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绪论 1
一 本书研究的意义 1
(一)理论意义 1
(二)实践意义 2
二 研究的现状 3
(一)关于党的执政基础内涵的研究 5
(二)关于党的执政基础建设重要性的研究 6
(三)关于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历史进程的研究 7
(四)关于党的执政基础建设思路的研究 8
三 本书的基本思路与创新 9
(一)本书的基本思路 9
(二)本书的创新之处 13
四 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 15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16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16
(三)历史研究的方法 17
第一章 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相关理论解析 19
一 党的执政基础的科学内涵 19
(一)党的执政基础内涵的不同解说 20
(二)党的执政基础概念的新界定 26
(三)党的执政基础的根本实质 29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基础的基本理论 30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关系论” 31
(二)列宁关于执政基础的基本理论 32
(三)毛泽东对执政基础理论的探索 34
(四)邓小平对执政基础理论的贡献 36
(五)江泽民对执政基础理论的发展 37
三 政治合法性及其存在基础 40
(一)合法性的缘起 40
(二)政治合法性基础的一般内涵 42
(三)政治合法性的存在基础 43
四 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内涵与范畴 48
(一)意识形态基础建设 49
(二)绩效基础建设 51
(三)法理基础建设 53
(四)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55
五 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主要依据 57
(一)巩固执政地位的客观要求 58
(二)应对挑战的现实需要 60
(三)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62
(四)总结执政教训得出的深刻警示 63
第二章 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历史考察 73
一 根据地局部执政时期党的执政基础建设 73
(一)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保持党的先进性 74
(二)壮大党员队伍,团结社会大多数 76
(三)建立一些法律制度,探索依法执政 78
(四)关心群众生活,密切党群关系 79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党的执政基础建设 81
(一)思想理论建设的成效与挫折 82
(二)经济社会建设的成效与挫折 86
(三)民主法制建设的成效与挫折 91
三 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执政基础建设 96
(一)发展马克思主义,确保其占主导地位 96
(二)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高执政的有效性 99
(三)坚持依法执政,增强执政的法理性 102
(四)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106
(五)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 108
四 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历史经验 109
(一)增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的历史经验 110
(二)意识形态基础建设的历史经验 112
(三)绩效基础建设的历史经验 114
(四)法理基础建设的历史经验 117
五 总结与展望 120
第三章 国外执政党加强执政基础建设的经验教训 124
一 欧洲社会党加强执政基础建设的主要做法 124
(一)革新理论纲领,扩大意识形态包容性 126
(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政绩赢得民心 129
(三)改革组织体制,争取更多民众参与 132
(四)塑造全民党形象,构建多元化社会基础 135
二 民族主义政党加强执政基础建设的经验教训 137
(一)民族主义政党的基本概况 138
(二)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主要经验 140
(三)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的经验教训 146
(四)埃及民族民主党的主要经验 150
三 国外执政共产党加强执政基础建设的主要经验 153
(一)古巴共产党的主要经验 153
(二)越南共产党的主要经验 160
(三)老挝人民革命党的主要经验 165
(四)朝鲜劳动党的主要经验 166
四 苏联共产党在加强执政基础建设上的主要教训 168
(一)思想上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 168
(二)严重忽视百姓的民生问题 170
(三)民主制度建设出现严重错误 173
(四)党内特权和腐败现象不断蔓延 178
五 几点启示 184
第四章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影响 202
一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202
(一)中国社会转型的内涵 202
(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内容 205
二 积极影响 213
(一)意识形态基础建设层面的积极影响 213
(二)绩效基础建设层面的积极影响 215
(三)法理基础建设层面的积极影响 220
三 消极影响 224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 224
(二)“政绩合法性的困局” 230
(三)政治参与的危机 237
(四)腐败现象的滋长蔓延 240
(五)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挑战 244
四 结论 252
第五章 社会转型时期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现实路径 254
一 坚持与时俱进,夯实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基础 255
(一)整合和创新意识形态资源 255
(二)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257
(三)强化党的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 258
(四)改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 261
(五)警惕西方“非意识形态化”倾向 263
二 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党执政的绩效基础 266
(一)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 267
(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271
(三)建立科学的执政绩效评估机制 274
(四)努力降低党的执政成本 282
三 健全执政体制,构建党执政的法理基础 285
(一)党的执政体制的内涵与结构 285
(二)改革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 287
(三)改革和完善党政领导体制 289
(四)改革和完善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293
(五)改革和完善群众政治参与制度 297
(六)完善地方党委新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307
四 创新党的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315
(一)党的群众工作的内涵新解 317
(二)正确认识党的群众工作的新特点 319
(三)努力增添党的群众工作的新力量 322
(四)不断建立党的群众工作的新机制 326
参考文献 331
后记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