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上篇 3
第一章 现象的多重含义 3
一、现象观的历史考察 3
二、从生成上看现象的两重性 15
三、仪器现象的新解释 21
四、现象的认识论意义 24
五、现象和本质的亏损和等值 32
六、现象、事物与规律 37
第二章 主体与客体在认识中的地位 41
一、主体 41
二、客体 47
三、主体客体的关系 51
四、主体客体理论的现实意义 53
第三章 实践——现代哲学的基本线索 56
一、活动是派生实践和认识的新范畴 56
二、实践的本质规定和认识功能 58
三、实践是认识的先决条件 64
四、实践的目的 67
第四章 “实事求是”的丰富内涵 80
一、“实事”是两重属性的统一 81
二、“是”与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 87
三、“求”出规律的基本原则 90
四、“实事求是”的现实意义 95
第五章 利益——现代哲学的前沿问题 101
一、一般利益和具体利益 101
二、经济利益、精神利益和政治利益 108
三、现实利益、可能利益和理想利益 110
四、个体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利益 111
五、利益的困惑和出路 115
下篇 127
第六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绝对性 127
一、对社会形态多样性的初步构想 127
二、生产力决定作用探析 131
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不同层次 135
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进程 141
第七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相对性 155
一、什么叫相对性 156
二、从形式上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相对性 159
三、从本质上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相对性 176
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相对性的根源 187
第八章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利用 213
一、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213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适应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前提 219
三、社会形态的优化选择 223
四、对社会形态的理论反思 235
附记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