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审美文化 3
导论 3
第一章 文化概念与审美文化 7
第一节 文化概念的变异 7
第二节 当代文化情状 11
第二章 时间与审美文化 15
第一节 理解“时间” 15
第二节 中国审美文化的时间观 16
第三章 审美文化理路 22
第一节“乐生精神”的宗教特性 22
一“儒学文化” 24
二“道家文化” 27
三“禅宗文化” 31
第二节“天人合一”的宇宙情调 37
第三节“文以载道”的文艺观念 48
一 教育方面 50
二 文艺创作及其传播 62
第四节“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64
第四章 审美文化分层 77
第一节 表层走向——大众娱乐 77
第二节 深层向度——指向人性 86
第五章 文化与审美文化 90
第一节 文化考源与定义之争 90
第二节“人”的文化哲学探究 96
第三节“旧文化”与“新文化” 100
第四节 西学东渐与文化融合 103
第五节 文化时代与时代文化 114
第六章 审美文化与相关问题 121
第一节 审美状态与当代文艺景观 121
第二节 审美文化话语系统的症结 128
第三节 话语转型与人文精神建构 131
第四节 中西方审美文化的汇通 133
第五节 中西方艺术话语的沟通 139
第七章 审美文化的学术建构 142
第一节 学科意义 142
第二节 美学定位 145
第三节 学科辨析 147
一 审美文化与文化人类学 148
二 审美文化与文化哲学 149
三 审美文化与文化心理学 149
四 审美文化与文化社会学 149
第四节 现代意义 150
第五节 历史描述 153
第六节 辩证逻辑 161
第七节 动态演绎 163
一 审美文化的生产 163
二 审美文化的传播 166
三 审美文化的调节 167
四 审美文化的消费 168
五 审美文化的整合 170
第八节 学科展望 171
一 文化形态学 172
二 环境文化学 172
三 文化工艺学 174
四 文化经济学 175
五 文化管理学 176
第八章 余论 177
第一节“时髦话题”,还是“陈旧话语”? 177
第二节 文化及其艺术、艺术品 179
第三节 审美文化的价值学意义 180
第四节 审美文化的渗透方略 182
一 形式把握与意义渗进 182
二 审美渲染与情感律动 183
三 娱乐魔方与游戏怪圈 184
四 经济动因与审美超越 184
结语 186
下篇:审美精神 191
第一章 问题与方法 191
第一节 学理基点 191
一 问题的提出 191
二 学科的认识 191
三“乐教”的启示 197
第二节 研究方法 201
一 三个统一 201
二 几点说明 204
第二章 人类学探寻 212
第一节“百兽率舞”的巫祝时代 212
一对“艺术”的本元探问 212
二 对艺术起源说的拷问 214
三“巫”——文化释义 221
四“巫”——艺术内涵 230
第二节“龙飞凤舞”的华夏文明 240
一“文明”的标尺 240
二 华夏文化之源——“龙”、“凤” 242
三 华夏艺术之光——“彩陶” 248
第三章 文化学背景 261
第一节“六艺”与“六经” 261
第二节“大音希声”与“天人合一” 264
一“道”的展衍 264
二“大音希声”与“天乐” 266
三“天人合一”的圆融场景 270
第三节 禅宗及其音乐文化 270
一 中国佛教音乐说略 271
二 禅宗与“大音希声” 274
第四章 乐舞精神 278
第一节“诗·乐·舞”关系考辨 278
一 诗之精义 278
二 乐之内蕴 287
三 舞之灵魄 295
四“飞天”的乐神舞韵 302
第二节 乐舞精神 318
一 于民间艺术 318
二 于书画艺术 320
三 于其他艺术 332
四“琴棋书画” 337
第五章 审美精神 341
第一节 美学特征 341
一“重生”的现实感怀 341
二“和谐”的宇宙胸怀 345
三“飞动”的生命情怀 356
第二节 美学范畴 359
一说“滋味” 359
二道“气韵” 376
三话“意境” 386
结语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