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家蚕遗传育种学的意义 1
二、家蚕遗传育种学的发展 1
三、我国近代家蚕遗传育种的成就 2
第一章 形态性状的遗传 6
第一节 基因符号的命名规则 6
第二节 卵性状的遗传 7
一、卵形 7
二、卵色 8
三、卵色遗传的母性决定机制 10
四、卵色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13
第三节 幼虫性状的遗传 14
一、蚁蚕 14
二、幼虫斑纹 15
三、体色 17
四、血色 18
五、体型 18
第四节 茧性状的遗传 18
一、茧色 18
二、茧形 21
三、缩皱 22
第五节 蛹、蛾性状的遗传 22
一、翅形 22
二、体色 22
第二章 连锁遗传 24
第一节 基因分析与连锁 24
一、基因分析 24
二、性状的连锁遗传现象 24
三、连锁遗传的验证 25
第二节 连锁的检索 27
一、连锁群标志基因 27
二、连锁检索的方法 28
第三节 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30
一、基因定位 30
二、连锁遗传图 31
第三章 性遗传 34
第一节 性染色体 34
第二节 性决定 35
一、W染色体的作用 35
二、Z染色体及常染色体的作用 36
第三节 伴性遗传 38
第四节 限性遗传及从性遗传 40
一、限性遗传 40
二、从性遗传 40
第五节 性嵌合体与间性 41
第四章 染色体及染色体变异 43
第一节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43
一、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 43
二、蚕类染色体的数目 43
第二节 减数分裂与染色体 44
一、减数分裂的过程 44
二、减数分裂的雌雄差异 47
三、联会复合体 48
第三节 染色体组型 49
第四节 染色体结构变异 50
一、缺失 50
二、重复 51
三、倒位 52
四、易位 52
第五节 染色体数目变异 53
第五章 发生遗传学 57
第一节 家蚕体壁形态性状的发生遗传 57
一、家蚕幼虫体壁的形态性状 57
二、各种基因作用的表现时期 57
三、基因作用与细胞质的关系 58
第二节 E群基因 60
一、E群基因的种类与复合座位 60
二、E群基因在胚胎发生期的表现 60
三、E群基因与幼虫斑纹、腹足的分化 61
四、E群基因与畸形体节的分化 63
五、E群基因与生殖腺的异常分化 63
六、E群基因的作用与细胞质的关系 64
第三节 嵌合体 64
一、嵌合体的概念和种类 64
二、嵌合体的诱发和形成机制 65
第四节 遗传致死作用 66
一、致死基因引起的致死 66
二、染色体畸变引起的致死 68
第五节 单性生殖和多倍体 68
一、单性生殖的概念 68
二、孤雌生殖 68
三、雄核发育 69
四、单性生殖在家蚕育种中应用的展望 71
五、多倍体 71
第六章 同工酶遗传 73
第一节 淀粉酶同工酶 73
一、淀粉酶活性型不同地理种间的差异 73
二、淀粉酶活性的变异 74
三、消化液淀粉酶不同活性型酶活力的差异 74
四、消化液淀粉酶活力与实用性状的关系 75
五、淀粉酶同工酶 76
第二节 酯酶同工酶 77
一、丝腺酯酶同工酶 77
二、中肠酯酶同工酶 78
三、血液酯酶同工酶 80
四、皮肤酯酶同工酶 80
五、神经节酯酶同工酶 80
六、卵酯酶同工酶 81
第三节 磷酸酶同工酶 81
一、血液酸性磷酸酶同工酶 81
二、中肠碱性磷酸酶同工酶 83
三、卵碱性磷酸酶活力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85
第七章 分子遗传及遗传工程 86
第一节 丝蛋白基因 86
一、丝心蛋白H链基因 86
二、丝心蛋白L链基因 88
三、丝胶蛋白基因 88
四、丝心蛋白基因的表达与调节 89
第二节 卵壳蛋白基因 91
一、卵壳蛋白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91
二、卵壳蛋白基因定位和卵壳突变体 94
第三节 基因工程 94
一、家蚕基因文库 94
二、蚕丝基因的克隆化 97
三、用家蚕NPV作载体生产干扰素 99
四、外源核酸诱导蚕的变异 103
第八章 数量遗传 105
第一节 数量性状的遗传力 105
一、遗传力的概念 105
二、遗传力的估算方法 106
第二节 遗传相关 113
一、相关的组成部分 113
二、遗传相关系数的估算方法 115
第三节 品种间遗传距离的测定 119
一、遗传距离的概念与应用 119
二、数量性状遗传距离的测定方法 120
三、聚类分析与聚类图 124
第九章 实用性状的遗传 127
第一节 茧丝性状的遗传 127
一、茧丝性状的部分伴性遗传 127
二、茧丝性状的普通遗传 131
第二节 化性及眠性的遗传 133
一、化性的遗传 133
二、眠性的遗传 136
三、化性、眠性有关基因的表达机理 139
第三节 食性遗传 141
一、食性异常蚕的遗传 141
二、蚁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 142
三、不食人工饲料蚕的遗传 144
第四节 饲料效率的遗传 146
一、饲料效率的概念 146
二、饲料效率的测定方法 146
三、饲料效率的品种间差异 147
四、突然变异蚕的饲料效率 147
五、饲料效率及其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关系 147
六、饲料效率各构成因素的遗传特性 148
七、高饲料效率育种展望 150
第十章 选择 152
第一节 选择的遗传原理 152
一、淘汰隐性基因的完全选择 152
二、淘汰隐性基因的部分选择 154
三、淘汰显性基因的完全选择 155
四、不利于显性基因的部分选择 156
五、上位基因的选择 156
六、超显性基因的选择 157
七、加性基因的选择 158
第二节 选择的方法 158
一、混合选择 158
二、蛾区选择 159
三、单项性状选择与综合性状选择 160
四、直接选择和间接选择 161
第三节 选择的效果 162
一、遗传进度与选择差 162
二、选择差与选择强度 163
三、提高选择效果 164
第十一章 近亲交配 166
第一节 近亲交配的作用 166
一、近亲交配的遗传效应 166
二、近亲交配的表现型效应 168
三、近亲交配使群体分化 170
四、近交衰退 170
第二节 近交程度分析 171
一、近交系数与亲缘系数 171
二、近交系数的计算 171
第三节 近亲交配的应用 173
一、近亲交配的用途 173
二、近亲交配的应用原则 174
第十二章 育种目标 176
第一节 蚕丝生产对蚕品种的基本要求 176
第二节 如何制定育种目标 177
一、制定育种目标的一般原则 177
二、蚕品种选育的具体指标 178
第十三章 品种资源与引种 179
第一节 品种资源的重要性 179
第二节 品种资源的种类及其利用价值 180
一、地方品种 180
二、育成品种 180
三、突变型品种及类型 181
四、近缘野生种 181
第三节 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与研究 181
一、蚕品种资源的收集 181
二、品种资源的保存 182
三、品种资源的研究 182
四、特殊育种素材的创造 183
五、品种资源的信息贮存与检索 184
第四节 引种 184
一、引种的意义 184
二、引种的方法 185
三、引进品种的利用 186
第十四章 系统育种与杂交育种 187
第一节 系统育种 187
第二节 杂交育种 188
一、杂交亲本的选择 189
二、杂交方式 190
第三节 育种环境的设置 194
一、春用多丝量品种的育种环境设置 195
二、夏秋用品种的育种环境设置 195
第四节 选择技术与交配控制 196
一、不同世代的选择技术 196
二、主要性状的选择方法 198
三、选择指数 199
四、交配控制 200
第五节 系谱记载 201
一、育种编号 201
二、育种系谱及成绩记载表 203
第六节 育种实例 203
一、杂交育种实例 203
二、系统分离育种实例 209
第十五章 诱变育种 211
第一节 突变的诱发 211
一、诱变因素 211
二、突变频率 213
三、辐射敏感性 217
第二节 突变体的检出与捕获 219
一、染色体不分离与多倍体的检出 219
二、斑纹限性的诱发与检出 219
三、卵色限性的诱发与检出 220
四、茧色限性系统的诱发与检出 220
五、伴性平衡致死基因的诱发与检出 221
六、伴性蚁色限性系统的诱发与检出 221
七、食性突变的诱发与检出 222
第三节 突变的改良与利用 224
一、普斑限性系统过剩染色体的切除 224
二、突变系经济性状的改良 225
三、突变基因的组合 226
第十六章 抗病遗传及育种 228
第一节 抗病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28
第二节 抗性遗传分析模型 229
一、LD-P线的概念 229
二、抗性遗传分析模型 231
第三节 抗病性的遗传 232
一、对CPV抵抗性的遗传 232
二、对NPV抵抗性的遗传 232
三、对DNV抵抗性的遗传 233
四、对IFV抵抗性的遗传 234
五、对白僵病抵抗性的遗传 235
第四节 抗病育种方法 235
一、抗病性的度量 235
二、人工接种方法 239
三、抗病性材料的征集与鉴定 240
四、抗病育种后代的处理 241
第五节 抗病性的选育效果 241
一、对NPV抗病性的选育效果 241
二、对CPV抗病性的选育效果 242
三、对DNV抗病性的选育效果 243
四、对诱发感染抵抗性的选育效果 243
第十七章 杂种优势 245
第一节 杂种优势的现象 245
第二节 杂种优势的度量 246
一、杂种效果 246
二、杂种优势率 248
三、杂种优势指数 249
四、势能比值 249
五、真杂种优势率 250
六、竞争优势率 250
第三节 杂种优势的利用 250
一、单杂交种(二元杂种) 251
二、多元杂交种(重复杂交种) 251
第十八章 配合力 254
第一节 配合力的概念与种类 254
一、配合力的基本概念 254
二、配合力的种类 254
三、配合力计算公式 255
第二节 配合力的遗传效应与选择 256
一、普通配合力的遗传效应与选择 256
二、特殊配合力的遗传效应与选择 257
第三节 不完全双列杂交法估计配合力 258
一、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258
二、家蚕经济性状配合力分析 262
第四节 蚕业上常用的配合力测定方法 263
一、顶交测验法 263
二、品种(或品系)间相互杂交测定法 264
第十九章 品种鉴定 266
第一节 品种鉴定的组织和程序 266
一、品种鉴定的意义 266
二、品种鉴定的组织机构与任务 266
三、品种鉴定程序 267
第二节 实验室品种鉴定 268
一、实验室品种鉴定的要求及主要调查项目 268
二、全国家蚕品种审定方法 270
第三节 农村生产鉴定 271
一、农村生产鉴定的要求 271
二、主要鉴定项目和方法 272
附 家蚕基因的符号、名称和表现型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