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见证 中南海摄影师眼中的国事风云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顾保牧撰文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06066691
  • 页数:368 页
图书介绍:《中外摄影佳作赏析》精选了100幅佳作为例,从审美理念、拍摄视角、意境追求、艺术独创等方面进行了解析,从中展现了摄影的根本特性与种种魅力。

开头语 1

第一章 黄土高坡的往事 3

3岁踏死一只小鸡,母亲迅速变化的表情,深深印在脑海里,成为我漫漫摄影生涯中,最早获得捕捉人物瞬间的记忆 3

小小的我用稚弱的肩头,挑起了沉重的生活重担。当长工打短工,贫穷仍然像影子追随着我家。我开始试图寻找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 6

走投无路的路竟通往革命大道。1940年,我走进了革命队伍,成长为一名有理想有文化的战土。1944年,在延安,我和照相机结下了终身不解之缘 10

第二章 走进中南海 17

1960年元月,我正式担任周恩来总理专职摄影记者。中南海西花厅里周总理和邓大姐那富有感染力的笑声,至今都留在我温馨的记忆里 17

喜欢孩子的邓颖超最想闻闻奶娃娃的奶气,可是我们却将小女儿放在家里。3年后邓颖超才看见她当年想见的奶孩子 27

第三章 第一次随总理出访 34

1960年4月,我们在缅甸经历了一场规模宏大、别开生面的泼水节。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穿上“裙子”,沿街泼洒祝福之水 34

友好访问团即将飞往柬埔寨。突然传来不幸的消息,柬埔寨国王病逝。周总理当机立断,为代表团成员每人做两套丧服,友好访问变成了吊唁活动 43

周恩来和胡志明在一起,尽管两个都各代表自己的国家和党,但由于私交甚深、感情深厚,他们像老朋友那样自然、随意,没有拘束 54

第四章 三年自然灾害 62

1961年,是新中国历史上不堪回首的3年自然灾害的第二年;也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红旗下人祸的显露阶段 63

河北有一个农民直言警告周总理:“你要是糊弄我们,再过两三年,你也会饿死!” 79

总理和一个老农一段有趣的谈话,竟是那样坦诚、直率,没有一点拘谨和顾忌。一个老农拦道,跪地磕头,高呼“周大人……” 86

总理先后三次到东北视察,同数万名工人、干部和家属直接见面,无论是长春一汽,还是大庆油井,无论百姓宿舍,还是农村田野,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100

周恩来满足了蒙哥马利的要求,在自己的住处,中南海西花厅接待了这位在电影电视中总是歪戴顶紫色蓓蕾帽的陆军元帅。斯诺房里的电话急促地响了起来。有关方面通知他明天到北面做一天的旅行 103

第五章 亚非欧十四国 110

1963年冬季,周恩来由陈毅陪同,率中国友好访问团出访亚非欧14国。我们抵达的第一个国家—埃及 110

7天之后,我们又到了阿尔巴尼亚,这是出访14国中的惟一的欧洲国家。总理和我们碰杯,一同度过了1963年最后一天 117

年轻的总统感动地握住周恩来的手,许久没有松开。因为这双手在他最危难的时候送来了巨大的力量和慰藉 122

在几内亚,总理给我起了个跨国兄弟的名字—“杜山”。英俊潇洒的周恩来成为巴基斯坦画家笔下的模特。中国访问团回北京,毛泽东亲自到机场迎接 126

第六章 腾升的“蘑菇云” 140

中国原子弹爆炸,苏联赫鲁晓夫下台,同一天的事情,截然不同的内容。总理高声叫:不要跳,不要跳,再跳楼板就要塌了 140

毛泽东71岁生日是在劳模陪同下度过的,餐桌旁的毛泽东侃侃而谈,这使我又想起10年前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的一次宴席 150

第七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163

李宗仁叶落归根,周恩来亲自到上海迎接。周恩来和国民党起义将领关系一直不错,这不仅是一国总理,也因为他曾经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桃李满天下 163

周恩来很少出现忧愁困惑的表情,“文化大革命”前,我拍摄过一张他这种表情的照片,今天已成为我最满意照片之一。邢台严重的地震灾情,让周恩来无比揪心,他目不转睛地望着机翼下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村舍…… 170

1966年4月国内政治风云骤起,刘少奇出访亚洲三国。热情洋溢的出访之后是吉凶难卜的归途。专机载着刘少奇和陈毅直飞杭州。“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 175

刘少奇出访时,毛泽东正在南方看“西游记”,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为没经风雨缺乏锻炼的年轻人担忧,提出:打倒阎王,解放小鬼 184

1966年6月我随周恩来出访欧洲。凯旋的双足刚踏上北京机场,“史无前例”的巴掌将我推进了“特务、司谍”的行列。离开周恩来,离开中南海,开始没有尊严、没有自由,充满难堪和屈辱的生活 189

第八章 走近毛泽东 198

1969年,周恩来急电召我返京。刚刚离去,我的伙伴们突然壮烈牺牲。我虽幸存而归却心碎万片。邓大姐情深意长地对我说:“你是我们‘文革’以来,在后厅会见的第一个客人。” 198

1970年元月,我又担任了毛泽东的专职摄影记者。怀着神秘的心情第一次走进他的客厅,无比惊奇地发现这里是书的海洋。毛泽东像普通人一样和我们交谈,亲切的感觉油然而生…… 207

第九章 庐山云雾 229

1970年8月底,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在中国的“名山”—庐山召开。开幕时,主席台上坐着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康生、陈伯达五位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闭幕时,他们中间的理论家—陈伯达消失了 229

陈毅患癌症的消息传来,我更加焦急地盼望熟人能出乎意外地给我带一只精美的打火机。能让我送到老总的床头。可是我没有如愿…… 240

1970年10月1日,斯诺取代林彪站立的位置。第二年的“五一”,林彪撕去“无限忠于”的面纱,表露了和毛泽东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对峙神情 247

周恩来用心良苦,努力维护党中央在全国人民面前的团结的形象,想法弥补正副统帅之间显而易见的裂痕,他向新闻负责人发了少有的大火 261

林彪最后公开;舌动是接见罗马尼亚客人,没有想到江青这时插了进来,帮了新闻界一个大忙—亮出一幅林彪学毛选的大照片,一个月后,林彪折戟沉沙,毛泽东在精神重创下,终于病倒了 265

第十章 惊心动魄的时刻 270

9·12深夜,周恩来全神贯注,抓着电话高声问:“现在什么位置?”大家暗暗猜测:是不是导弹基地出了毛病? 270

为迎接国庆节,天安门厂场,人们在进行列队操练。一墙之隔的中南海却进入了甲级战备 275

周恩来总理亲自指挥,林彪的“四大金刚”在人民大会堂被一网打尽,被看押的邱会作向医生要安眠药 280

1972年初,最寒冷的日子,陈毅永远闭上了难以目的眼睛。我愧对老帅,竟未将他临终前小小的“奢望”变成现实。毛泽东穿着睡衣突然亲临追悼会…… 284

第十一章 历史的握手 293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几十年的相互敌视的历史。周恩来选用了一张能反映他“不卑不亢”态度的照片,姚文元不甚理解 293

《上海公报》发表,周恩来完成了历史性的握手。1972年5月12日,尿检发现4个血球。病魔的影子开始紧紧跟随周恩来 305

第十二章 病中周恩来 315

患病后的周恩来对我们依然严格要求,然而,一无所知的我却给总理增添了许多麻烦 315

1973年1月5日,周恩来突然尿血,中央同意做进一步检查。1973年3月10日,周恩来终于离开了西花厅,来到玉泉山接受检查。为了对外保密,专家们在玉泉山布置了一个治疗室 326

1973年夏天,周恩来抱病回到延安,群众围住总理的汽车,看见警卫一身泥土,总理说“要作检讨,应该我作广 337

1973年10月底,复发尿血。沉重的精神压力不期而至。化疗中断,癌细胞再度抬头…… 353

第十三章 “红外紫外”风波 369

澳大利亚总理访华期间,将彩色胶卷送往香港冲洗,这一细节被周恩来知道,决心建立中国第一流的图片冲洗基地,改变摄影冲洗的落后状况 369

毛泽东走进垂暮岁月,他苍老多病的形象被红墙阻隔了。他仍神采奕奕站在亿万人民心中,而我们却站在一位食五谷度岁月的老人身旁。令人焦虑的镜头无法再现完美无缺的形象,为了完美,我们备受责难和委屈 373

1973年春,周恩来指示我们拍摄毛泽东必须限制在三分钟以内。为了主席的眼睛,我们别无选择 377

1973年,江青提议在毛泽东书房安装摄影固定灯,解决了摄影灯刺眼的问题。我们第一次使用固定灯,就开错了两组灯。姚文元叫我写检查 383

周恩来担心摄影灯里的紫外线不口红外线含量对人体有害,责令我们提供有关数据,同时限制使用摄影灯。并批评我是“三十无害论者”。直到毛主席书房里重新安上无害光线固定灯,历时半年的“有害光”风波才告结束 395

第十四章 江青的“爱好” 403

第一次和江青讲话,她并不骄横,显得文雅朴素。1962年江青要拜师学习摄影,毛泽东亲自出面替她请老师。江青开始学习摄影很认真,“圆月怎么变成了长月亮?” 403

10年后,江青已失去风雅。兴致大发叫我们拍摄《颐和园》,拍后又轻而易举一笔勾销。一场辛苦几乎付之东流。直到1977年才和观众见面 413

1974年初,西沙群岛打了一仗,同时也崛起了一名摄影家,引起江青极大的兴趣,倾注了超乎寻常的关注和热忱。一纸数语,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四个人的政治性格:江青信口开河,为所欲为;王洪文迎奉势利;张春桥老谋深算;姚文元圆滑 420

第十五章 再次复出的邓小平 431

1973年3月29日,复出一年多的邓小平出现在毛泽东的书房里,在场的人都为之欣然。邓小平沉稳地坐在周恩来的位置上。这之后,周恩来因病再也没有坐到原来的座位上 431

1974年4月邓小平走上联合国大会讲坛,10月又访问法国,带来特殊的面包,让当年留法勤工俭学的战友分享当年的美好时光 438

1974年5月29日,毛泽东、周恩来面对摄影镜头最后一次握手道别。忧伤深邃的瞬间永远定格在历史的框架架。6月1日周恩来住进305医院,有生之年再没有回到西花厅 450

1974年5月初,病理检查发现癌乳头状组织脱落。王洪文中断周恩来输血,张春桥振振有辞拖延治疗时间 455

周恩来抱病飞长沙,毛泽东一锤定音,邓小平掌握重权。心情舒畅的周恩来,想去日本和美国,可是无情的手术正悄悄地等待着他 465

第十六章 “样板戏”的戏外戏 473

毛泽东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江青要当“旗手”,就下大力普及“样板戏” 473

我从新疆回到北京,很快就知道江青正在大张旗鼓地拍摄“样板戏”电影。我听说一件有趣的事情,说是江青搞电影是在主席面前“哭”出来的 479

毛泽东看了电影《红灯记》,给江青泼了一盆冷水:“这算什么样板戏?革命的人都被敌人杀光了,这就是样板戏呀?”江青的心血来潮,造成不少冤案 480

江青对周恩来采取实用主义态度,用着了就请,用不着就躲。审看《智取威虎山时,周恩来说:“不要突出乐队嘛!” 482

第十七章 荣辱不惊叶剑英 486

叶剑英是位颇有传奇色彩的元帅,他以刚柔兼存、大智若愚、荣辱不惊的优良品格彪炳于世 486

1969年春天,周恩来安排叶剑英到工厂参加劳动,先和群众多接触,以便早日解放 496

叶剑英调离北京,“发配”到长沙,元帅的心在寂寞中静静地等候着 500

1970年8月中央在庐山召开会议。毛泽东半夜秘会见叶剑英,交给他一项特殊使命 502

林彪“自我爆炸”,叶剑英重新走上中央军委的领导岗位。1972年参加接待尼克松,因为说“谢谢”而遭到批判 504

第十八章 空寂的中南海 514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1974年下半年,江青焕发了从未有过的“青春活力”。我们的拍摄境地更加艰难,处处受到她的指责 514

1974年10月底,江青心血来潮放大她的摄影作品,想取而代之钓鱼台18号楼的国画。毛泽东加以制止。江青一腔恼火变成一把大火,烧毁自己的摄影作品 520

江青抛出臭名昭著的“黑诗”,又怕野心太露,几经反复,终于没有发出。她不停地变换自己的笔名,要画刊每期留版面,遭拒绝后,气急败坏收回所有照片 524

江青一生中有好几次想举办个人影展,但是都被主席制止而化为乌有的影展梦。江青爱好摄影,却没有办过一次摄影展,这或许是她的一大遗憾 532

第十九章 伟人的最后瞬间 534

毛泽东在南方长达8个月,外宾南下寻觅拜会毛泽东,他潇洒瞬间犹如闪电。之后他拒绝我们拍摄合影,不许走进他的书房。我们便“悄悄地干活”,为毛泽东留下了许多传神的瞬间 534

晚年的毛泽东爱看年轻时的照片。他思绪万千,正反映他波澜壮阔一生的摄影照片审阅单上,重重地划了个句号 548

毛泽东双目失明,眼科著名专家唐由之为他动了手术。周总理亲自研究毛主席的病情。1976年5月17日,毛泽东最后一次会见外宾 555

周恩来在305医院向我最后诀别,说:“好了就好了,好不了就了啦。”也和医护、工作人员最后合影留念,说:“以后不要在我脸上打‘××” 563

1975年9月7日上午,周恩来总理的外交生涯随着照相机的“咔嚓”声而永远地结束了 576

周恩来9月20日再次手术。他为自己历史写了甄词,为邓小平高声讨回公道。周恩来最后和领导人相见,希望大家帮助王洪文 580

第二十章 大寨的落日 583

1975年9月。江青在大寨极尽表演之“才华”。浓郁淳朴乡野气息的大寨在她眼里—绝了!而江青在我们眼里—疯了 583

江青似乎忘了前几天的不快,忙着给邓小平夫妇选角度,对焦距,拍了一张合影。我见江青拍完了,就答应邓小平身边的工作人员也给他们和邓小平照一张合影,这时邓小平脸上又露出了平时的微笑 589

会场上有近百人,各人心态也很复杂,会场秩序跟着江青一惊一咋、一抑一扬的讲话而一阵安静一阵骚乱 596

江青从大寨返回北京,想办个人影展的愿望又一次被毛泽东拒绝。社会上对她传言颇多。江青情绪一落千丈,四面楚歌。她恶毒地给我安了两条罪名。主席保我一驾才免遭江青的陷害 601

第二十一章 周恩来与世长辞 609

1976年1月8日上午,周恩来合上了眼睛再没有醒来。临终前他想回“家”,想“哼哼”解痛;空前绝后的悼念,抒发了人民的真挚感情 610

周恩来去世后,我们开始了艰难的追悼,在百般刁难中我们决不放弃属于我们的那份权利。一定要拍一张江青低头的镜头;坚持发四版总理的照片;叫记者偷拍天安门广场;针锋相对回驳“四不要”…… 613

身边的工作人员早已哭干了眼泪,哭哑了喉咙。这时他们等候在炉前的房间里,准备将总理的骨灰装进骨灰盒里,可是没有想到骨灰盒竟然盛不下总理的遗骨 628

周恩来骨灰抛洒江河大地,邓大姐痛哭着搂住实现“恩来同志遗愿”不是儿子胜似儿子的警卫 634

第二十二章 沉浮人生乔冠华 654

50年代末,一出《乔老节上轿》喜剧电影逗乐倾倒了许多观众,乔冠华也沾了笑星的光,大家借花献佛,把“乔老节”美名送给了当时还很年轻的部长助理 654

乔冠华是一个没有“城府”的人,不擅攀附,没有心计。对人对事都是“直来直去,辛辣味苦”。这大概决定了他命中注定要经受磨难 664

联大报告出来后,他却因劳累过度心脏发生了绞痛,幸好夫人懂得一点病理常识,送医院及时,控制了梗死 670

第二十三章 变幻莫测的秋天 674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举国哀悼。我拍毛泽东遗容,却显得那样神秘 674

毛泽东治丧期间,姚文元特别强调突出集体领导,而且特别注意维护江青的形象。千方百计在新闻照片上做文章 。追悼会上“五人照片”使我坠入历史的困惑之中 685

毛泽东追悼会后,王洪文突然频频找我,先是叫我拍摄毛泽东遗体的资料照片,后又一反常态急切要拍标准照,并阴阳怪气地说:“留着开追悼会用。” 695

10月4日,张春桥叫嚣要开除邓小平的党籍。月6日,江青摘下了最后的苹果。当夜,“四人帮”被粉碎 702

华国锋憨态可鞠地登上了天安门,他用浓重的山西口音宣布了“文革”的结束,几乎与此同时我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二次政治磨难 710

第二四章 胡耀邦的绝照 718

1989年4月6日,我为胡耀邦拍摄的照片,成了他的最后瞬间。他为我题写的影集书名也成为他的绝笔。初次相见竟是永诀 718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匆匆地走了,我连夜赶制出照片,李昭看见那张西装彩照说,这张最像耀邦;中央同意使用彩色照片作为追悼会遗像 735

一个生性好动的政治家,静悄悄地在一片充满激情与理想的红土地上安歇了。简单的安葬仪式,铸成了人们永恒的记忆…… 738

1995年冬季我迎着寒风,匆匆赶往火车站,和五年前匆匆赶往机场一样,远方有座红色山丘系着我的心 746

“30岁,你们就祝寿啊?”回荡耳际。转眼迎来了40岁,胡耀邦英灵已经融进共青城年轻的生命里 748

富华山的陵园已经成为森林公园,情侣漫步,孩童玩耍,充满了盎然生机。大家都愿意用心去悼念一个纯真的人 754

十里相闻鞭炮声,家人45年后才回归故里。胡家走出伟人,房屋却破旧得几乎倒塌。“我不是家乡的总书记,不能为家乡谋特权” 758

胡耀邦参力口革命,有缘聆听毛泽东的一番演讲。打开家谱,孩子才发现父亲字“国光” 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