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编 文学史建构的反思 3
第一讲 文学史的“断裂”——晚清是晚清,“五四”是“五四” 3
一、被忽略的“近代” 4
二、被放大的“五四” 6
三、晚清、“五四”两相宜 9
第二讲 文学史的“统一”——新旧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 18
一、在新文学格局下的旧文学 19
二、重建新旧文学的研究框架 24
三、重审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 28
第三讲 文学史的“跨代”——现代文学整体观的理论与实践 35
一、从“断代史”到“通史” 35
二、作家研究的“断裂” 39
三、建构有机的“整体” 43
第四讲 文学史的“拓展”——从“新国学”看现代文学的定位 48
一、“新国学”的现实指向 49
二、“新国学”的学科构想 54
三、“新国学”的价值预设 58
四、“新国学”与全球学术 61
第二编 现代文学的文化阐释 69
第五讲 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 69
一、静水深流:现代文学的宗教蕴含 70
二、道行殊途:现代作家的宗教思考 76
三、双重人生:现代作家的宗教体验 89
四、亦儒亦耶:现代作家的宗教求索 101
第六讲 现代文学与心理文化 111
一、现代文学的心理学研究 112
二、死亡意识的直面与超越 114
三、忏悔情结的生成与演化 117
四、性恋心态的繁衍与失衡 121
第七讲 现代文学与传播文化 141
一、出版文化:现代文学的外在塑形 141
二、职业创作:现代文学的商业转换 145
三、影视改编:现代文学的媒介转换 162
第八讲 现代文学与地域文化 165
一、京派:精深蕴藉的文化追求 165
二、海派:时尚通俗的审美情态 177
三、老舍:对北京文化的传承与守望 180
四、张爱玲:对上海都市的想象与沉思 187
第三编 现代文学的思潮与流派 195
第九讲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 195
一、在“审美性”和“政治性”之间 196
二、“五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 202
三、陈独秀:从文学革命到马克思主义 210
四、李大钊:劳动至上的“平民文学” 217
第十讲 左翼文学运动及其精神遗产 225
一、无产阶级文学论争的内在向度 225
二、鲁迅后期杂文创作的思想新质 235
三、左翼文学与当今的“底层写作” 241
第十一讲 现代文学的两大留学生阵营 246
一、“留日派”作家:“激进的叛徒” 247
二、“欧美派”作家:“温和的绅士” 256
三、两派作家与中国文学和文化格局 259
第十二讲 日据时期的台湾小说 264
一、丧失身份的殖民创伤 265
二、回归中的幻灭与彷徨 269
三、控诉精神的殖民暴力 273
第四编 现代作家的经典意义 279
第十三讲 鲁迅与胡适: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279
一、鲁迅:起点处崛起的高峰 280
二、胡适:浑厚中涌现的平原 293
第十四讲 闻一多与周作人:一个向前,一个向后? 301
一、闻一多:多思后的慷慨激昂 302
二、周作人:苦味中的平淡隐逸 319
第十五讲 茅盾与郭沫若:人生派与艺术派? 327
一、茅盾:用生活来创造艺术 328
二、郭沫若:用创造来展示生活 339
第十六讲 巴金与曹禺:两个作家,一种情怀 351
一、巴金:向心中的人民深情忏悔 352
二、曹禺:对世间的神秘无限憧憬 362
附录 375
一、治学心得:知己知彼,乐在一生 375
二、主要著作及简介 377
三、主要论文 382
后记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