诗类 47
一 “献诗”之义 48
二 献诗类作品分析 49
三 与其他“应诏”之作的区别 52
四 薛莹《献诗》 53
五 “献”的三种类型及溯源 54
第五章 公宴类 56
一 何为“公宴” 57
二 建安时期的“公宴”诗作 58
三 西晋时期的“公宴”诗作 63
四 东晋末宋齐梁时期的“公宴”诗作 65
五 中古“公宴”诗作的演化轨迹及特点 69
六 公宴诗溯源 74
第六章 祖饯类 77
一 祖饯诗的含义及中古时代对祖饯时情感抒发的重视 78
二 《文选》诗祖饯类诗作形态分析 79
三 《文选》诗杂诗类关涉祖饯的作品 83
四 《文选》诗公宴类关涉祖饯的作品 85
五 《文选》诗赠答类关涉祖饯的作品 88
六 未入《文选》的祖饯类诗作 90
七 祖饯诗的独立 93
第七章 咏史类 95
一 咏史与典故的区别 96
二 《文选》诗咏史类作品形态分析 97
三 时代与社会对咏史诗的期望 99
四 中古咏史诗形态的发展趋势 102
五 中古咏史诗所咏人物分类 104
六 具有示范作用的左思《咏史》八首的抒情 107
七 从咏王昭君系列看咏史诗特征的凝固与变异 113
第八章 百一类 117
一 “百一”何以称为类 118
二 “百一”题名的意味 119
三 应璩《百一诗》内容的两大部分 122
四 《百一诗》的艺术特点 128
第九章 游仙类 130
一 “游仙”命名之前的描写游身仙境之诗 131
二 建安时期描写游身仙境之诗 134
三 正始时期描写游身仙境之诗 136
四 《文选》诗游仙类的描写游身仙境之作与郭璞的贡献 138
五 郭璞的双重性格——殉物与遗世 145
六 其他游仙诗作 148
第一○章 招隐类 149
一 从《楚辞·招隐士》谈起 150
二 《文选》诗招隐类作品 152
三 《艺文类聚》人部题名“招隐”的诗及分类 155
四 《艺文类聚》人部“隐逸”类其他述隐居的诗作 158
五 写实性的隐士诗 160
六 陶渊明的隐逸之诗 163
七 与《文选》赋志类隐居作品的比较 168
八 《文选》诗其他类中写隐居的作品 170
九 其他几首吟咏隐士之作 174
一○ 隐逸类诗作的特定内涵 175
第一一章 反招隐类 177
一 王康琚《反招隐》 178
二 “反”类作品溯源 179
第一二章 游览类 182
一 《文选》诗游览类诗作的题目特征 183
二 游览类诗作所“游”景物的分类 184
三 游览类诗作的三种模式(上) 185
四 游览类诗作的三种模式(下) 189
五 游览之作对山水诗形成的意义 191
六 游览类诗作的时代特征 196
七 与行旅类、公宴类之比较 202
八 与《文选》赋游览类之比较 202
第一三章 咏怀类 204
一 咏怀类诗的三大系列 205
二 《咏怀》十七首的两大内容 205
三 《咏怀》十七首概括化写法的两种形态 207
四 《咏怀》十七首概括化写法探因 210
五 诗作题名为“咏怀”的意义 212
六 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 214
七 “秋怀”的意味 218
八 以秋吟咏之诗的几种类型 219
九 以秋吟咏之诗的几个特点 222
一○ 以春吟咏的诗作 223
一一 “临终诗”是诗人临终时所作 225
一二 “临终诗”的抒情旨向 227
一三 “临终诗”中的佛教语 230
一四 “临终诗”源起 232
一五 另一种形式的“临终诗” 233
第一四章 哀伤类 235
一 关于排列顺序与内容分类 236
二 为人生、为社会而哀伤的诗作 237
三 为他人死亡而哀伤的诗作 240
四 从哀群体死亡到哀个体死亡 243
五 与《文选》诗挽歌类比较 245
六 《文选》诗其他类中的“哀伤”作品 245
七 中古时期其他“哀伤”诗作 247
八 与《文选》赋哀伤类比较 249
第一五章 赠答类 250
一 “赠答”之形成 251
二 赠答诗之成类与分类 253
三 赠答以送行 254
四 赠答述所遇 256
五 赠答以咏怀 258
六 赠答以劝励赞赏 259
七 赠答以述相思述友情 261
八 赠答为办某事 263
九 诗人自述其抒情趋向 264
一○ 赠答诗特殊写法之一——比兴体与鸟的意象 267
一一 诸诗人赠答诗的不同特点 269
一二 未入《文选》的赠答诗作 272
第一六章 行旅类 274
一 “行旅”的意味 275
二 依“行旅”立足点的分类 276
三 羁宦之情:行旅诗的情感分类(上) 278
四 忧世之感:行旅诗的情感分类(中) 282
五 欣喜之意:行旅诗的情感分类(下)——兼论与游览诗的关系 285
六 行旅之作对山水诗形成的意义 287
七 山水景物在不同时期行旅之作中的地位 288
八 行旅类诗作显示诗人性情与抒情方式的主导面 290
九 哪些叙写出游旅行之诗不入行旅类 293
一○ 与《文选》赋纪行类的区别 294
第一七章 军戎类 295
一 王粲《从军诗》五首 296
二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的《从军行》系列 297
三 中古虚拟性“军戎”之作 300
四 中古纪实性军戎之作(上)——《鼓吹曲辞》中的纪实之作 303
五 中古纪实性军戎之作(中)——《近代曲辞》、《杂歌谣辞》中的纪实之作 313
六 中古纪实性军戎之作(下)——非乐府系统的纪实之作 314
七 军戎之作非边塞诗 316
第一八章 郊庙类 317
一 “郊庙”分为“郊乐”与“庙乐” 318
二 汉时的郊乐 319
三 汉时的庙乐 322
四 颜延之《宋郊祀歌》二首 323
第一九章 乐府类 326
一 “乐府”成为诗体名 327
二 《文选》所录乐府诗与他书所录乐府诗 328
三 乐府类所录诗作分析 330
四 从《文选》所录乐府诗的类别情况看萧统的传统观念 340
第二○章 挽歌类 343
一 何谓“挽歌” 344
二 曹操的挽歌类作品 347
三 《薤露》与《蒿里》的古辞 348
四 《文选》诗挽歌类分析 349
五 未收入《文选》的中古“挽歌” 351
六 专为某人而作的挽歌 354
七 挽歌类诗作发展四阶段 355
八 与《文选》诗哀伤类比较 356
第二一章 杂歌类 357
一 “歌”的意味 358
二 《汉书·艺文志》“歌”、“诗”合称 360
三 《汉书》具体记述时“歌”、“诗”分称 362
四 “歌”行为的转移 363
五 《文选》其他题名为“歌”的作品 364
第二二章 杂诗类 366
一 杂诗类诗作的分类 367
二 题名为“杂诗”的作品(上) 367
三 题名为“杂诗”的作品(下) 369
四 中古时期其他题名为“杂诗”的作品 372
五 何谓“杂诗” 373
六 “苏李诗”——诗人在探求第一人称抒情方式 375
七 《古诗十九首》——以群体生活为基础的抒情 382
八 《古诗十九首》无题辩 383
九 从“杂诗”到“咏怀” 388
一○ 非题名为“杂诗”的杂诗类作品 389
第二三章 杂拟类 398
一 何谓“杂拟” 399
二 有确切摹拟作品的摹拟之作 399
三 有确切摹拟作者的摹拟之作(上) 404
四 有确切摹拟作者的摹拟之作(下) 410
五 没有确切摹拟作品亦无确切摹拟作者的摹拟之作 419
六 《文选》诗杂拟类以外的摹拟之作 420
综论 《文选》诗类别之种种情况 427
一 《文选序》论诗的分类 428
二 《文选》诗类别的三大情况 429
三 《文选》诗有删节者 431
四 《文选》诗有编选者自取题目者 432
五 《文选》诗题目的情况 433
六 《文选》诗的分类与赋的分类之比较 435
七 《诗经》与《文选》诗的类别 437
八 《楚辞》与《文选》诗的类别 439
九 几个统计数字 443
一○ 《文选》编选者的诗作可入《文选》诗哪几类 445
一一 《诗品》与《文选》诗 448
一二 《文心雕龙》与《文选》诗 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