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地基土的工程性质 1
1.1土的组成 1
1.1.1土的固相 1
1.1.2土的液相 1
1.1.3土的气相 2
1.2土的粒度成分 2
1.2.1土的粒组划分 2
1.2.2粒度成分及其表示方法 3
1.2.3粒度成分分析方法 5
1.3土的三相比例指标 7
1.3.1试验指标 7
1.3.2换算指标 8
1.3.3三相比例指标的换算 9
1.4砂土的密实度 11
1.5粘性土的分界含水量及状态指标 12
1.5.1粘性土的状态与界限含水量 12
1.5.2粘性土的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 13
1.6粘性土的物理化学性质 14
1.6.1粘土颗粒的矿物成分、形状和比表面 14
1.6.2粘性土的胶体性质 15
1.6.3粘性土胶体性质对工程性质的影响 17
1.6.4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17
1.7土的渗透性 18
1.7.1土的层流渗透定律 18
1.7.2影响土的渗透性的因素 19
1.7.3动水力及渗透变形 20
1.8土的压缩性 20
1.8.1土的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 21
1.8.2土的压密状态 23
1.8.3土的变形模量 24
1.9土的抗剪强度 29
1.9.1直剪试验和库仑定律 30
1.9.2三轴试验 32
第2章 土的工程分类 40
2.1概述 40
2.2岩石分类 40
2.2.1成因分类 40
2.2.2按岩石坚硬程度分类 41
2.2.3按岩石风化程度分类 42
2.2.4岩石按软化系数分类 43
2.2.5按岩体结构完整性分类 43
2.2.6岩石的质量等级分类 44
2.3土的分类 44
2.3.1碎石土的分类 45
2.3.2砂土的分类 46
2.3.3关于粗粒土分类的讨论 47
2.3.4细粒土的分类 49
2.4土的密实度分类 55
2.4.1碎石土的密实度分类 55
2.4.2砂土的密实度分类 56
2.5土的简易鉴别和描述 56
2.5.1碎石土密实度野外鉴别 56
2.5.2砂土的野外鉴别 56
2.5.3粘性土和粉土的野外鉴别 57
2.6特殊性土的分类 57
2.6.1我国特殊性土的类型及其分布 58
2.6.2软土 58
2.6.3黄土的分类 59
2.6.4红粘土的分类 61
2.6.5膨胀土的分类 62
2.6.6盐渍土的分类 64
第3章 建筑工程勘察 66
3.1概述 66
3.2工程勘察分级 66
3.2.1工程安全等级 67
3.2.2场地等级 67
3.2.3地基等级 67
3.2.4工程勘察等级的综合划分 68
3.2.5修改后的岩土工程勘察分级方法 68
3.3工程勘察要求 69
3.3.1工程勘察的依据 69
3.3.2不同勘察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 69
3.3.3勘探点的布置要求 71
3.3.4勘探孔的深度 72
3.3.5取样和测试工作量 74
3.4勘察工作纲要 74
3.5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75
3.6现场勘探与测试 76
3.6.1钻探方法 76
3.6.2岩土取样 78
3.6.3原位测试 80
3.7室内土工试验 89
3.8工程勘察成果报告 90
3.8.1勘察报告的基本内容 90
3.8.2图件编制的要求 90
3.8.3工程勘察报告的利用 91
第4章 地基承载力设计 93
4.1概述 93
4.2设计原则 93
4.2.1容许承载力设计原则 93
4.2.2总安全系数设计原则 94
4.2.3概率极限状态设计原则 95
4.3由载荷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 95
4.3.1地基破坏模式 95
4.3.2根据载荷试验的结果确定承载力的方法 97
4.3.3其他试验方法确定地基承载力 100
4.4理论公式确定地基容许承载力 101
4.4.1临界荷载公式 101
4.4.2经验修正 103
4.5经验方法确定地基容许承载力 103
4.5.1间接原位测试的方法 104
4.5.2规范推荐的地基承载力表 105
4.6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108
4.6.1普朗特尔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 108
4.6.2斯凯普顿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 111
4.6.3太沙基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 112
4.6.4考虑其他因素影响时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114
4.7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的试验校核 116
4.8双层地基的承载力 118
4.8.1软弱下卧层强度的验算 118
4.8.2软弱下卧层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119
4.8.3上海规范关于层状土地基承载力的计算 121
第5章 建筑物变形验算与控制 125
5.1概述 125
5.2建筑物变形的特征 125
5.2.1沉降量 125
5.2.2沉降差 126
5.2.3倾斜 126
5.2.4局部倾斜 126
5.3建筑物地基变形的允许值 126
5.4建筑物地基变形计算 129
5.4.1概述 129
5.4.2土中应力的计算 129
5.4.3沉降计算 136
5.5减少建筑物沉降及降低其危害性的措施 147
5.5.1建筑措施 147
5.5.2结构措施 152
5.6建筑物变形的危害及其防治 153
5.6.1建筑物沉降观测 154
5.6.2建筑物变形危害 155
第6章 浅基础设计 162
6.1浅基础的类型及适用条件 162
6.2浅基础设计步骤 166
6.2.1基础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166
6.2.2基础埋置深度的确定 167
6.2.3确定基础平面尺寸,验算地基承载力 167
6.2.4沉降验算 168
6.2.5基础的构造与设计计算 168
6.3刚性基础设计 168
6.4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设计 169
6.4.1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一般构造 169
6.4.2确定基础底面积 169
6.4.3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抗冲切验算 170
6.4.4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抗弯验算 172
6.5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条形基础设计 173
6.5.1基础宽度的确定 174
6.5.2基础构造要求 174
6.5.3地基反力计算 174
6.5.4基础结构内力计算 175
6.6高耸结构物的基础设计 178
6.6.1高耸结构物基础平面形状的特点 178
6.6.2基础与地基土之间是否允许脱开的问题 178
6.6.3基础的抗拔稳定性 178
第7章 高层建筑箱形基础与筏形基础设计 185
7.1概述 185
7.2工程勘察与地基计算 187
7.2.1工程勘察 187
7.2.2基础的埋置深度 188
7.2.3地基承载力的计算 189
7.2.4沉降计算 190
7.3箱形、筏形基础的结构设计与构造的基本要求 194
7.3.1平面布置 194
7.3.2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确定原则 195
7.3.3嵌固部位的验算要求 196
7.4筏形基础设计 196
7.4.1筏形基础构造要求 196
7.4.2筏板基础内力计算 197
7.4.3筏板基础强度验算 198
7.5箱形基础设计 201
7.5.1箱形基础构造要求 201
7.5.2箱形基础内力计算 202
7.5.3箱形基础结构的强度验算 207
第8章 浅基础施工 210
8.1概述 210
8.2基坑开挖、放坡及支挡 210
8.2.1基坑开挖 210
8.2.2基坑边坡 213
8.3坑内排水 215
8.3.1坑内排水的一般规定 215
8.3.2涌水量的计算 215
8.3.3水泵的选用 217
8.4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219
8.4.1轻型井点 220
8.4.2喷射井点 224
8.4.3电渗井点 225
8.4.4管井井点 225
8.4.5深井井点 226
8.5钢筋混凝土基础的制作 226
8.5.1柱基础浇筑 226
8.5.2条形基础浇筑 227
8.5.3大体积混凝土浇筑 227
8.6基础施工技术安全 228
8.6.1基坑开挖技术安全 228
8.6.2基础施工技术安全 229
第9章 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的治理与补强 230
9.1建筑物纠倾 230
9.1.1迫降纠倾 231
9.1.2顶升纠倾 236
9.2建筑物移位 241
9.2.1移位设计 242
9.2.2移位的施工 243
9.3地基基础的加固补强 243
9.3.1地基的加固补强 243
9.3.2基础的加固补强 246
参考文献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