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目尽青天怀今古 3
司马迁笔下的美男子 3
司马迁的猎奇 6
感谢“夜郎” 10
远离官场的范蠡 13
司马迁精神的启示——司马迁诞生2140周年随想 16
拔高司马迁不可取 21
“中国史学之父”是谁? 24
“杞人”的挽歌——评《杂说宋襄公》 28
也说“儒商” 32
从昭君出塞想到的& 35
中国通史应名副其实——少数民族的历史不容忽视 40
我看文化史热 43
翻案的时髦——对近年来历史人物翻案风的思考 46
《我的史学观》卷首絮语 56
乱后篇章感慨多 65
美哉,为史以德也! 65
向何兹全老先生敬礼!——读《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史学著作》有感 67
谩骂的背后 71
活力与创新 75
学者不尚空谈 79
“回锅肉”与“炒冷饭”——评一种不良学风 81
“关公战秦琼”何时休? 83
不要妄下结论 85
切忌望文生义 88
以道德评价人物是不够的从《哈姆雷特》的“换位处理” 90
想到曾国藩的评价 93
蔚蓝色的文学天空 96
文学流派与文字游戏 100
“天马行空”休矣! 103
老学者更不宜浮躁 105
大师的预见是泡沫 108
慎用“大师” 111
应该提倡“一本书主义” 114
从“著作等身”谈起 117
命名××学宜慎重 120
关于“序”的断想 123
文章短一些 129
研究课题广一些 132
知识面宽一些 137
学者的笔飞动起来 141
告别重复 144
大题小做——编余偶得之一 147
学术编辑宜“学者化”——编余偶得之二 149
人物与时代——历史人物传记杂谈之一 152
打好基本功——历史人物传记杂谈之二 155
在可读性上下功夫——历史人物传记杂谈之三 159
戴着镣铐跳舞——历史人物传记杂谈之四 163
门外汉谈历史剧 167
读电视连续剧《左宗棠》剧本有感 172
一枝一叶总关情 177
我不想当“上帝” 177
说说“包装” 179
千紫与干柴 181
陋室拾趣 183
与名人合影 186
名人与凡人 188
名人与名酒 190
名人与“小道” 192
伟人之初亦平常 196
变味的“酒文化研讨会” 198
从“传统火锅”想到的& 201
千禧龙——一个响亮的品牌 203
风月同天友邦情 206
中国现代文学馆印象 209
几句难忘的童谣 213
我记忆中的两幅画 216
看老节目单随感 219
读郭老的《读〈随园诗话〉札记》的札记 223
独立之人格 创新之意识——读雷海宗先生《伯伦史学集》有感 227
不仅仅是宽容和怀旧——《红灯记》原班人马复演时的感想 231
老总,写点文章 234
老总,悠着点儿 236
“八辈儿红”的悲剧 239
“历史将&”的思索 242
为官者,要实在 245
反对空话 何罪之有? 248
同来望月人何在? 255
最后的一课——记雷海宗先生 255
在南开聆听吴晗 259
作文与做人——解读郑天挺先生 263
是师长,也是朋友——我眼中的魏宏运先生 266
我所认识的安作璋先生 270
我的中学老师 274
我的父亲 278
我的母亲 281
东南西北四马蹄 287
寻访司马迁——拜谒太史祠的遐想 287
海南凭吊 292
瑞丽,一个美丽的地方 297
土家族文化的一枝奇葩——“秀华山馆”及其主人陈楚华夫妇 300
走近河西走廊 303
水乡古镇的沉思 313
留在滑铁卢的思绪 319
浪漫的法兰西 322
塞纳河上的思考 325
血腥的罗马斗兽场 328
“袖珍小国”之美 331
维也纳与约翰·施特劳 334
诞生“幽灵”的地方——访马克思故居 336
在方兰杜女士家度周末 339
阿灵顿墓地随想 342
上学是快乐的 345
远望华尔街 348
跋&王春瑜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