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选题的理由 3
二、研究的意义 8
三、文献综述 11
四、理论基础:新制度主义 22
五、研究视角:大学作为一种学术组织 32
六、研究方法 36
七、分析框架 37
八、本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40
第一章 标准、程序与录用中的信息 42
第一节 学者行会的成员资格 43
一、大学的诞生 43
二、学位制度 46
三、学位授予与教师资格的获得 48
四、中世纪大学教师录用的若干特点分析 50
第二节 当代的录用标准与程序 53
一、大学民族化与国家化之后的教师录用 54
二、当代的大学教师录用:两个案例的分析与比较 58
三、当代著名大学教师录用的一般特点 67
第三节 录用中的信息 70
一、录用中的信息不对称 71
二、“逆向选择”的形成 78
三、“庸人积淀”效应与“二次流动”现象 82
第四节 试用期制度 84
一、录用中信号传递的失灵 84
二、试用期制度的缘起 88
三、试用期制度在我国的实践困境及完善 93
第二章 权威感与晋升中的激励 99
第一节 教授权威的演变 100
一、中世纪的大师 102
二、学院中的高级教授 106
三、讲座制与权威的制度化 110
四、学系中的权力分化与权威弱化 116
五、权威感与晋升 119
第二节 影响晋升的因素 121
一、人才培养的能力 121
二、科学研究的水平 125
三、学术界的地位 127
四、学历(学位) 130
五、同事关系 132
第三节 价值观与激励的偏差 134
一、个人本位与16~18世纪大学的衰败 135
二、知识本位与人才培养的忽视 139
三、社会本位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失衡 143
第四节 激励的原则 148
一、分类(分层)激励 148
二、激励有效信息 151
三、激励强度适当 153
四、监督最小化 156
第三章 量化法与学术声誉评价 159
第一节 评价的复杂性 159
一、学科壁垒的形成 161
二、知识确定性的终结 165
三、评价复杂性的表现 168
第二节 学术评价中的量化法 172
一、引文分析技术:量化法的缘起 172
二、被误读的量化法 174
三、过度量化的后果 177
四、“学术欺诈”和“学术腐败”的危害 185
第三节 学术声誉:一种质的评价标准 187
一、声誉与学术声誉 188
二、诺贝尔奖:一个学术声誉评价系统 193
三、学术规范:我国学术界对学术声誉失落的反思 201
第四节 学术声誉评价制度 205
一、早期的声誉制度组织形式 205
二、学术声誉评价制度:一种“理想类型”(ideal type) 207
三、学术场域中的“当事人”及其责任 218
第四章 职业安全与集体谈判制度 20
第一节 大学教师的特权 221
一、特权的形成条件 221
二、特权的类型与获得 225
三、大学教师特权的衰微 234
第二节 职业安全的威胁因素 237
一、宗教教派(教义)的纷争 238
二、政治风云的变幻 245
三、宗教、政治与学术自由 251
第三节 解聘与申诉 254
一、解聘的理由 255
二、“申诉”与申诉制度 257
三、我国的教师申诉制度 259
第四节 集体谈判制度 264
一、集体谈判的含义 264
二、美国大学的集体谈判制度 267
三、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的现实性和实践困境 270
四、我国大学集体谈判制度建立的若干前提 276
结语——大学教师任用制度的政策取向 280
主要参考文献 289
后记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