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土壤发生学的理论基础 1
(一)土壤发生学的发展经历 2
(二)土壤发生学的基本概念 3
(三)土壤发生学的研究方法 8
(四)土壤发生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9
二、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10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原则 10
(二)土壤分类方法的更新 13
三、关于认识土壤实体概念的发展 13
(一)土壤剖面(soilprofile) 13
(二)土体层(solum) 13
(三)土壤纵横序列(soilsequum) 14
(四)控制层段(controlsection) 14
(五)土壤个体(soilindividual) 15
(六)单个土体(pedon) 15
(七)聚合土体(polypedon) 15
四、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地资源评价 16
(一)土壤调查制图 16
(二)土地资源评价 18
第二章 成土因素 20
一、成土母质—土壤的原始物质 20
(一)岩石类型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20
(二)成土母质的不均一性和间断性 23
二、地形和地貌景观因素 24
(一)坡度与土壤性状的关系 24
(二)地形与气候、植被及时间的相互关系 25
(三)地下水位、水位变动、侧向水流等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26
(四)根据地形鉴定土壤特性 27
(五)地形系列和土链 28
(六)主要地形特征及其成因 28
三、气候对整个土壤环境的影响 28
(一)雨量与土壤性状的关系 29
(二)温度与土壤性状的关系 31
(三)土壤水分平衡公式及土壤蓄水量的应用 32
(四)古气侯、古土壤和埋藏土壤 34
(五)平均气候、极端气候、土壤气候以及气侯系列 36
(六)气候与土壤分布的关系 36
四、生物—土壤的生物部分及其环境 36
(一)一般生物过程 38
(二)自然生态系统的过渡和复杂性 38
(三)生物形成的土壤基块、空隙、通道和地面堆积物 40
(四)有机质的生物集中 42
五、时间作为成土因素 43
(一)土壤发育的相对阶段和土壤发生层及剖面的绝对年代 43
(二)坡地位置与成土年龄的关系 52
(三)成熟土壤的概念和时间因素 53
第三章 风化和土壤形成 54
一、风化过程 54
(一)地球化学性风化 54
(二)土壤化学性风化 56
(三)稳定指数和风化序列 57
(四)土壤中矿物的合成 58
(五)普通土壤粘粒级矿物的生成和保持 59
(六)地球化学风化中完全水解和粘粒的新生(neoformation) 60
二、土壤发生过程—内部的土壤建造过程 61
(一)土壤发生过程的一般性质 61
(二)基本的土壤发生过程及条件 62
(三)比较明确的基本土壤发生过程 64
(四)土体发育的简化模型 74
(五)土壤形成与环境条件 75
三、土壤发育循环的性质和差异 77
(一)土壤前进发育的循环 77
(二)土壤倒退发育的循环 78
(三)短期循环和长期循环 78
(四)环境因素对发育循环的影响 80
(五)关于土壤发育的普通名称 81
四、气候控制的土壤发育序列 82
(一)非山区的土壤发育序列 82
(二)垂直带的土壤发育序列 83
五、成土过程与成土因素的关系及其综合归类 84
(一)成土过程与成土因素的关系 84
(二)关于成土过程的综合归类 85
第四章 土壤形态和土壤微形态 90
一、土壤形态学 90
(一)土层及其在野外的识别 90
(二)土层的标志方法 95
二、土壤微形态学 98
(一)土壤微形态描述项目 100
(二)土壤微垒结的基本类型 104
三、土壤超微形态技术的发展 107
(一)集成映象显微学 108
(二)集成透射显微学 108
四、土壤微形态和超微形态的应用 109
(一)土壤生物与腐殖质形成 109
(二)土壤微形态和超微形态与土壤分类 110
(三)土壤结构、土壤微形态与土壤肥力 111
(四)土壤微形态和超微形态与古土壤研究 112
(五)定量的显微观察 112
第五章 土壤分类的历史和现状 113
一、土壤分类早中期的历史 113
二、世界各大洲土壤分类制的现状 117
(一)苏联现代土壤分类 117
(二)西欧土壤分类 124
(三)非洲土壤分类 134
(四)美洲土壤分类 139
(五)澳洲土壤分类 143
(六)亚洲土壤分类(中国部分) 144
(七)联合国FAO/UNESCO土壤分类 145
(八)土壤数值分类问题 149
第六章 土壤系统分类 152
一、土壤的含义、界限及特性 152
二、埋藏土 152
三、作为取样单元的单个土体 152
四、作为土壤单元的聚合土体 153
五、土壤系统分类与土壤分类 154
六、土壤系统分类的八项标志 154
七、分异特征的选择 156
八、土壤类型的确定 157
第七章 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征 158
一、有机土的诊断层和诊断特征 158
(一)有机土壤物质 158
(二)有机土 158
(三)有机土壤物质的种类 159
(四)有机土壤物质层的厚度(控制层段) 161
(五)用以区分有机土亚纲、土类和亚类的若干诊断特征 162
二、矿质土的诊断层和诊断特征 163
(一)矿质土壤物质 163
(二)矿质土 163
(三)土壤层次(即土层)的定义 163
(四)诊断表层 163
(五)诊断亚表层 167
(六)其它诊断特征 179
第八章 土壤系统分类的各级分类单元和命名 189
一、土纲 189
(一)新成土纲 190
(二)变性土纲 190
(三)始成土纲 191
(四)旱成土纲 191
(五)软土纲 192
(六)灰土纲 193
(七)淋溶土纲 193
(八)老成土纲 194
(九)氧化土纲 195
(十)有机土纲 195
二、亚纲 196
三、土类 197
四、亚类 198
五、土族 198
六、土系 199
七、土型 200
第九章 新近生成的土壤—新成土(Entisols) 201
一、背景 201
二、发生学过程的性质 202
三、新成土的利用 202
四、新成土的分类 203
第十章 收缩膨胀性黑粘土—变性土(Vertisols) 209
一、背景 209
二、剖面发生过程的性质 210
三、变性土的利用 210
四、变性土的分类 211
第十一章 有少数诊断特征的雏形土一始成土 214
一、背景 214
二、成土过程 214
三、始成土的利用 215
四、始成土的分类 216
第十二章 干旱地区的土壤—旱成土 224
一、背景 224
二、剖面发生过程 225
三、旱成土的利用 226
四、旱成土的分类 226
第十三章 草原和湿草原的草地土壤—软土 231
一、背景 231
二、剖面发生过程 233
三、软土的利用 235
四、软土的分类 235
第十四章 心土积聚三二氧化物和腐殖质的土壤—灰土 246
一、背景 246
二、成土过程的性质 248
三、灰土的利用 250
四、灰土的分类 251
第十五章 高盐基性森林土—淋溶土 256
一、背景 256
二、发生过程 257
三、淋溶土的利用 259
四、淋溶土的分类 260
第十六章 低盐基性森林土—老成土 270
一、背景 270
二、老成土的形成过程 271
三、老成土的利用 272
四、老成土的分类 272
第十七章 热带地区富铁铝强风化土—氧化土 279
一、背景 279
二、氧化土的发生过程 280
三、氧化土的利用 281
四、氧化土的分类 281
第十八章 有机质土壤—有机土 285
一、有机土的成土过程 285
二、有机土的描述 286
三、有机土的利用 287
四、有机土的分类 287
第十九章 土壤系统分类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295
一、聚合土体、土壤景观和土壤制图单元 295
(一)定义 295
(二)土壤制图单元的地理纯度 296
(三)土壤景观的理论结构 296
(四)比例尺问题 297
(五)聚合土体和土壤景观的一些特性 304
(六)土壤景观中的土壤变异和土壤制图单元 307
(七)土壤景观的作用 308
(八)水文和其它土壤景观的有关作用 308
(九)土壤景观与土壤分类之间的关系 309
(十)土壤景观特性鉴定的实际应用 310
二、土壤调查成果的整理和应用 310
(一)综合性土壤调查成果的整理 311
(二)技术性土壤图和技术性土壤分类 316
(三)技术性土壤成果的应用 318
(四)结束语 320
第二十章 土地资源评价 321
一、引言 321
(一)土地评价的目的和范围 321
(二)定义 321
(三)评级分类的本质 321
二、评级分类体系 322
(一)评级规模 322
(二)评价对象 323
(三)评价者和规划者 324
(四)土地利用种类 326
三、评价总纲 327
(一)两种评价方法 327
(二)两种基本处理 327
(三)两种评价对策 328
四、分析性土地评价 329
(一)单一利用评价 329
(二)多种利用评价 334
五、“黑盒式”土地评价方法 337
(一)对既定性利用或可能性利用的评级 337
(二)产量估计法和精确性 337
六、结束语 338
附录 340
Ⅰ、土壤层次符号简要说明与典型剖面描述 340
一、土壤层次符号简要说明 340
二、典型剖面描述 341
Ⅱ、野外土壤工作须知 359
一、景观特征的重要性 359
二、图幅的利用 361
三、野外土壤特征 363
四、土宜 377
五、野外工作有关工具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