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中文摘要 5
Abstract 8
导论 1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1
(一)问题的缘起 1
(二)研究的重要意义 3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7
(一)国内研究现状 7
(二)国外研究状况 14
三、分析思路和研究方法 21
(一)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21
(二)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24
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内涵的界定 27
(一)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特征 27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内涵的界定 33
第一章 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回顾 38
一、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艰辛探索 39
(一)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曲折发展 39
(二)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48
(三)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教训 53
二、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开拓创新 58
(一)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创新的历程 59
(二)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创新 66
(三)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创新的基本特征 71
第二章 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体的现代转换 79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80
(一)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83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三大理论成果 90
(三)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新境界 94
二、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构建和谐文化 101
(一)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103
(二)从邓小平到胡锦涛:和谐文化的理论谱系 108
(三)兴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115
第三章 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平台的新建构 124
一、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 126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办好一切事情的保障 127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少年 133
(三)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拓创新 137
二、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 144
(一)新时期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定位 146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151
(三)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156
三、大众传播媒介必须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 159
(一)大众传播媒介是灌输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 161
(二)坚持媒体新闻党性原则,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165
(三)大众传媒正确引导舆论必须坚持的主要原则 170
第四章 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的理性回归 179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当前最大的政治 180
(一)经济建设一定要死死扭住不放 182
(二)发展要有新思路:科学发展观 186
(三)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91
二、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97
(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杠杆 199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202
(三)不断繁荣与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 207
三、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 214
(一)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重要途径 215
(二)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快速成长与发展 221
(三)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路径选择 227
第五章 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制度安排彰显特色 233
一、意识形态视域下民主政治的理论叙事 233
(一)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理想目标和价值取向 235
(二)人民主权:近代社会政治思想中的民主理性 237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39
(四)当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主流话语:精英与多元 244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247
(一)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24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 25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 261
三、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267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始终不能动摇 269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73
(三)进一步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 281
第六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未来的努力与选择 289
一、意识形态领域必须警惕“左”、右两种错误倾向 290
(一)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反“左”防右的历史考察 291
(二)意识形态领域存在“左”、右倾向原因分析 295
(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开展反“左”防右斗争 299
二、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304
(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的战略意义 306
(二)实践中“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存在缘由追问 310
(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做到四个结合 315
三、必须积极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322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前苏联教训的警钟 324
(二)全球化条件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331
(三)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选择 335
结束语 343
参考文献 360
后记 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