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3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 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7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8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0
第三节 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1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 13
三、关健是提高各级干部的哲学素养 15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9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19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 19
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21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23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26
一、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26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9
三、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31
四、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32
第三节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4
一、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34
二、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实行的思想路线 36
三、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40
四、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 42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44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44
一、物质世界联系的特性 44
二、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 48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52
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52
二、发展是运动、变化的高级形式 56
三、物质世界发展的规律性 58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59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59
二、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指导社会主义实践 62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规律 67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67
一、矛盾的对立面的统一 67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1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74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81
一、事物的质、量、度 81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84
三、质量互变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86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87
一、肯定与否定 88
二、否定之否定 90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一条客观的普遍规律 92
第四节 尊重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反对形而上学片面性 93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93
二、深刻理解辩证思维的实质,坚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95
三、坚持对立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片面性 97
四、尊重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99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04
第一节 原因与结果 104
一、什么是原因和结果 104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05
第二节 必然与偶然 106
一、必然、偶然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06
二、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 108
三、必然和偶然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09
第三节 可能性与现实性 110
一、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含义 111
二、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13
第四节 内容与形式 115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115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16
三、内容和形式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118
第五节 本质与现象 119
一、本质与现象的含义 119
二、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 120
第六章 人类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122
第一节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122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122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26
三、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130
四、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131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132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32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35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137
第三节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39
一、客观真理 139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142
三、检验真理的标准 145
四、在实践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148
第四节 遵循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对社会主义坚持不断的再认识 150
一、认识运动的规律性 150
二、坚持再实践、再认识,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153
三、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学说是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最新成果 155
第七章 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60
第一节 社会与自然 160
一、社会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阶段 160
二、社会与自然的统一 163
第二节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64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及其方式 165
二、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67
三、社会生态平衡与健康发展 169
第三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72
一、社会发展与人的活动 172
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73
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77
第八章 社会基本矛盾 181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81
一、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81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85
三、生产力标准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途径 189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93
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 194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96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完善社会主义体制 200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02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的关系 203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性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性 204
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 209
第九章 阶级、国家、社会革命 213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213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213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15
三、阶级分析的方法 217
四、我国现阶段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 218
第二节 国家 222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222
二、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224
三、无产阶级专政和国家消亡 225
第三节 社会革命 229
一、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229
二、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230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 231
四、社会革命与改革 233
第十章 社会意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36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236
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绝对依赖性 236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37
三、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240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 242
一、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242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244
三、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245
四、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 246
第三节 社会意识变革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4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意识构成的复杂性 249
二、社会体制变革与社会意识的变革是辩证的统一 250
三、中国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54
第十一章 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 259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59
一、两种历史观的一个根本分歧 259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260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263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65
一、个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65
二、杰出人物对历史进程的促进作用 266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 268
第三节 党的群众路线 271
一、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 271
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实践 273
三、新时期贯彻群众路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80
第十二章 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共产主义人生观 284
第一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当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84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 284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87
三、实现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的自觉选择 289
第二节 共产主义人生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90
一、人生观和世界观 290
二、共产主义人生现是最科学最革命的人生观 291
三、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消除各种消极的、腐朽的人生观的影响 294
第三节 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296
一、价值和价值观 296
二、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297
三、对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的剖析 300
后记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