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方汉奇 1
绪论 突破“中体西用”:论中国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 1
上编 八面来风:帝国晚期的新闻事业 3
第一章 回溯:集权制度下的古代报纸 3
本章概要 3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溯源 4
一、史官的新闻传播活动 4
二、乐官的新闻传播活动 4
三、古代报纸的出现 6
第二节 朝廷官报 8
一、官报是封建帝国集权政治的需要 8
二、官报的历史沿革 9
三、官报的编发与管理 14
第三节 非法民报 16
一、非法民报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16
二、非法民报的历史沿革 17
三、非法民报的主要特征 19
四、非法民报对新闻史的意义 20
第四节 合法民报 21
一、合法民报的产生与盛行 21
二、合法民报的主要特征 22
本章简论:古代报纸是政治的需要 24
第二章 西力东渐与在华外报 27
本章概要 27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在华外报的出现 28
一、传教士和教会的办报活动 28
二、商人和政客的办报活动 33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在华外报网的形成 35
一、有新变化的教会报刊 35
二、有新发展的外商报刊 39
第三节 在华外报的报刊业务与办报思想 46
一、采编业务与印刷技术 46
二、报刊理念与办报思想 48
本章简论:在华外报是西力东渐的产物 50
第三章 向西方学习与国人办报发轫 53
本章概要 53
第一节 从译报开始 54
一、林则徐与《澳门新闻纸》 54
二、其他译报活动 55
三、魏源的“夷情备采”译报思想 56
第二节 洪仁玕对太平天国新闻事业的构想 57
一、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57
二、《资政新篇》中关于新闻事业的构想 58
三、巩固中央集权是洪仁玕新闻思想的出发点 59
第三节 早期的民间办报活动及其遭遇 59
一、汉口的《昭文新报》 59
二、上海的《汇报》与《新报》 60
三、广州的《述报》与《广报》 60
第四节 王韬与《循环日报》 61
一、在学习西方过程中裂变 61
二、创办并主持《循环日报》 62
三、首创中国报刊政论文体 64
四、提出“立言”的办报主张 65
本章简论:爱国主义推动国人办报发轫 66
第四章 维新运动与政治家办报开端 69
本章概要 69
第一节 康有为的办报活动与办报思想 70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70
二、卓有成效的办报活动 71
三、“设报达聪”思想的提出 72
第二节 梁启超维新时期的办报活动与办报思想 73
一、关心国事的梁启超 73
二、维新时期的报刊活动 74
三、时务文体问世 78
四、“耳目喉舌”论的提出 79
第三节 严复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 81
一、严复的报刊活动 81
二、严复的报刊思想 83
第四节 唐才常、谭嗣同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 84
一、唐才常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 84
二、谭嗣同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 85
第五节 卓越的报刊事业家汪康年 87
一、汪康年的报刊活动 87
二、汪康年的办报主张及报纸改革实践 88
第六节 清末的新式官报 89
一、被迫的进步 89
二、从地方到中央的新式官报 90
本章简论:“有益于国事”是早期政治家办报的初衷 93
第五章 革命改良双重奏与政党报刊斗争 95
本章概要 95
第一节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 96
一、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的报刊活动 96
二、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99
第二节 改良派其他的报刊活动 102
一、在美洲与南洋的报刊活动 102
二、在港澳及内地的报刊活动 103
第三节 同盟会成立前革命派的报刊活动 105
一、早期宣传活动与《中国日报》创办 105
二、在日本的报刊活动 108
三、在国内的报刊活动 109
第四节 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 111
一、同盟会成立与《民报》创刊 111
二、《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 112
第五节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的办报活动 114
一、于右任等在上海的报刊活动 114
二、詹大悲等在武汉的报刊活动 117
三、在其他地区的报刊活动 120
第六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思想 121
一、基本要点 121
二、主要局限 123
本章简论:国人的办报高潮实质是政党的斗争高潮 124
中编 五方杂处: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 129
第六章 民初混乱与新闻事业的被动进步 129
本章概要 129
第一节 民初新闻事业无序发展 130
一、“咸与共和”与报纸暂时繁荣 130
二、“政党政治”与政党报纸蜂起 132
三、“复辟帝制”与报纸遭殃 135
第二节 新闻时代的开拓者黄远生 138
一、黄远生的新闻生涯 138
二、黄远生的新闻思想 139
三、《远生遗著》与“远生通讯” 141
第三节 近代中国的一代名记者邵飘萍 144
一、邵飘萍的新闻生涯 144
二、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146
三、邵飘萍的采访艺术 147
第四节 民国初年的新闻记者群及其代表人物 149
一、刘少少 149
二、林白水 150
三、徐凌霄 152
第五节 报纸副刊的发展与变化 154
本章简论:报纸的本位转换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种进步 156
第七章 新文化运动与启蒙报刊 160
本章概要 160
第一节 启蒙报坛“三剑客” 162
一、启蒙报刊首创者及主将陈独秀 162
二、文学革命的“首举义旗者”胡适 163
三、启蒙报刊革命精神提升者李大钊 166
第二节 启蒙报刊的旗舰《新青年》 168
一、《新青年》的创办与出版 168
二、前期《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169
三、《新青年》的民主、科学办报态度 172
第三节 《每周评论》创办与报刊新阵线形成 174
一、《每周评论》推动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 174
二、报刊新阵线形成与思想领域的报刊论战 175
第四节 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报刊业务改革 184
一、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在报刊上广泛应用 184
二、副刊改革 185
三、报刊文体创新 189
第五节 中国新闻教育发端和新闻学研究发轫 190
一、中国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的拓荒者蔡元培 190
二、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 191
三、徐宝璜与他的《新闻学》 193
本章简论:新文化运动使新闻事业从“新”起航 194
第八章 大革命推动新闻事业黄金发展 197
本章概要 197
第一节 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报刊诞生 199
一、《新青年》改组与《共产党》月刊创办 199
二、《向导》周报与中共早期报刊 201
三、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早期报刊 204
四、工人报刊的发展 208
第二节 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家瞿秋白 209
一、瞿秋白及其新闻活动经历 209
二、瞿秋白对中共党报理论的贡献 212
第三节 国共合作时期国共报刊新发展与新变化 213
一、共产党报刊的新发展 213
二、国民党报刊的新变化 214
第四节 私营企业性报纸的进一步发展 216
一、《申报》、《新闻报》及上海企业性报纸的发展 217
二、《世界日报》及北京企业性报纸的发展 221
三、《大公报》续刊与天津企业性报纸的发展 224
第五节 中国无线电广播事业的诞生 228
一、外国商人把无线电广播舶来中国 228
二、国人自办无线电广播电台的开始 229
三、中国早期无线电广播的管理 229
第六节 中国通讯社事业的发展 230
一、中国早期通讯社 230
二、中国通讯社在20世纪20年代的发展 230
第七节 中国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的发展 231
一、新闻学研究的发展 231
二、早期新闻教育的发展 232
本章简论:思想政治领域大革命推动新闻事业黄金发展 234
第九章 两极政治环境下的新闻事业 237
本章概要 237
第一节 国民党的新闻事业与新闻统制 240
一、国民党新闻系统形成与新闻机构改组 240
二、国民党的新闻统制与业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 246
第二节 共产党与人民的新闻事业艰难生存 249
一、国统区内共产党报刊秘密出版与左翼新闻活动 249
二、中华苏维埃的崭新新闻事业 253
第三节 私营企业性报纸的分化与发展 257
一、史量才进步与《申报》改革 258
二、《大公报》对蒋介石“小骂大帮忙” 262
三、罗隆基北上与《益世报》的抗日救亡倾向 265
四、成舍我新办报主张与《立报》创办 266
五、张竹平异军突起与“四社”成立 269
第四节 在救亡中奋进的爱国新闻人士 270
一、伟大的人民新闻出版事业家邹韬奋 270
二、现代中国的一代名记者范长江 275
三、想“为国家尽一点点力”的胡适 280
第五节 新闻教育新发展与新闻学研究新成果 287
一、新闻教育新发展 287
二、新闻学研究新成果 292
本章简论:两极政治环境下新闻业发展三亮点 294
第十章 抗战烽火中的新闻事业 299
本章概要 299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中心内迁与重建 301
一、国民党新闻中心内迁及趋势 301
二、国民党新闻机构的抗战态度 303
三、国民党的新闻政策 305
第二节 共产党和革命新闻机构在国统区合法运行 307
一、《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的创办与刊行 307
二、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的成立 312
三、国际新闻社的成立 314
第三节 联合办报好 315
一、《救亡日报》的创办与宣传 315
二、《重庆各报联合版》的创办与刊行 319
第四节 民族气节天平上的私营企业性报纸 320
一、《新民报》与《大公报》:转徒迁播,决不投降 320
二、《新闻报》与《申报》:心存幻想,一脚踏上不归路 324
第五节 抗日根据地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改革 327
一、边区首府延安的新闻事业 327
二、各抗日根据地报刊的整顿与发展 331
三、抗日根据地新闻界的整风与中共党报理论的形成 334
第六节 沦陷区的新闻界 342
一、敌伪新闻机构 342
二、爱国进步报刊 344
第七节 外国记者在中国的采访活动 347
一、埃德加·斯诺与《红星照耀中国》 347
二、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与《人类的五分之一》 350
三、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与《伟大的道路》 351
本章简论:民族正气推动新闻事业新发展 352
第十一章 两极对决中的新闻事业 355
本章概要 355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的新闻界 356
一、国民党及国统区新闻事业的膨胀 356
二、共产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 358
三、民营新闻事业的恢复与发展 360
第二节 全面内战爆发后的新闻界 361
一、国民党新闻事业发展到顶峰 361
二、共产党新闻事业的暂时收缩与艰苦斗争 362
三、民主报刊的斗争 365
第三节 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中的新闻界 368
一、《观察》破产与自由主义报刊的幻灭 368
二、《大公报》新生与民营报刊的最后抉择 380
三、中国新闻事业的除旧布新 383
第四节 共产党新闻事业向全国拓展 386
一、对旧有新闻事业的处理 386
二、共产党全国新闻事业网的加速布局 387
本章简论:各类新闻媒介消长均在两极对决大局中 388
下编 定于一尊:共和国时代的新闻事业 393
第十二章 新中国成立与新闻事业一元格局形成 393
本章概要 393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与一元党报体制建立 394
一、对私营新闻事业的改造 394
二、公营新闻事业体系的形成 397
第二节 新中国发展新闻事业新举措 401
一、新闻总署成立与新闻法规制定 401
二、两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与新闻工作改进 403
第三节 建国初新闻事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406
一、在三次思想文化大批判运动中“一边倒” 406
二、在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中的教条主义 410
第四节 1956年的新闻改革 411
一、改革的酝酿 411
二、改革的实施 414
三、改革的意义 420
本章简论:新中国新闻体制应从“非常态”转换到“常态” 421
第十三章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与新闻事业曲折发展 424
本章概要 424
第一节 “鸣放”中的新闻界与新闻界的反右派斗争 425
一、宣传“双百”,动员“鸣放” 425
二、毛泽东对1956年新闻改革的否定 430
三、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界 432
四、新闻界的反右派斗争 434
第二节 “大跃进”中的新闻界与新闻界的“大跃进” 438
一、“大跃进”中反科学的新闻宣传 439
二、新闻界的“大跃进” 444
三、“反右倾”中的新闻界 447
第三节 惯性向“左”难刹车 450
一、新闻界的短期调整与发展 450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新闻界 454
三、批判《海瑞罢官》点燃“文革”导火索 458
本章简论:应正确理解“政治家办报” 460
第十四章 “文化大革命”与黑暗新闻业 464
本章概要 464
第一节 新闻媒体煽动全国动乱 465
一、全国起动乱,媒体当吹鼓手 465
二、“助纣为虐”的新闻媒体 467
第二节 新闻界成为“文革”重灾区 481
一、被摧残的新闻界 481
二、畸形的新闻格局 483
三、扭曲的新闻理论 485
四、新闻教育的灾难 487
第三节 “文革小报”的泛滥 489
一、“文革小报”的兴起与衰亡 489
二、“文革小报”与派性斗争 494
本章简论:“革命新闻体制”弊端的总暴露 496
第十五章 走进新时期与新闻事业新篇章 499
本章概要 499
第一节 揭批“四人帮”与新闻界拨乱反正 500
一、新闻界自身的拨乱反正 500
二、新闻界为全国范围拨乱反正而努力 506
三、新闻教育重新发展 509
第二节 社会转型与新闻工作全面改革 510
一、新闻观念的转变 511
二、新闻业务的改革 514
三、管理体制的演变 516
四、新闻教育的发展 518
第三节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新闻事业快速发展 520
一、媒介产业化进程 520
二、媒介功能的多面发挥 525
三、第四媒体在中国的出现与发展 526
四、传播新技术发展与新闻媒介融合 530
五、新闻人才新要求与新闻教育新变革 531
第四节 加入WTO与新闻事业新的变化 533
一、新闻媒介生态的新变化 534
二、新闻传播观念的新变化 540
三、新闻媒体发展的新变化 543
四、新闻传播法制建设 548
五、新闻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551
本章简论:新闻制度层面的改革尚需加大力度 553
补编 559
第十六章 1949年后台、港、澳的新闻传播事业 559
本章概要 559
第一节 台湾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561
一、“戒严”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561
二、“解禁”后新闻传播事业的竞争与发展 564
第二节 香港新闻传播事业的演进 576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传播事业 577
二、回归后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580
第三节 澳门新闻传播事业的变化 585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传播事业 585
二、回归后新闻传播事业的新变化 587
本章简论:享受新闻自由与遵守职业操守 590
后记 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