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上篇 经历 1
第一章 从公社到县 3
第一节 贫穷落后的乔庄 4
一、区划多变的灌区渠首 4
二、做出巨大牺牲的农民 5
三、空壳的农村集体经济 7
四、人均现金分配“三块二” 10
五、2年的“三靠”单位 11
第二节 “大学大批促大干”的乔庄 16
一、“大学”的乔庄 16
二、“大批”的乔庄 23
三、“大干”的乔庄 27
第三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乔庄 37
一、生产运动老一套 37
二、以粮为纲没有解决吃饭问题 39
三、统购统销和集市贸易 40
四、根本出路在自留地 44
第四节 “大包干”中的乔庄 46
一、“大包干”的学名 46
二、乔庄的“大包干” 50
三、困惑与顾虑 52
四、拍卖集体资产 55
五、调整土地 56
第五节 “大包干”后的乔庄 58
一、经济发展 58
二、思索 59
三、再访乔庄 63
第二章 从县到地区 67
第一节 阳信县情 68
一、综合改革的阳信县 68
二、综合改革的脉络和概要 74
三、阳信人民与梨乡精神 76
第二节 阳信县企业改革 78
一、企业改革的起因 78
二、企业改革的思路 79
三、以“包”为主的企业改革 80
四、以“卖”为主的企业改革 85
五、完善企业经营机制 101
第三节 阳信县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112
一、转、改、并、放、控 114
二、搬掉“铁交椅”,实行“双向选聘” 130
三、阳信乡镇机构改革 136
四、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史成效 149
第四节 阳信县教育改革 153
一、1988年中小学教师“双向选聘” 154
二、1993年阳信教育事业的全面改革 157
三、靠投人发展教育 163
四、值得推广的阳信教育改革经验 164
第五节 阳信县深化农村改革 169
一、20世纪80年代的“大包干”和90年代的农村改革 170
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77
三、农村市场建设 185
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191
第六节 阳信县综合改革中的其他探索 201
一、住房制度改革 201
二、公费医疗与卫生管理体制改革 203
三、产权交易所 205
第七节 阳信县综合改革的考量 207
一、总书记谈机构改革 207
二、各级领导关注阳信改革 210
三、专家阐释阳信改革 213
第八节 短暂的地委工作 219
第三章 从地方到大学 221
第一节 办学理念、特色和工作思路 222
一、办学灵魂和理念 222
二、办学特色和经验 223
三、办学原则和工作思路 225
第二节 农大十年的发展变化 230
一、办学条件和规模的变化 230
二、办学结构和水平的变化 231
第三节 面向三农的教学和科技创新 233
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体系 233
二、面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 238
第四节 以农业经济学科为重点打造有特色的社会科学研究平台 244
一、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及相关学科群的发展壮大 244
二、中德国际合作办学 245
三、社会科学研究平台建设 245
第五节 考察、调研和学术会议 250
一、从地方到高校的第一次理论座谈会 250
二、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和学术会议 251
三、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调查及研讨会 255
四、加人WTO与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讨会 256
五、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讨会 257
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 259
七、考察、调研和学术会议记录 261
八、对国外高等教育的考察和学习 264
下篇 思考 267
对30年中国改革三个阶段的分析与判断 269
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制度创新研究 279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 288
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的认识 297
透视“经济过热、农业过冷” 305
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土地制度 318
新阶段农村改革的基本思路和重点探讨 329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战略思考 334
走入小康社会的中国农村改革 344
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加快农村土地市场化 349
我国农村土地配置方式研究 355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377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土地制度创新 391
积极稳妥地搞好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 400
一场新的土地使用制度变革—滨州地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调查 411
在阳信、无棣、沾化三县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 418
围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加快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 423
坚持围绕两个根本性转变 加快企业改革与发展 447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454
90年代农村改革与发展 462
坚持越穷越要抓教育 470
改到深处是产权 480
坚持市场取向 综合配套改革 努力加快全县经济发展步伐 498
坚持越穷越要搞改革 519
后记 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