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1982~1986) 4
1.空前绝后的大平反,夏衍把申诉信交给胡耀邦 4
2.《新民晚报》的招牌被烧毁,曾经有过五社八报辉煌的报纸转眼就像鸡蛋一样被打碎了 11
3.束纫秋的地下党组织生活是写小说和研究巴尔扎克,他和赵超构的关系——一个是司令,一个是政委 18
4.老报人长期不看报纸,赵超构担心死去的姑娘活过来变成难看的老太婆 28
5.两份手写的清单:十年生死两茫茫 36
6.胡耀邦对陈沂说:“上海这个码头很难打” 41
7.老山东搬了第一车,花旗银行大楼门前挂起了《新民晚报》的牌子 45
8.赵超构过门不入,他说:“我成了一只猴子被人牵来牵去” 52
9.在没有窗户的房间里聆听被毛泽东点评过的办报秘诀,然后进行3次试刊行动 56
10.复刊第一天赵超构就发火,第三天就出洋相 62
11.川菜馆里商量“低调开门”,不料订报竟要凭票 66
12.一只液化煤气灶请出一位老法师,带刺的“蔷薇”花开三朵选一枝 69
13.两个年轻人编辑第一版,老总说:“编版面又不是开党代会” 78
14.文化、体育——燕子的一对翅膀是怎样丰满起来的 91
15.冯英子年年不忘“九·一八”,秦绿枝休息不断想 99
16.大头针数着发,年夜饭一道吃。内部的语言系统是直来直去 107
17.生了第一个儿子是《漫画世界》,编委会在张乐平家吃馄饨 113
18.报纸猛然下跌4万份,伙计们骑着自行车拉广告 116
第二部分 (1986~1991) 128
1.孙洪康时刻绷紧一根弦,徐克仁赌一口气成了状元郎 128
2.第一次扩版——让投递员早点下班 145
3.市委紧急会议上读晚报 148
4.从放牛郎到一把手,丁法章铁面下其实“心太软” 153
5.新闻纸朝不保夕,最高点忍痛“割肉” 169
6.徐世平单刀赴奥运,青城山高处不胜寒 172
7.鸟枪换炮,老总说:“不要把蟑螂带进新大楼” 179
8.王选教授创造了汉字报纸的输入输出,工人争排最后一篇铅字稿 183
9.北京记者站站长在黎明中冻醒,隔壁邻居原来是个副局长 189
10.李鹏突然宣布浦东开发开放,《新民晚报》抢滩浦东见证时代风云 192
11.甲肝流行带来广告转机 197
第三部分 (1992~1995) 204
1.赵超构灵堂里来了一位从未见过他的妇女 204
2.余秋雨教授提出“选择性阅读”新概念,第二次扩版引进“外援” 209
3.大特写“黑马”狂奔,强荧几度泪花流 216
4.“汪辜会谈”和“东京峰会”报道有了自己的声音,开拓创造海峡两岸新闻合作 226
5.“慈善热线”暖人心,黄菊带头捐善款 233
6.“夏令热线”话务量超过证券公司 237
7.俞亮鑫的“BBX”名传遐迩,文化报道不仅是追逐名人 243
8.葛爱平曾经心跳130,体育记者也有“追星族” 253
9.报纸办到美国,李道豫大使发来贺电 270
10.人均创利40万,抓印刷雪洗耻辱 278
第四部分 (1996~1998) 288
1.晚报如雨后春笋冒出近150家,再扩版迎接挑战 288
2.全程采访江主席访美,驻美记者天天抢发热新闻 292
3.江泽民说:“一定要把报纸办得更好” 303
4.刘开明40岁上成为青年干部 307
5.1997年打了“三大战役” 313
6.“百佳拎包事件”激起国人血性,“夜间值班室”无奇不有 319
7.“无名婴儿”人归原主,好心人里冒出蓝金亮 329
8.“杀人放火”里有新闻,郑律师名扬上海滩,“敲头案”一破天下白 334
9.32版只卖一根油条钱,第三代编辑十年磨一剑 339
10.4姐妹嫁给4兄弟,奇情故事请看A9版 346
11.40个专刊开出各具特色的“专卖店”,朱大建写文章站上了被告席 350
12.钱钟书友情赠大作,巴金最著名的两篇文章首发于《夜光杯》 368
13.一个要搞大,一个不放小,新老副总编辑打笔仗 379
14.郑辛遥先辛苦后逍遥,“智慧快餐”烧得不容易 385
15.博士硕士纷至沓来,“草莽英雄”变为文武高手 389
16.江泽民成为女记者聚会的嘉宾,朱镕基对李葵南网开一面,越来越强的女记者令人感叹“阴盛阳衰” 395
17.坚持“政治家办报”,做好党建工作 409
18.20万元做成最具社会效益的投资,领来一串干儿干女 413
19.一家三代在报社大厅下跪,董之一画钟馗不挣一分钱 415
20.内部机制不断改造和“维修”,报社大堂放了一只钱柜 421
21.香港成为没有晚报的城市,“都市报”纷纷崛起,新民报人的担心并非隔岸观火 428
22.龚学平说:“强强联合”,《新民晚报》归属报业集团 433
23.新来的总编辑预测过海湾战争,却没有想到自己会当晚报老总 436
24.进入网络时代的晚报 443
结束语 445
后记 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