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斗蟋习俗源流考 1
(一)不能证实的斗蟋时代 1
1.误传的三国时代 1
2.不可采信的唐代斗蟋记录 2
(二)可考的斗蟋史 5
1.缺乏实证的北宋时代 5
2.南宋初期的斗蟋证据 8
(三)蟋蟀谱的产生 9
1.蟋蟀谱产生的前期准备 9
2.关于贾似道 10
(四)元、明、清斗蟋习俗的社会背景 14
1.元代 14
2.明代 16
3.清代 19
(五)历代斗蟋规则的变迁 21
二 蟋蟀相选基础 25
(一)蟋蟀形体各部的基本要求 25
1.头部 25
2.脸部 29
3.牙 31
4.项 32
5.翅 34
6.腰背、肚腹 36
7.腿脚 37
8.尾 38
9.形体小结 39
(二)虫色审辨 39
1.辨色的4个方面 39
2.各色虫的品种特征 40
3.辨色秘诀 42
(三)相虫八字诀 43
(四)相虫总诀 44
(五)相选蟋蟀的懒人三字经 44
(六)盆中留将要求四圆五长 46
(七)色变中的特例 46
三、杭虫的选、养、斗技巧 49
(一)野生蟋蟀的习性与生态 49
(二)杭虫风貌 51
(三)论杭虫 54
1.青虫辨 54
2.黄虫辨 56
3.紫虫辨 57
4.黑虫辨 58
5.白虫辨 59
6.红虫辨 60
(四)饲养方法 60
1.早秋养法 61
2.中秋养法 62
3.晚秋养法 64
(五)斗蟋的格斗与斗品 65
1.格斗 65
2.斗品 66
(六)成熟辨 66
1.色种分清 66
2.色变 67
3.稳定自若 67
4.粪粒干枯 67
四 南贤论将 69
(一)斗蟋初探 69
1 外骨架——蟋蟀知识的集中点 70
2.肚背——蟋蟀的指挥中心 70
3.蟋蟀的项三角 72
4.头大不如脸大 72
5.飞翅点滴 73
6.收虫经验谈 73
(二)蟋蟀品类漫谈 75
1.蟋蟀的基本颜色 75
2.蟋蟀的六大品种 75
3.蟋蟀的五大亮点 77
(三)杭虫浅说 79
1.蟋蟀之城杭州 79
2.蟋蟀宝地三堡水乡 79
(四)鲁虫浅谈 82
(五)近代功虫录 84
五 沙场秋点兵 95
(一)一眼功夫 95
1.骨骼的看点 96
2.形象的看点 98
3 色品的看点 98
4.神态的看点 99
(二)盆中选将 99
1.入盆早期看走势 99
2.入盆中期看匹配 101
(三)排蛉时机 108
(四)察重识龄 109
(五)布阵韬略 111
1.自我定位 112
2.主流趋势 112
3.虫源渠道 113
4.赛事运筹 114
(六)色类实例 117
(七)近年功虫录 122
六 北盆杂谈 137
(一)概述 137
(二)存世真品凤毛麟角 140
(三)辨伪粗见 141
1.鉴别万礼张罐的方法 141
2.鉴别赵子玉罐的方法 143
(四)仿品 153
(五)其他北罐 154
(六)杂件 157
(七)当代制罐名家 158
(八)尾语 159
七 南盆新篇 163
(一)南盆用泥 164
1.陆墓地区的主要土层 165
2.土层形成原因 165
(二)南盆历史发展 166
(三)收藏动态 171
1.存在的问题 171
2.小件收藏 173
八 人育白虫 179
(一)育虫 180
(二)收虫 182
(三)养虫 183
(四)斗虫 184
(五)观虫 185
九、古今虫谱述评 187
(一)宋、明古谱 187
1.宋谱可能的面貌 188
2.明谱的发展 190
3.宋、明谱的独特价值 191
(二)清代虫谱 192
1.梦桂《蟋蟀谱》 192
2.《王孙鉴》 192
3.《功虫录》 193
4.《王孙鉴补遗》 194
(三)近代经谱 195
1.李石孙《蟋蟀谱》 195
2.《秋虫志异》 195
(四)当代经谱 196
1.《蟋蟀秘经》 196
2.《60年经验谈——蟋蟀的选、养、斗》 196
3.《蟋蟀选养竞斗技巧》与《蟋蟀选养竞斗200问》 196
4.《蟋蟀的养斗技巧》 197
5.《中国斗蟀》与《中国宁津蟋蟀志》 197
6.《秋战韬略》、《山东蟋蟀谱》和《中国斗蟋选养与竞斗鉴赏》 197
7.《蟋蟀文化大典》 198
8.《虫趣》 198
十 以《易经》、《黄帝内经》解虫经 199
(一)概述 199
(二)节气与蟋蟀性质的认识 203
(三)古谱发微 206
1.食不宜多,休要缺水 206
2.早秋何以用凉 207
3.干、老、细、糯之“干” 208
4.桑叶解——兼论蟋蟀喂养 210
5.激素分析 211
6.单奇音解析 212
(四)出斗期的一般性规律 213
(五)“虫色逐年生化说”在相选蟋蟀中的运用 217
(六)“五运六气”在斗蟋中的运用 219
1.概述 219
2.用“五运六气”预测虫势实例 224
(七)虫色定名和命名 228
(八)对于人工孵化虫的建议和猜想 232
后记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