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叢刊序 1
序 1
著作体例 1
第一篇 木材性质学 1
一、木材之概念 1
(一)木本植物之特徵 1
(二)木本植物之种类 1
(三)木材构造之概念 1
二、木材之形成 3
(一)树干的生长 3
1.伸长生长 3
2.肥大生长 5
(二)树干之生长 6
(三)形成层 7
1.形成层之构成细胞 7
2.始原细胞之弦切面分裂 8
(四)新生木质部细胞之成熟 10
4.形成层之圆周的增加 11
三、木材之外观特性 14
(一)髓心 14
(二)生长轮,早材及晚材 15
1.早晚材之形成 16
2.年轮宽 17
(一)不连续年轮与伪年轮 18
(二)未熟材与成熟材 19
(三)边材与心材 20
(四)取材方式与材面性状 23
1.取材与材面 23
2.木理,纹理及木肌 24
四、木材细胞与细胞壁 34
(一)木材细胞 34
(二)木材细胞壁 34
1.细胞壁的基本构造物质 36
2.细胞壁的壁层构造 37
3.细胞壁化学成分之分布 41
4.细胞壁之变异 43
五、针叶树材之构成要素 53
(一)纵向管胞 53
1.纵向管胞的形状 53
2.纵向管胞之大小 53
3.纵向管胞的特徵 56
4.管胞的种类 60
(二)纵向木质部薄壁组织及其他细胞 62
1.树脂细胞 62
2.异形细胞 64
(三)横向(水平方向)排列之组织及细胞 65
1.木质线管胞 66
2.木质线薄壁组织及其细胞 66
(四)针叶树材之树脂沟 70
1.正常树脂沟 70
2.伤愈树脂沟 73
六、涧叶树材的构成要素 75
(一)导管 75
1.导管节 78
2.导管之排列 85
3.管孔的複合 90
4.导管之内容物 92
(二)涧叶树材之管胞 94
1.周围状管胞 95
2.导管状管胞 96
(三)木纤维 96
1.真正木纤维 97
2.隔壁木纤维及隔壁纤维状管胞 98
3.胶质纤维 99
(四)木质部薄壁组织 99
1.纵向薄壁组织及其细胞 99
2.薄壁组织的排列型式 99
(五)横向(水平方向)排列之组织与细胞 105
1.木质线组织 105
2.木质线乳管,乳跡 110
(六)细胞间隙 112
1.纵向(或轴向)细胞间道 113
2.横向(水平)细胞间道,水平树脂道 113
3.伤害细胞间道 115
七、木材组织及细胞形态之变异 117
(一)年轮内之变异 117
(二)径向之变异 118
(三)纵向(轴向)之变异 122
八、木材之缺点 127
(一)原来便具有之缺点 127
1.节 127
2.反应材 130
3.脆心材 137
4.根张 142
5.螺旋木理 142
6.交错木理 142
7.细木理材 143
8.脆弱材 143
9.木材中可看到之矿物质 143
(二)外在条件所引起之缺点 143
1.压缩破损 143
2.环裂 144
3.脂囊,脂纹 144
4.铁条纹 144
5.伤愈薄壁组织 145
6.髓斑 145
7.蚯蚓痕 145
8.卷皮 146
9.浸水材 146
10.霜裂 147
11.恶臭之发生 147
九、木材之比重 149
(一)容積重,真比重与空隙率 149
(二)含水率与容積重 150
1.绝乾比重 151
2.气乾比重 152
3.生材比重 153
4.容積密度数 153
(三)比重之变化 153
十、木材与液体 156
(一)木材含水率之定义 156
1.乾量基准含水率 156
2.湿量基准含水率 156
3.u与u之关系 156
(二)木材含水率测定法 156
1.绝乾法 156
2.蒸馏法 157
3.电阻(或电抵抗)型含水率测定方法 157
(三)木材内部之水分状态 157
1.生材含水率 157
2.平衡含水率,气乾含水率与标准含水率 158
3.自由水,结合水与纤维饱和点 159
(四)吸湿与脱湿 162
1.吸脱湿磁滞现象 165
2.吸脱湿性质改善处理 166
(五)木材内部水分之移动 166
1.水分移动的要素 167
2.木材中水分的移动 171
十一、木材之膨润性与收缩性 174
(一)木材之膨润与收缩机构 174
(二)木材膨润与收缩率的表示法 174
1.长度之膨润与收缩率 174
2.容積的膨润与收缩率 175
(三)有关木材膨润、收缩的因子 176
1.树种与膨润、收缩 176
2.比重与膨润、收缩 176
3.含水率与膨润、收缩 178
4.木材之构造方向与膨润、收缩 179
5.木材之化学成分与膨润、收缩 180
(四)木材膨润收缩异方性对於木材性质的影响 181
十二、木材之热性质 184
(一)木材之热膨胀 184
(二)木材之比热 186
(三)木材之热传导率 187
1.比重与热传导率 188
2.木理方向与热传导率 188
3.含水率与热传导率 189
4.温度与热传导率 191
(四)木材之热扩散率 192
1.木材密度与热扩散率 192
2.木材含水率与热扩散率 192
3.木材之温度与热扩散率 195
4.木材热扩散率的计算例 196
(五)木材之热传导 197
(六)木材之发火 198
(七)木材之燃烧热 198
十三、木材之电性质 201
(一)木材之直流电性质 201
1.木材含水率的影响 201
2.木材温度的影响 203
3.木材树种与比重的影响 204
4.木理方向的影响 204
5.离子及其他因子的影响 205
(二)木材之交流电性质 206
1.电阻系数 206
2.木材之诱电率 207
3.木材之诱电体力率 212
4.木材之高周波电抵抗 214
5.木材之高周波电加热 214
十四、木材之音响性质 218
(一)概说 218
(二)木材音波的传达 220
1.音速 220
2.音波抵抗,音速放射衰减率及内部摩擦 223
(三)建筑音响 227
1.音能 227
2.木质材料的隔音性 229
3.木材之吸音性 232
十五、木材之弹性性质 238
(一)应力与应变 238
(二)应力与应变图 239
1.疲劳限度或耐久限度 240
2.比例限度 240
3.弹性限度 240
4.降伏点 241
5.破坏应力或极限应力 241
(三)虎克法则与弹性系数 241
1.虎克法则 241
2.性系数 242
(四)波松比 248
(五)树干内的应力 251
(六)直交异方性物体的弹性 252
(七)木材弹性系数的各种影响因素 255
1.纤维方向与弹性系数 255
2.解剖学构造与弹性系数 258
十六、木材之引张强度性质 264
(一)木材纵向引张 264
1.纵向引张强度的测定 265
(二)木材横向引张 268
1.木材横向引张强度的测定 268
(三)木材引张强度性质的影响因素 270
1.木理方向 270
2.比重或密度 272
3.含水率 274
4.温度 274
5.节及缺痕 275
6.应变速度 277
十七、木材的压缩强度性质 279
(一)木材的纵向压缩性质 279
(二)木材的横向压缩性质 284
1.径向压缩 284
2.弦向压缩 290
3.RT面45°方向压缩 290
(三)木材的部分横向压缩 294
(四)木材压缩强度性质的影响因素 296
1.木理倾斜角 296
2.木材之含水率 298
3.木材之比重 300
4.木材之温度 301
5.节 304
6.化学成分 304
7.荷重速度 305
(五)木材长柱的压缩性质 308
1.短柱 308
2.中柱 308
3.长柱 309
4.偏心度与座屈强度 310
十八、木材之静曲强度性质 315
(一)小型木材樑之试验 318
1.中央集中静曲荷重 318
2四点静曲荷重 320
3.单端静曲荷重 320
4.静曲功 321
(二)木材之静曲破坏现象与类型 321
(三)木材静曲强度的影响因素 325
1.木樑的形状与大小 325
2.木理倾斜角 326
3.木材比重 328
4.木材含水率 330
5.木材温度 331
6.节 332
7.荷重速度 333
十九、木材之冲击抵抗性质 335
(一)冲击抵抗之试验 335
1.harp冲击抵抗试验法 335
2.美国式冲击试验法 337
3.弹动型振子式冲击试验法 340
(二)冲击破坏强度与破坏挠度及冲击破坏吸收能量 342
(三)木材冲击吸收能量的影响因素 346
1.试片的形状与大小 346
2.木理倾斜角 348
3.木材之比重 350
4.木材之含水率 352
5.木材之温度 355
6.解剖学性质,化学成分与腐朽 356
(四)木材冲击弯曲破坏之类型与现象 358
(五)木材冲击性质与静力性质之比较 358
二十、木材的剪断强度性质 362
(一)木材剪断强度之测定 362
(二)木材剪断强度之影响因素 364
1.木理倾斜角 364
2.木材含水率 367
3.木材的比重 367
二十一、木材之硬度 372
(一)硬度之概念 372
(二)木材硬度之测定 372
1.勃林纳硬度 372
2.美尔硬度 373
3.MartensandHeyns硬度 373
4.简易动力硬度试验法 374
(三)木材硬度之影响因素 377
1.材面 378
2.木材含水率 379
3.木材之比重 381
4.木材之温度 382
二十二、容许应力 384
(一)容许应力 384
1.木理方向之容许应力度 384
2.木理垂直方向之容许应力度 386
3.木理倾斜方向之容许应力度 387
4.容许应力度的增减 388
(二)容许弹性系数 388
(三)容许应力度之诱导 390
(四)日本与美国容许应力度诱导方式之比较 391
第二篇 林产制造化学 395
一、木材之生成及其物理特性 395
(一)木材之来源、性质及其用途 395
(二)木材之生成与构造 395
(三)木材之物理性质 398
(四)木材与水分之关系 402
(五)木材及纤维素之表面積 410
(六)吸附热力学 413
(七)膨胀与收缩 416
二、木材之化学组成与化学反应 430
(一)元素之组成 430
(二)木材之化学组成分 431
(三)木材之主成分与副成分 432
(四)木材组成分之表示方法 432
(五)树种及其化学组成分 437
三.木材之标准分析法 449
(一)试料之采取及调制 449
(二)分析结果表示法 450
(三)水分 450
(四)灰分 451
(五)萃取物 452
(六)纤维素 455
(七)全纤维素 456
(八)α-,β-,γ-纤维素 458
(九)聚戊醣 459
(十)聚甘露醣 462
(十一)聚分解乳醣 463
(十二)葡萄糖酸 464
(十三)果胶质 467
(十四)乙醯基 467
(十五)木质素 468
(十六)甲氧基 470
(十七)粗蛋白质 471
(十八)單宁 472
(十九)整体分析法 472
四、木材之化学处理与利用 479
(一)引言 479
(二)木材之醣化 480
(三)木材之氢化 483
(四)草酸 486
(五)肥料及堆肥 486
(六)木材之破坏蒸留 487
五、木材在天然环境下之分解 493
(一)天然之木材 493
(二)木材之腐朽 493
(三)对木材腐朽之认识 494
(四)木材腐朽菌之分类 494
(五)木材之虫害 498
(六)木材之风化 499
六、纤维素之化学构造 501
七、半纤维素 508
(一)半纤维素之特性 508
(二)半纤维素之分离及纯化 508
八、木质素 516
(一)木质素之分离 516
(二)木质素之构造 519
(三)木质素之性质 533
九、纤维素系树脂 537
(一)原料 537
(二)纤维素之反应 537
(三)硝化纤维素 541
(四)醋酸纤维素 552
第三篇 木材之涂装与涂装材料 563
一、概论 563
(一)引言 563
(二)木材之类别 564
(三)木材涂装之目的 565
(四)木材涂料应具备之性能 565
(五)木材涂料之种类 566
(六)木材制品之一般涂装方法 566
二、美式涂装 572
(一)涂装系统 572
(二)涂装前之作业 575
(三)木材着色剂及调色剂 579
(四)填充剂之使用 587
(五)底漆之重要性 588
(六)美式古典涂装法 589
三、天然树脂涂料 593
(一)谷巴胶 593
(二)达马胶 595
(三)松香 596
(四)紫胶 598
(五)漆 600
(六)腰果壳油 601
(七)柿汁 601
四、醇酸树脂涂料 603
(一)醇酸树脂之构成及其特性 603
(二)油长及其特性 604
(三)醇酸树脂之制造方法 608
(四)醇酸树脂之用途及其使用配方 609
五、聚脲树脂涂料 613
(一)聚脲树脂之分类 613
(二)聚脲树脂对木材之涂装效果 617
六、硝化纤维素系涂料 623
(一)硝化纤维素之通性 623
(二)硝化纤维素之稀释液及涂料组成分 624
(三)硝化纤维素系塗料之使用要点 626
(四)硝化纤维素涂装之缺点及其对策 626
七、胺系树脂 630
(一)尿素树脂 630
(二)三聚氰胺树脂 632
(三)胺系树脂涂料 632
八、聚酯树脂 636
(一)不含油醇酸树脂 636
(二)不饱和聚酯涂料 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