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前言 1
绪论 1
第一章 辽宁省情简述 1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1
第二节 自然环境特点 3
第三节 农业经济发展 5
第二章 辽宁土壤科学发展概述 9
第一节 历史回顾 9
第二节 主要成果 12
第三节 今后展望 16
第一篇 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 19
第一章 土壤形成条件 19
第一节 地质和地貌 19
第二节 气候 22
第三节 水文与水文地质 30
第四节 成土母质 36
第五节 植被 66
第六节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74
第二章 土壤的历史演变 81
第一节 更新世的土壤变迁 81
第二节 全新世的土壤变迁 85
第三节 残遗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88
第三章 土壤分类 96
第一节 土壤分类发展梗概 96
第二节 土壤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93
第三节 土壤分类系统 103
第四章 现代土壤分布 107
第一节 土壤地带性分布 107
第二节 土壤区域性分布 110
第二篇 土壤各论 117
第一章 棕壤 117
第一节 棕壤的成土条件 118
第二节 棕壤的形成特点 120
第三节 棕壤和褐土在主要属性方面的差异 127
第四节 棕壤的类型及性态特征 132
第五节 棕壤的利用和改良 214
第二章 褐土 224
第一节 褐土的成土条件 225
第二节 褐土的形成特点 227
第三节 褐土的类型及性态特征 237
第四节 褐土的利用和改良 311
第三章 暗棕壤、黑土 316
第一节 暗棕壤 316
第二节 黑土330… 341
第四章 火山灰土、红粘土、风沙土、新积土、石质土、粗骨土 341
第一节 火山灰土 341
第二节 红粘土 349
第三节 风沙土 375
第四节 新积土 389
第五节 石质土 394
第六节 粗骨土 399
第五章 草甸土、潮土、山地草甸土 407
第一节 草甸土 407
第二节 潮土 434
第三节 山地草甸土 448
第六章 沼泽土、泥炭土 451
第一节 沼泽土 451
第二节 泥炭土 464
第七章 盐土、滨海盐土、碱土 474
第一节 盐土 474
第二节 滨海盐土 484
第三节 碱土 504
第八章 水稻土 509
第一节 水稻土的成土条件 510
第二节 水稻土的形成特点 511
第三节 水稻土的类型及性态特征 519
第四节 水稻土的利用和改良 543
第三篇 土壤基本性质与土壤肥力 547
第一章 土壤物理性质 547
第一节 土壤质地 547
第二节 土壤微团聚体及分散系数 553
第三节 土壤比表面 556
第四节 土壤容重和孔隙度 556
第五节 土壤水分物理特性 559
第六节 土壤磁学性质 563
第二章 土壤粘粒矿物及微形态 569
第一节 土壤粘粒矿物 569
第二节 土壤微形态 597
第三章 土壤化学性质 611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 611
第二节 土壤氮素 621
第三节 土壤磷素 627
第四节 土壤钾素 634
第五节 土壤酸碱度和盐基饱和度 641
第四章 土壤微量元素 648
第一节 辽宁省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水平 648
第二节 辽宁省土壤微量元素的地理分布 658
第三节 微量元素的生态效应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667
第五章 土壤的酶活性 672
第一节 土壤酶的组成、种类及其存在状态和部位 672
第二节 辽宁省主要土壤剖面酶活性状况 673
第三节 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82
第六章 土壤肥力与施肥调节对策 689
第一节 土壤肥力 689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702
第三节 土壤氮磷钾营养的调节 711
第四节 配方施肥 723
第五节 肥料区划 730
第四篇 土壤保护与改良利用 736
第一章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开发利用 736
第一节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分析 736
第二节 荒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745
第三节 海涂资源的开发利用 750
第四节 泥炭资源的开发利用 757
第二章 土壤资源利用现状及其评价 768
第一节 土壤资源利用现状及分析 768
第二节 土壤资源评价 773
第三章 低产土壤改良 789
第一节 盐碱土改良 789
第二节 风沙土改良 801
第三节 酸性土壤改良 811
第四节 涝洼地土壤改良 814
第四章 土壤侵蚀与防治 819
第一节 土壤侵蚀概况 820
第二节 土壤侵蚀分区 831
第三节 土壤侵蚀的防治 838
第五章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846
第一节 辽宁土壤环境背景值 846
第二节 辽宁省土壤污染概况 855
第三节 土壤污染类型与防治对策 861
第六章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870
第一节 分区的原则和依据 870
第二节 分区概述 873
附录一 土壤资源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893
附录二 辽宁土壤系统分类表(首次方案) 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