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一、行书的源流及发展 1
二、行书的特点及分类 4
(一)行书的特点 4
(二)行书的分类 6
三、行书名家及作品简介 9
1.“千古书圣”王羲之 9
2.“风神散逸”的王献之 10
3.“文才武略”的唐太宗 11
4.“圆润秀劲”的陆柬之 12
5.“书中仙手”李邕 12
6.“雄秀独出”的颜真卿 12
7.“笔迹雄杰”的杨凝式 13
8.“平淡天真”的苏轼 14
9.“风神洒荡”的黄庭坚 15
10.“沉着痛快”的米芾 16
11.“端严温厚”的蔡襄 18
12.“闲雅流美”的赵孟頫 19
13.“天真烂漫”的祝允明 21
14.“风流儒雅”的文征明 21
15.“清逸超妙”的黄道周 22
16.“灵秀神妙”的倪元璐 23
17.“清远平淡”的董其昌 23
18.“独标气骨”的张瑞图 24
19.“沉雄劲健”的王铎 25
20.痛快淋漓”的傅山 26
四、行书碑帖简介及分析 28
(一)行书著名碑帖选介 28
(二)历代行书碑帖选目 34
五、行书笔法技巧分析 37
(一)笔画形态分析与练习 37
(二)偏旁部首分析与练习 49
六、行书结构技巧分析 60
(一)揖让有致 60
(二)萦带呼应 61
(三)行草相间 61
(四)化繁为简 62
(五)形散神聚 63
(六)巧妙用点 63
(七)险中取胜 64
(八)同字异形 65
七、学习行书的最佳范本《兰亭序》 71
(一)《兰亭序》简介 71
(二)《兰亭序》释译 73
(三)《兰亭序》临习要点 76
八、行书集联 78
(一)行书名帖集联精选 78
(二)行书名帖集联示例 81
九、行书章法 87
(一)章法布局要领 87
(二)书写形式示范及分析 89
(三)落款及用印 94
十、名家行书作品欣赏 96
宋 吴琚《桥畔垂杨七绝诗轴》 96
明 董其昌《五言行草书联》 96
明 姜立纲《行草扇面咏易诗》 96
清 查士标《行书五言联》 96
清 查升《七言红笺联》 97
清 王文治《集禊帖七言联》 97
清 梁?《五言行书联》 97
清 陈鸿寿《行书七言联》 97
清 沈树镛《五言行书联》 98
清 杨守敬《五言行书联》 98
清 陆润痒《行书七言联》 98
近代 康有为《五言行书联》 99
近代 赵叔孺《行书七言联》 99
近代 于右任《行书五言联》 99
近代 沈尹默《八言行楷书联》 99
十一、欣赏与创造 100
(一)欣赏 100
1.书法作品的内容美 100
2.书法作品的形式美 101
(二)创造 102
1.深入生活 妙悟书理 102
2.博古通今 转益多师 104
3.用心作书 独抒性灵 104
4.形神兼备 和谐自然 105
5.勇于创造 变则生新 106
附图:(一)行书著名碑帖选介 107
附图一 晋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107
附图二 晋 王羲之《圣教序》(集字本) 108
附图三 晋 王羲之《吴文碑》(集字本) 109
附图四 晋 王献之《中秋帖》(宋临本) 110
附图五 晋 王珣《伯远帖》 111
附图六 唐 李世民《晋祠铭》 112
附图七 唐 陆柬之《文赋》 113
附图八 唐 李邕《李思训碑》 114
附图九 唐 李隆基《鹡鸰颂》 115
附图十 唐 颜真卿《祭侄稿》 116
附图十一 唐 柳公权《蒙诏帖》 117
附图十二 五代 杨凝式《韭花帖》 118
附图十三 宋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119
附图十四 宋 黄庭坚《松风阁诗卷》 120
附图十五 宋 米芾《蜀素帖》 121
附图十六 元 赵孟頫《行书洛神赋》 122
附图十七 元 鲜于枢《苏轼海棠诗》 123
附图十八 明 文征明《赤壁赋》 124
附图十九 明 唐寅《落花诗册》 125
附图二十 清 傅山《丹枫阁记》 126
(二)名家行书作品欣赏 127
附图二十一 宋 吴琚《桥畔垂杨七绝诗轴》 127
附图二十二 明 董其昌《五言行书联》 128
附图二十三 明 姜立纲《行草扇面咏易诗》 129
附图二十四 清 查世标《行书五言联》 130
附图二十五 清 查升《七言红笺联》 131
附图二十六 清 王文治《集禊帖七言联》 132
附图二十七 清 梁?《五言行书联》 133
附图二十八 清 陈鸿寿《行书七言联》 134
附图二十九 清 沈树镛《五言行书联》 135
附图三十 清 杨守敬《五言行书联》 136
附图三十一 清 陆润痒《行书七言联》 137
附图三十二 近代 康有为《五言行书联》 138
附图三十三 近代 赵叔孺《行书七言联》 139
附图三十四 近代 于右任《行书五言联》 140
附图三十五 近代 沈尹默《八言行楷书联》 141
(三)《兰亭序》原帖放大临本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