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文字考》条文部分补正&岳美中 1
对于仲景使用大枣的研究&岳美中 7
我对《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篇》的见解&岳美中 12
张仲景《伤寒论》在辨证论治上既掌握了空间又抓住了时间&岳美中 17
仲景方中应用石膏、附子及其配伍的探讨&岳美中 29
《伤寒论》脉证的再探讨&任应秋 35
学习《伤寒论》以前需要明确的几个主要问题&任应秋 76
谈谈学习《伤寒论》&任应秋 90
我对《金匮要略》的看法&任应秋 97
如何学习《金匮要略方论》&任应秋 103
研究《伤寒论》的流派&任应秋 109
试论古代治“伤寒学”的概况及其流派的形成&任应秋 127
《伤寒论》—中医之魂&刘渡舟 144
谈谈苓芍术甘汤的发现及其治疗意义&刘渡舟 146
小柴胡汤解郁功效列举&刘渡舟 148
《伤寒论》的气化学说&刘渡舟 152
对《伤寒论》一书几个问题的探讨&刘渡舟 158
《伤寒论》刍言&刘渡舟 167
对《伤寒论》的紧脉进行对比分析&刘渡舟 176
“辨证论治”的历史和方法&刘渡舟 180
有关《伤寒论》烦躁证的分析&刘渡舟 183
试论水气上冲证治&刘渡舟 199
以桂枝汤为例探讨古今中药处方计量的换算&米伯让 203
《伤寒杂病论》分合隐现简介&米伯让 211
论《伤寒论》的特色与优势&陈亦人 223
对《伤寒论》论脉的几点体会&陈亦人 227
阳明病篇首条刍议&陈亦人 230
太阳病篇平议&陈亦人 236
六经病欲解时的机理及其临床价值&李克绍 249
伤寒解惑论&李克绍 257
谈谈《伤寒论》的辨证方法&李克绍 315
“微似有汗”似字辨&李克绍 321
谈谈《伤寒论》的教学经验&李克绍 327
《金匮要略》析疑三则&李今庸 335
从《伤寒杂病论》谈到《金匮要略》及其读法&李今庸 341
从伤寒辨证探讨以症定量问题&欧阳锜 352
伤寒、温病的学术源流与辨证论治&欧阳锜 359
读张仲景书&何任 368
黄疸病的证治&何任 380
读经读注经注并参&何任 385
《伤寒论》六经概说&姜春华 392
《伤寒论》非王叔和所编次商榷&姜春华 396
伤寒本义&姜春华 399
张仲景著作略考&姜春华 412
《伤寒论》六经若干问题&姜春华 415
张仲景活血化瘀的辨证施治及其方剂的活用举例&姜春华 442
南阳产生伟大医学家张仲景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廖国玉 451
东汉大医学家张仲景故里涅阳考&廖国玉 463
关于张仲景生平一些问题的探讨&杜雨茂 468
扩大《伤寒论》方临床运用之途径初探&梅国强 478
仲景胸腹切诊辨&梅国强 491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柯雪帆 506
少阴病辨治规律初探&柯雪帆 513
《伤寒杂病论》对秦汉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柯雪帆 521
《伤寒杂病论》成书补考&柯雪帆 525
试论《伤寒论》中保胃气的学术思想&赵清理 530
《伤寒论》中的附子配伍应用探讨&时振声 540
《伤寒论》发热的辨证分析&时振声 546
欲识厥阴病,寒温合看明&万友生 555
为什么白虎汤证会恶风寒&万友生 571
论风伤卫、寒伤营和风寒两伤营卫&万友生 576
关于伤寒六经和温病三焦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的统一问题&万友生 583
《伤寒论》中“乍”字用法再析&聂惠民 597
《伤寒论》治喘诸方的运用&聂惠民 601
论《伤寒论》八法纲目&聂惠民 607
论《伤寒杂病论》方药实用特色&聂惠民 629
论《伤寒论》之“和法”&聂惠民 636
苓桂剂群辨析&聂惠民 644
《伤寒论》病、证、症的结构与临床意义&聂惠民 653
《伤寒论》研究性著作简介&余瀛鳌 658
《伤寒论》三大注本体系之一&余瀛鳌 664
《伤寒杂病论》中的外治法&余瀛鳌 671
《伤寒论》叙例辨&邓铁涛 680
《伤寒论》研究和整理之我见&裘沛然 691
对“伤寒六经提纲”的商榷&尹世芸 703
《金匮要略》的探讨&吴考槃 714
《伤寒论》研讨&吴考槃 720
对《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之研讨&吴考槃 726
试讨论张仲景氏“汗法”之运用基本原则&方药中 729
仲景服药十九法&高德 741
《伤寒论》证治规律的探讨&戴慧芬 751
六经辨证在妇科病的运用&班秀文 761
试论喻嘉言对《伤寒论》的研究&熊曼琪 773
论《伤寒论》学科发展方向与研究方法&熊曼琪 778
附:名医小传 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