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理论、路线、方针、政策 3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国情决定的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4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论基础 6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阶段划分的理论 7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划分的理论 8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阶段的理论 8
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划分的理论 9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贡献 1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和确立的过程 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和预期终结 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 1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 1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 1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 16
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 17
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 1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要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得到补充、修正和提高 18
邓小平提出“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意义 19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20
邓小平提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意义 21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 22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23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24
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5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26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 27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28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 28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29
祖国的统一 30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 30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2
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性重大贡献 3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 33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34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3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5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的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 35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36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38
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39
统一战线仍然是我们的一大法宝 39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40
党的民族政策 41
新时期民族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 41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4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2
民族自治权利 43
党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43
新时期党的侨务工作的基本政策 44
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 44
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45
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方针 46
国防建设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46
把教育训练放到战略地位 47
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方针 47
军队精简整编政策 47
互相制约的体制 48
公仆 48
公民权利 49
民事诉讼 49
民事案件 49
行政法规 50
行政诉讼 50
行政机关 50
任期 51
自主权 51
体制 51
机构重叠 52
村民自治 52
间接选举 52
直接选举 52
人民民主专政 53
宪法 53
法律 54
法规 55
法纪 55
政权 55
政纪 55
政党 56
政策 56
退休制度 57
兵役制度 58
预备役制度 58
政治斗争 59
政治体制 59
政治权利 60
奖惩制度 60
罢免 61
祖国统一 61
一国两制 62
一国两制的法律保证 62
台湾同胞 62
港澳同胞 63
海外侨胞 63
东西方关系 63
三个世界 64
主权 64
超级大国 64
强权政治 65
霸权主义 65
小康社会 66
发达国家 66
中等发达国家 66
不发达国家 67
南南合作 67
外交格局 68
外交路线 69
“两个中国” 69
“一国两府” 69
台独 70
现代战争 71
现代军事科学体系 71
军地两用人才 72
综合国力 72
国情 73
优惠政策 73
特别行政区 74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74
少数民族 75
中国的56个民族 75
民族问题 76
民族矛盾 76
宗教信仰 77
政治联盟 77
统一战线 78
工农联盟 78
爱国统一战线 79
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8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确立是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81
全党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确立过程 8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 82
以“阶级斗争为纲”是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左”的错误方针 83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符合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最大利益 84
没有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有巩固的团结和稳定 85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85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工作中心应该转到建设上来”的历史意义 86
中共八大关于我国主要任务、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 87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87
建国历史上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教训 87
生产力标准 88
“三个有利于”标准 89
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受制于人 90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90
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关系 91
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9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当前我国最大的政治和亿万人民的最大利益 92
经济建设要强调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93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 9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94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95
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 96
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96
“七五”计划、“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 97
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98
邓小平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 99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和弊端 100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思想的历史地位 101
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的历史地位 102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局限性 10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公有制为主体 10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10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按劳分配原则 10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多种分配方式 10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 10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市场体系 108
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109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地位 110
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110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11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112
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12
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113
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 114
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 115
加强能源建设 116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16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 117
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118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119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20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121
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的生活 121
脱贫、温饱和小康生活水平 122
“抓住机遇,搞得更快一点” 123
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124
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协调是相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124
军队建设一定要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 125
培养军队和地方两用人才 12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化管理 126
社会主义生产要素市场 126
社会主义金融市场 126
社会主义劳务市场 127
社会主义技术市场 127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进行现代化建设 128
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和主力军作用 128
中国经济实力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 129
重视改善知识分子的待遇 130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31
企业应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131
社会产量平衡同经济结构的关系 132
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的基本方向 132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133
“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 133
税收制度 134
所得税 134
利改税 135
产业结构 135
第一产业 136
第二产业 137
第三产业 137
所有制类型 138
乡镇企业 139
知识分子 140
计划经济 140
市场经济 141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42
国营经济 143
集体经济 143
公债 144
个体经济 144
企业的法人地位 145
企业的合作、联合和竞争 145
农业基本建设 146
农业的重要战略地位 147
农村产业结构 148
农村经济的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 148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49
多种经营 149
价格补贴 150
价格管理体制 151
经济民主 151
经济杠杆 152
经济政策 152
经济核算 153
经济情报 153
经济效益 154
经济体制 155
经济协作区 155
经济发展战略 156
经济建设的新路子 157
经营方式 157
经营管理 157
金融 158
金融市场 158
贷款 159
信贷平衡 159
承包 160
承包经营 160
租赁经营 161
联产承包责任制 162
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163
单一的所有制结构 163
实现工业化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164
政府机构管理经济职能 165
生产资料市场 166
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166
资源优化配置 167
市场调节 167
计划调节 168
勤劳致富 169
共同富裕 169
两极分化 170
投资规模 17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 171
基本建设 172
企业管理 173
企业经营方式 173
企业自主权 174
企业经营机制 175
企业产权有偿转让 175
企业活力源泉 176
技术改造 177
社会主义企业竞争 177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178
社会主义统一市场 179
宏观经济 180
宏观经济调节 180
微观经济调节 181
僵化的经济体制模式 181
全国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 182
国民经济统一性 182
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183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184
物质利益 184
集体利益 185
整体利益 185
局部利益 186
竞争机制 186
商品输出 187
粗放经营 188
集约经营 188
等价交换 189
温饱问题 189
横向经济联合 190
脑力劳动 191
体力劳动 192
社会经济效益的主体和基础 192
社会效益 193
财政收支 193
财政平衡 194
财政赤字 194
私人投资 195
社会分工 195
社会物质生产 196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 196
社会化大生产 197
国民收入 197
国民生产总值 198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198
国家预算 199
国家重点项目 200
固定资产 200
城市企业 201
现代企业 201
社会主义计划体制 202
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 203
指令性计划 203
指导性计划 204
计划的科学性 204
直接和间接管理企业 205
开放式网络型经济区 205
“大锅饭” 206
社会救济 207
个体经营 207
国营企业 208
国有企业 208
集体企业 209
私营企业 209
技术市场 210
劳务市场 210
人才市场 211
信息市场 212
房地产市场 212
证券市场 213
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14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14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215
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 216
四项基本原则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217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218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218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219
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一个政治概念 219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既是斗争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 220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长期性 221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和平演变”策略 221
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是错误的 222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23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24
社会主义的本质 225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26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226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227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228
最终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229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230
从1957年起的20年间出现的错误,主要是“左” 230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31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33
党领导人民全面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33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 234
任何怀疑削弱否定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的观点与做法都是错误的 235
党的政治路线 235
党的思想路线 236
党的组织路线 237
党的群众路线 237
党的三大作风 238
加强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 239
历史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239
党要经得起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 240
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 241
干部队伍“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的原则 241
选拔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是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242
密切党同群众的关系,坚决克服消极腐败现象 242
历史新时期对共产党员模范作用的新要求 243
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 243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244
中国共产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关系的四项原则 245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245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246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 24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及特点 247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 248
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 248
稳定包括政局稳定和政策稳定 249
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方针 249
健全党的集体领导体制 250
党的政治纪律 250
从严治党的方针 251
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252
批评与自我批评 252
对党的领导人的监督制度 253
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253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254
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54
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 255
重视国防科技研究和国防工业建设 256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256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57
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257
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25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258
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259
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 260
毛泽东晚年错误 261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261
“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62
邓小平为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做出的贡献 262
干部年轻化 264
干部考核制度 264
干部任免制度 265
干部招考制度 266
干部选举制度 266
干部轮换制度 267
干部弹劾制度 267
个人主义民主 268
无产阶级专政 268
人民军队 269
专政职能 269
以党代政 270
毛泽东思想旗帜 270
司法独立 271
共产主义社会 272
执政党 272
多党制 273
多党协商制度 273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275
极左思潮 275
极端民主化 276
出版自由 276
言论自由 277
非法组织 277
组织路线 277
和平演变 278
政治领导 279
政治路线 280
政治任务 280
政治标准 281
政治态度 281
思想路线 281
毛泽东思想 282
党的性质 283
党的领导 284
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常任制 285
党的监察制度 285
党委制 286
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 287
集体领导原则 287
集中统一 287
党的团结 288
党风 288
党纪 289
党规党法 290
党内民主 290
党内斗争 291
帮派 291
党羽 292
宗派活动 292
篡党夺权 292
任人唯贤 292
任人唯亲 293
一党专政 293
不正之风 293
政治谣言 294
资产阶级自由化 294
游行示威 294
主观主义 295
教条主义 295
右倾机会主义 296
“左”倾机会主义 296
无政府主义 296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297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297
爱国主义 298
社会主义 298
中国化的马列主义 299
有错必纠 300
调查研究 300
集体智慧 300
光明日报 301
人民日报 301
五、坚持改革开放 30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302
历史新时期最鲜明的特色是改革开放 303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303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304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305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05
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06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07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307
改革从农村开始,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决策 308
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体制 309
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309
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310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 311
十二届三中全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312
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反对官僚主义 313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313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14
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315
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 316
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317
经济特区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功的崭新试验 318
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318
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3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 320
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 320
改革开放以来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及其意义 320
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 321
价格改革的目标及步伐 322
价格“双轨制”的形成和消除 322
科技体制改革 322
教育体制改革 324
财政体制的改革 324
金融体制的改革 325
商业流通体制改革 326
外贸体制的改革 326
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 327
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 327
工资制度的改革 328
劳动制度的改革 328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329
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 330
政府职能的转变 330
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330
国家公务员制度 331
对外开放是长期的基本国策 331
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政策 332
建国以来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对我国的封锁政策 332
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333
“三资”企业的性质及对我国现代化的意义 333
亚洲“四小龙”及其经济发展的经验 334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3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35
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335
世界“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336
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 336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337
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337
坚决反对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338
我们和西方国家在人权观念上的不同立场 338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对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的贡献 339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 339
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积极促进祖国统一 340
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的企图和行动 340
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一国两府” 341
闭关自守 342
三资企业 342
中外合作经济 343
中外合资经济 344
外资独营 344
外资独营经济 344
合资经营 345
合作经营和经济联合 346
亚洲“四小龙” 346
改革 347
社会改革 348
经济体制改革 348
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349
改革外贸体制 350
劳动制度改革 350
农村改革 351
价格体系改革 352
大包干 352
关停并转 353
引进外资 354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354
对外贸易 355
对外开放格局 355
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 356
出口创汇 357
发展外向型经济 357
外汇 358
汇率 358
外汇收支平衡 359
三来一补 359
出口加工区 360
技术转让 360
利用外资 361
国际市场 361
国际劳务合作 362
证券 362
股市 363
股份制 364
经济特区 365
沿海经济开放区 365
沿海开放城市 366
贸易逆差 366
贸易顺差 367
勤俭建国 367
自力更生 367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368
艰苦奋斗 368
超前消费 369
高档消费品 369
集团购买力 369
扶贫基金 370
扶贫 370
财政补贴 371
贫困地区 371
老少边穷地区 371
希望工程 372
四大件 372
新四大件 372
盲目排外 373
洋奴哲学 373
爬行主义 373
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375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75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37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377
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 377
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正确发展方向的思想保证 378
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巨大促进 378
改革开放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379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380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381
用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381
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 382
马克思主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383
党组织和全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责任 384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384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385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386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87
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标准的方针 387
一手抓繁荣、一手抓“扫黄”的方针 388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 388
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389
加强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 389
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 390
反对“一切向钱看”和拜金主义 391
加强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建设 391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创造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 391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392
学术自由 393
创作自由 393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93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394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395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395
64字创业精神 396
愚公移山精神 397
井冈山精神 397
长征精神 398
延安精神 398
大庆精神 399
雷锋精神 399
大寨精神 400
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 401
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精神 402
普法教育 402
民主监督与舆论监督 403
加强廉政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 404
历史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的思路和对策 405
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406
民主 407
抽象民主 407
民主化 408
民主政治 409
民主选举 409
民主管理 410
民主监督 410
民主集中制 411
自我教育 411
社会主义法制 412
社会秩序 413
社会渣滓 413
思想建设 414
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 414
思想改造 415
疏导 415
精神污染 416
“一切向钱看” 416
精神文明 417
物质文明 417
舆论力量 418
理想教育 419
文化建设 419
职业道德 420
职业道德教育 420
文化传统 421
文化素质 422
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22
民族精神 422
民族自信心 423
民族自尊心 423
民族自豪感 423
四个现代化 424
中国式的现代化 424
“四有”新人 425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425
“四有、三讲、两不怕” 425
共产主义道德 426
同心同德 426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427
价值观念 427
社会风气 428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28
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428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429
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429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30
五种革命精神 431
共同理想 431
中篇 著作、文献、法规、条例 435
一、著作、文献 435
(一)毛泽东著作 435
《毛泽东选集》 435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 435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436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436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438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39
《反对本本主义》 439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441
《实践论》 442
《矛盾论》 443
《反对自由主义》 444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445
《论持久战》 446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447
《战争和战略问题》 449
《青年运动的方向》 450
《〈共产党人〉发刊词》 451
《大量吸收知识分子》 453
《纪念白求恩》 453
《新民主主义论》 454
《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 455
《论政策》 456
《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 458
《〈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458
《改造我们的学习》 460
《整顿党的作风》 461
《反对党八股》 462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462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464
《学习和时局》 465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466
《为人民服务》 467
《论联合政府》 467
《愚公移山》 469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469
《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471
《关于健全党委制》 472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472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474
《论人民民主专政》 475
《不要四面出击》 476
《论十大关系》 476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478
《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 479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80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481
(二)周恩来著作 482
《周恩来选集》 48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82
《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482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483
《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 483
《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 484
(三)刘少奇著作 484
《刘少奇选集》 484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485
《论党》 486
《为更高的共产党员条件而斗争》 486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487
(四)朱德著作 488
《朱德选集》 488
《加强团结,建设社会主义》 489
《发展手工业,满足人民需要》 489
《纠正“左”的偏向,恢复和发展生产》 489
(五)邓小平著作 490
《邓小平文选(1938—1965年)》 490
《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 490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49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92
《邓小平重要谈话》 492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 493
《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493
《加强党的领导,整顿党的作风》 494
《各方面都要整顿》 495
《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496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496
《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99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501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03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 505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 506
《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 507
《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 508
《处理兄弟党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 510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511
《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 514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515
《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516
《一心一意搞建设》 517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517
《前十年为后十年做好准备》 518
《增进中印友谊,加强南南合作》 519
《植树造林》 520
《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20
《视察江苏等地回北京后的谈话》 521
《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521
《路子走对了,政策不会变》 522
《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522
《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 523
《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524
《为景山学校题词》 525
《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 525
《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 526
《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527
《发展中日关系要看得远些》 528
《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529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53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31
《我们非常关注香港的过渡时期》 533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庆祝典礼上的讲话》 533
《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 534
《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 534
《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 535
《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536
《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 537
《和平共处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 538
《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 538
《中国是信守诺言的》 539
《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540
《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541
《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 542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543
《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 544
《加强同欧洲的经济联系》 544
《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 545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546
《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547
《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 547
《抓住时机,推进改革》 548
《特区经济要从内向转到外向》 548
《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 550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550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551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553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 554
《拿事实来说话》 554
《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和平政策》 555
《在听取经济情况汇报时的谈话》 556
《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557
《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 558
《视察天津时的谈话》 559
《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 560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561
《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 562
《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 563
《悼伯承》 564
《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 564
《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 565
《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566
《排除干扰,继续前进》 567
《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坚持改革开放政策》 568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569
《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 569
《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 570
《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571
《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572
《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 573
《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 574
《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 575
《警惕日本极少数人复活军国主义》 576
《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 577
《改革的步子要加快》 578
《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都干不成》 579
《立足民族平等,加快西藏发展》 580
《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 581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582
《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 582
《十三大的两个特点》 583
《解放思想,独立思考》 584
《理顺物价,加速改革》 584
《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 585
《要吸收国际的经验》 585
《在改革中保持生产的较好发展》 586
《形势迫使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 586
《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 58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87
《中央要有权威》 589
《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589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 589
《压倒一切的是稳定》 590
《中国不允许乱》 591
《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 591
《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592
《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 592
《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讲话》 593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 593
《改革开放政策稳定,中国大有希望》 594
《致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信》 596
《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的事情做得更好》 596
《社会主义的中国谁也动摇不了》 596
《结束严峻的中美关系要由美国采取主动》 597
《会见参加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全体同志时的讲话》 598
《对二野历史的回顾》 598
《坚持社会主义,防止和平演变》 598
《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 599
《中美关系终归要好起来才行》 601
《香港基本法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 601
《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 602
《振兴中华民族》 602
《中国永远不允许别国干涉内政》 603
《共同努力,实现祖国统一》 604
《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 605
《视察上海时的谈话》 605
《总结经验,使用人才》 606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606
(六)陈云著作 609
《陈云文选》 609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610
(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文献 610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610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611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61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612
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613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614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616
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618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619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621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623
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624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627
《中国共产党党章》 629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630
《中共中央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 631
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 633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634
二、法规、条例 6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6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636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637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6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639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在一九七九年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将革命委员会改为人民政府的决议》 639
《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 640
《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 640
《关于开征国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税的暂行规定》 64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640
《国务院关于推动经济联合的暂行规定》 641
《国务院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 6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 64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 6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暂行条例》 641
《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642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登记管理办法》 642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管理规定》 642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643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643
《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 64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广东省、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所属经济特区的各项单行经济法规的决议》 64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64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6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 64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 645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645
《广告管理暂行条例》 645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条例》 646
《录音录像制品管理暂行规定》 646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 647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647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 64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 647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细则》 648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仲裁条例》 648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64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6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营企业所得税条例(草案)》 650
《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 650
《国营企业奖金税暂行规定》 6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经济特区和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暂行规定》 650
《国营企业第二步利改税试行办法》 650
《工矿产品购销合同条例》 651
《农副产品购销合同条例》 651
《国务院关于农村个体工商业的若干规定》 651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货物许可证制度暂行条例》 651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 65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 65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6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 653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关于授权国务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可以制定暂行的规定或者条例的决定》 6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 6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 6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 655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655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 655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体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 656
《国营企业奖金税暂行规定》 656
《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 656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特区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条例》 657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 658
《关于增强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活力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658
《国务院关于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的通知》 65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广告宣传管理的通知》 660
《公司登记管理暂行规定》 660
《商标印制管理暂行办法》 661
《国务院关于严禁淫秽物品的规定》 661
《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 66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 662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66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66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665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 665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 666
《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 667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 668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669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 66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 669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 670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 671
《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 672
《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用人自主权和职工工资、保险福利费用的规定》 672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 673
《中国共产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674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 675
《国务院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 675
《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 676
《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 677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677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6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 679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681
《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 681
《国务院关于加强股票、债券管理的通知 682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 68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 682
《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 68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 684
《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贿赂行政处分暂行规定》 685
《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中不得赠送和接受礼品的规定》 68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 685
《国务院关于征收私营企业投资者个人收入调节税的规定》 686
《关于征收私营企业投资者个人收入调节税的补充规定》 686
《国务院关于整顿税收秩序加强税收管理的决定》 686
《关于沿海经济开放区鼓励外商投资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暂行规定》 68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 68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688
《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开发海南岛的决定》 689
《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决定》 690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部、人事部关于进一步落实外商投资企业用人自主权的意见》 690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加工贸易保税工厂管理办法》 69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保税仓库及所存货物管理办法》 692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出境货物的管理规定》 69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 693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 694
《全民所有制小型工业企业租赁经营暂行条例》 695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细则》 696
《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 697
《关于认定淫秽及色情出版物的暂行规定》 698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699
《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 700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 70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70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公司的决定》 706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 707
《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 708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7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7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7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71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和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 712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7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 714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715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 7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 716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 71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条例》 71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走私、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犯罪分子的决定》 719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 720
《专利代理条例》 7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7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7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行条例》 7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 72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 723
《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 723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7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 7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7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726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实施条例》 726
《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 72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 728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 728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729
《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 7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 730
《储蓄管理条例》 7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7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73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733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734
《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7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7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737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 73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 738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 7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 739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涉及农民负担项目审核处理意见的通知》 740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7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741
下篇 人物、事件、会议、组织 745
一、人物(按姓氏笔画为序) 745
丁关根 745
丁光训 745
于光远 745
万里 746
习仲勋 746
马洪 747
马万祺 747
马文瑞 748
马寅初 748
王震 748
王丙乾 749
王汉斌 749
王光英 749
王兆国 750
王任重 750
王首道 750
王昆仑 751
王恩茂 751
韦国清 751
毛泽东 752
乌兰夫 752
方毅 753
巴金 753
邓力群 753
邓小平 754
邓兆祥 755
邓颖超 755
甘苦 755
厉以宁 756
卢嘉锡 756
布赫 756
叶飞 757
叶圣陶 757
叶选平 757
叶剑英 757
史良 758
田纪云 758
包尔汉·沙希迪 759
司马义·艾买提 759
吕正操 759
朱德 759
朱学范 760
朱镕基 760
朱蕴山 761
乔石 761
任建新 761
华国锋 762
华罗庚 762
庄希泉 762
刘斐 763
刘少奇 763
刘华清 764
刘伯承 764
刘国光 765
刘复之 765
刘靖基 766
刘澜涛 766
江华 766
江泽民 766
安子介 767
许世友 767
许涤新 767
许德珩 768
纪登奎 768
孙孚凌 768
孙冶方 769
孙起孟 769
孙晓村 769
严济慈 770
苏步青 770
李鹏 770
李井泉 771
李岚清 771
李先念 771
李沛瑶 772
李贵鲜 772
李铁映 772
李维汉 773
李瑞环 773
李锡铭 773
李德生 774
杨白冰 774
杨成武 774
杨汝岱 775
杨尚昆 775
杨易辰 775
杨静仁 775
肖华 776
肖劲光 776
吴阶平 777
吴邦国 777
吴学谦 777
吴敬琏 777
余秋里 778
邹家华 778
谷牧 779
沈雁冰 779
宋平 779
宋任穷 780
宋庆龄 780
迟浩田 780
张冲 781
张震 781
张劲夫 782
张爱萍 782
张思卿 782
张鼎丞 783
陆定一 783
阿沛·阿旺晋美 783
陈云 783
陈丕显 784
陈再道 785
陈希同 785
陈俊生 785
陈锡联 786
陈慕华 786
欧阳钦 786
罗干 787
帕巴拉·格列朗杰 787
季方 787
周谷城 787
周叔弢 788
周建人 788
周恩来 788
周培源 789
郑天翔 789
屈武 790
赵朴初 790
赵紫阳 790
郝建秀 791
荣毅仁 791
胡绳 791
胡子昂 792
胡乔木 792
胡启立 792
胡厥文 793
胡锦涛 793
胡愈之 793
胡耀邦 794
侯镜如 794
姜春云 794
洪学智 795
姚依林 795
费孝通 795
秦基伟 796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 796
耿飙 797
聂荣臻 797
钱正英 797
钱伟长 798
钱其琛 798
钱昌照 798
钱学森 799
铁木尔·达瓦买提 799
倪志福 799
徐向前 800
郭沫若 800
陶峙岳 801
黄华 801
黄火青 801
康世恩 801
康克清 802
阎明复 802
尉健行 802
姬鹏飞 802
彭冲 803
彭真 803
彭佩云 803
董其武 804
董辅礽 804
董寅初 804
韩先楚 805
粟裕 805
程子华 806
程思远 806
童第周 806
温家宝 806
楚图南 807
雷洁琼 807
蔡畅 807
廖汉生 807
廖承志 808
赛福鼎·艾则孜 808
谭绍文 809
谭震林 809
缪云台 809
薛暮桥 810
薄一波 810
霍英东 811
二、事件 812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 812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812
对“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批判 814
平反冤假错案 815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816
安徽农村大包干试验 817
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817
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818
干部制度改革 819
打击严重经济犯罪活动 819
反对精神污染 819
全面整党 820
开放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 821
中英谈判与香港问题的顺利解决 821
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 821
开放三个“三角区” 822
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一百万 822
中葡谈判与澳门问题的和平解决 823
建立海南省 823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823
扫黄运动 825
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成功举行 826
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和推行试点 826
三、会议 827
中国共产党十届三中全会 827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827
全国科学大会 828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828
理论工作务虚会 828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1979年) 829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四中全会 829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五中全会 830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980年) 830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830
中国共产党中央工作会议(1980年) 831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 831
全国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 831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831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832
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二中全会 832
中共中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1983年) 833
全国经济工作会议(1984年) 833
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 833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85年) 834
全国经济工作会议(1985年) 834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985年) 834
中央军委扩大会议(1985年) 834
中国共产党十二届四中全会 835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1985年) 835
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五中全会 835
中国共产党十二届六中全会 836
中央军委扩大会议(1986年) 836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987年) 837
全国整党工作总结会议(1987年) 837
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七中全会 837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837
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二中全会 838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838
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三中全会 838
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 839
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五中全会 839
中央军委扩大会议(1989年) 840
全军政治工作会议(1989年) 840
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六中全会 841
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七中全会 841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842
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八中全会 842
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1992年) 843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843
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二中全会 844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844
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 845
四、组织 846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846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 846
中共中央书记处 846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 847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847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 848
中共中央组织部 848
中共中央宣传部 848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84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849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849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 85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 85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 85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 85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 85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华侨委员会 85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 85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保护委员会 851
国务院 851
国务院办公厅 852
外交部 852
国防部 852
国家计划委员会 852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853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853
国家教育委员会 853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853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854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854
公安部 854
国家安全部 8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