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四川省开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6140378X
  • 页数:590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概述 32

第二篇 大事记 32

第三篇 建置沿革 32

第一章 建置沿革 32

第一节 建置演变 32

第二节 县境变化 35

第二章 县以下的政区划分 36

第一节 民国及以前时期 36

第二节 共和国时期 43

第三章 重要场镇 49

第一节 汉丰镇 49

第二节 临江镇 50

第三节 温泉镇 50

第四节 其他场镇(中和、大进、铁、桥南门、长沙、岳溪、巫山坎、白马泉、正坝) 50

第四章 人口 52

第一节 人口发展 52

第二节 户口管理 55

第三节 人口构成 56

一、自然构成 56

二、社会构成 58

三、人口密度分布 59

四、经济构成 60

第四节 计划生育 61

第四篇 自然地理 63

第一章 地质 63

第一节 地层 63

第二节 矿藏 64

一、燃料矿 64

二、轻化工原料矿 65

三、金属矿 65

四、建筑材料矿 66

第二章 地貌 67

第一节 地貌类型 67

第二节 山脉 68

一、一字梁 68

二、界梁 69

三、观?山 69

四、大梁山 70

五、南山山脉 70

六、铁峰山脉 70

七、金峰岭 九龙山 大慈山 盛山 71

第三章 气候 72

第一节 气温 72

第二节 降水 74

第三节 日照 湿度 地温 76

第四节 灾害性天气 77

一、干旱 77

二、暴雨和洪涝 78

三、大风和冰雹 78

第五节 气象谚语 79

第四章 水文 80

第一节 水系 80

一、东河 80

二、南河 81

三、浦里河 81

四、桃溪河 82

五、彭溪河 82

第二节 水文特征 83

一、径流 83

二、泥沙 83

第三节 地下水 84

第四节 水能 85

第五章 土壤 85

第一节 土地的利用 85

第二节 土壤类型及分布 86

第六章 植被与动物 87

第一节 植被 87

第二节 动物 88

第七章 自然灾害 88

第一节 旱灾 88

第二节 水灾和洪涝 90

第三节 风雹灾 92

第四节 滑坡和泥石流 93

第五篇 综合经济管理第一章 计划管理 97

第一节 机构 97

第二节 工作 97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 97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98

三、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和调整时期(1958—1965) 98

四、第三个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5) 100

五、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1980) 101

六、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 101

第二章 统计管理 104

第一节 机构 104

第二节 工作 104

第三章 标准计量管理 105

第一节 机构 105

第二节 计量改革 105

第三节 计量器具管理和检定 106

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 106

第四章 工商管理 107

第一节 机构 107

第二节 工商企业管理 107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 109

第四节 商标管理 109

第五节 广告管理 109

第六节 集市管理 110

第五章 物资管理 110

第一节 机构 110

第二节 物资分配与供应 110

第六章 物价管理 112

第一节 机构 112

第二节 物价变化 113

第三节 物价监督检查 116

第六篇 农业 118

第一章 管理机构 118

第一节 行政机构 118

第二节 事业机构 119

第二章 生产关系 120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120

第二节 农民个体所有制 121

一、土地改革 121

二、互助组 123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 123

一、农业生产合作社 123

二、人民公社 124

三、联产计酬责任制 125

第三章 生产条件 126

第一节 土地垦殖 126

一、耕地面积 126

二、农田建设 127

第二节 生产工具 127

第三节 肥料施用 128

第四节 农业区划 129

第四章 经营管理 131

第一节 生产管理 131

一、农业劳动力资源 131

二、劳动管理调配 131

三、农业经济效益 132

第二节 财务管理 133

第三节 收益分配 134

第五章 种植业 135

第一节 耕作制度 135

第二节 粮食作物 136

一、水稻 136

二、玉米 137

三、小麦 137

四、薯类 137

五、杂粮 138

第三节 经济作物 139

一、油料作物 139

二、茶叶 139

三、中药材 139

四、蔬菜 140

五、其他 140

第四节 植物保护及良种繁制 141

一、病虫害 141

二、防治 141

三、良种繁制 142

第六章 林业 142

第一节 林地与资源 142

一、林地面积 142

二、主要树种 143

三、珍稀古树 143

四、木材蓄积、产量 144

第二节 造林与护林 144

第三节 林权与林政 145

第四节 国营林场 146

第五节 经济林果 147

一、油桐 147

二、生漆、油茶、油橄榄、水果 148

第七章 养殖业 148

第一节 畜禽 148

一、猪 148

二、其他 149

三、防疫 150

第二节 蚕桑 水产 蜂 150

第八章 水利 152

第一节 发展 152

第二节 水库 153

一、中型水库 153

二、小(一)型水库 153

三、小(二)型水库 154

第三节 其他灌溉设施 156

第七篇 柑桔 159

第一章 生产 159

第一节 管理 159

一、机构 159

二、经营管理 160

第二节 品种 160

一、资源 160

二、选种 161

第三节 栽培 162

一、繁苗栽植 162

二、成树管理 163

三、高产栽培 164

第二章 商品经营 164

第一节 贮藏包装 164

第二节 加工 165

第三节 购销 165

第三章 专业生产单位 168

第一节 园艺场 168

一、陈家园艺场 168

二、盛山园艺场 169

第二节 义学村 169

第八篇 工业 172

第一章 能源 172

第一节 煤炭 172

一、生产 172

二、主要煤矿 173

三、加工 174

第二节 电力 175

一、火电 175

二、水电 175

三、供电 179

第二章 冶金 177

第一节 冶铁 177

第二节 铸造 178

第三章 机械 178

第一节 制造 178

第二节 金属制品及修配 179

第四章 建材 180

第一节 石灰 180

第二节 水泥 181

第三节 砖瓦 181

第四节 水泥制品 182

第五章 化学 182

第一节 氮肥 183

第二节 生物化学 183

第三节 玻璃 183

第四节 塑料 183

第五节 制氧 184

第六节 制盐 184

第六章 食品 185

第一节 粮油 185

一、粮食(附饲料) 185

二、油脂 186

第二节 酿酒 187

第三节 制糖 酱制品 糖果 187

第四节 罐头 188

第七章 轻纺 189

第一节 棉纺织 189

第二节 丝绸 190

第三节 服装(鞋帽) 190

第四节 造纸 印刷 192

第五节 竹木加工 193

第六节 土陶 194

第七节 卷烟 195

第八章 管理 197

第一节 机构 197

第二节 企业管理 197

第九篇 商业 200

第一章 商业经济成份 200

第一节 私营商业 200

第二节 国营商业 202

一、商业局系统 202

二、粮油系统 204

三、外贸系统 206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206

第四节 公私合营和合作商业 209

第五节 乡镇办商业 210

第六节 集市 210

第二章 农副产品采购供应 212

第一节 粮食 212

第二节 植物油 218

一、桐油 218

二、食用油 219

第三节 棉 麻 烟 茶 柑桔 中药材 221

第四节 肉食 禽蛋 222

第五节 皮毛 肠衣 224

第六节 废品收购 225

第三章 日用工业品供应 225

第一节 百货 225

一、纺织品 225

二、针织品、成衣 226

三、文化用品 226

四、日用百货 226

第二节 五金交电化工商品 227

第三节 石油 227

第四节 煤炭 228

第五节 糖 酒 烟 盐 228

第四章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230

第一节 肥料 230

第二节 农药 230

第三节 耕牛 农具 231

第五章 饮食服务 231

第一节 饮食业 231

第二节 服务业 232

一、茶馆 232

二、旅馆 232

三、理发 232

四、照像 232

第十篇 交通 邮电第一章 管理机构 233

第一节 交通行政 233

第二节 交通行业 234

第三节 邮政电信 234

第二章 水运 235

第一节 航道 235

第二节 运量 236

第三节 码头 237

第四节 渡口 237

第五节 船舶 238

第六节 航政 239

第三章 古道 古桥 240

第一节 人行大道 240

第二节 古桥 241

第四章 公路 241

第一节 公路 241

第二节 桥梁 244

第三节 管理 246

第五章 邮政 246

第一节 邮路 246

第二节 邮政业务 247

第六章 电信 247

第一节 长途电信 247

第二节 市内电话 248

第三节 农村电话 248

第十一篇 财政 金融第一章 地方财政收支和管理 251

第一节 地方财政收支 251

第二节 财政管理 255

一、管理机构 255

二、预算管理 256

三、财政整顿和监督 257

第二章 赋税 259

第一节 赋税概况 259

第二节 税种 税额 261

一、田赋(农业税) 261

二、契税 264

三、公营市场使用费(称息、斗息、牲畜捐)、集市交易税 265

四、屠宰税 266

五、房捐、房地产税 267

六、营业牌照和车船使用牌照税 268

七、筵席及文化娱乐税 268

八、土地税 269

九、货物税 269

十、所得税 270

十一、利得税、遗产税、印花税、营业税 271

十二、盐税 272

十三、工商(统一)税、工商所得税 273

十四、产品税、增值税、建筑税、奖金税、城市维护建设及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 274

十五、民国时期的其他杂捐 275

第三章 金融 275

第一节 货币 275

第二节 民间借贷与金融 277

一、民间借贷 277

二、典当业 277

三、银楼 277

第三节 合作金融 278

第四节 银行 保险机构 280

第五节 银行业务 281

一、信贷 281

二、结算 287

第六节 银行代理业务 288

一、金库 288

二、债券 288

第七节 保险业务 290

一、财产保险 290

二、人身保险 291

三、农业保险 291

四、防灾和理赔 291

第十二篇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第一章 城市建设 292

第一节 县城演变 292

第二节 街道 295

第三节 生活设施 296

一、排水 296

二、给水 296

三、照明 297

第四节 公共文化设施 297

一、公园 297

二、文化馆 297

三、图书馆 298

四、工人俱乐部 298

五、电影院 298

六、川剧院 298

七、体育场 298

第五节 规划 298

一、改造旧城 298

二、建设新区 299

第二章 乡村建设 299

第一节 场镇建设 299

第二节 乡村建房 300

第三章 建筑及房地产管理 300

第一节 建筑 300

第二节 公房管理 301

第三节 私房改造与管理 302

第四节 房租与维修 302

第四章 环境保护 303

第一节 环境污染 303

一、城区 303

二、农村 304

第二节 “三废”治理 304

第三节 卫生调查与监测 306

第四节 城市绿化 306

第五章 沼气的使用与推广 307

第十三篇 政权 政协第一章 权力机构 309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代议机构 309

一、议事会、参事会 309

二、县行政会议 309

三、民意咨询委员会 309

四、临时参议会 309

五、参议会 309

第二节 解放初期代议机构 310

一、咨询委员会 310

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310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 311

第四节 人大常务委员会 312

第二章 行政机构 314

第一节 县行政机构 314

一、知县衙署 314

二、县行政公署 314

三、县政府 315

四、县人民政府(县人民委员会) 315

五、县革命委员会 316

第二节 县以下行政机构 317

第三节 县长(知事)名录简表 318

第三章 人民政协 320

第一节 各代会常委会和学委会 320

第二节 县政协 321

第三节 政协工作 322

一、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322

二、参观视察 322

三、联系、发动各界人士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322

四、文史工作 322

五、侨务、对台工作 323

六、提案、信访工作 323

第四章 重大政事纪要 323

第一节 民国时期 323

一、开办地方自治训练所 323

二、新生活运动 323

三、推行新县制 323

四、抗日工作 324

五、选举国民大会代表 324

第二节 解放初期 325

一、和平解放 325

二、接管旧政权 325

三、征粮工作 326

四、剿匪、镇反 326

五、减租退押 327

六、抗美援朝 327

七、土改 327

八、三反五反 328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 329

一、文化大革命的兴起 329

二、夺权 330

三、建立革命委员会 330

第四节 改革开放时期 331

一、减轻农民负担 331

二、撤社建乡 332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32

四、党政机构改革 332

第十四篇 党派 群团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开县地方组织 334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334

第二节 党的重要活动 337

一、开展抗日活动 338

二、组织群众开展白区斗争 338

三、对地下党员的处理 339

四、整党整风 339

五、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340

六、反右倾斗争 341

七、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含四清运动) 341

八、纠正冤、假、错案 342

九、纪律检查 343

十、宣传工作 345

十一、统一战线工作 345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开县地方组织 346

第一节 民国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346

第二节 重大党务活动 347

一、开县分部被查封 347

二、反共活动 348

第三章 其他党派 348

第一节 共和党、国民社会党 348

第二节 民主社会党、青年党 348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开县地方组织 349

第四章 群众团体 349

第一节 工会 349

第二节 农会 农民协会 351

第三节 商会 工商联合会 352

第四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县地方组织 353

第五节 妇女会 妇女联合会 355

第十五篇 政法 357

第一章 公安 357

第一节 机构 357

第二节 治安保卫 357

一、清匪 358

二、禁烟 358

三、禁赌、禁娼 359

四、镇反、肃反 360

五、取缔反动会道门组织 360

六、治保组织和监督管制 361

七、特种行业管理 361

八、户籍管理 361

九、爆炸物品、枪支管理 362

第三节 刑侦 362

第四节 消防 363

第五节 看守 363

第六节 武装警察 364

第二章 司法 364

第一节 机构 364

第二节 法制宣传和调解工作 365

第三节 法律顾问 366

第四节 公证处 367

第三章 检察 367

第一节 机构 367

第二节 检察工作 367

一、刑事检察 368

二、出席法庭 368

三、法纪检察 369

四、经济检察 369

五、监所检察 369

六、信访、控告申诉检察 370

七、复查 370

第四章 法院 370

第一节 审判机构 370

第二节 审判制度 371

第三节 审判工作 372

第四节 复查 373

第十六篇 民政 劳动第一章 民政 375

第一节 优抚 375

第二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379

第三节 救济 380

第四节 扶持贫困户 382

第五节 婚姻登记 383

第六节 殡葬改革 383

第二章 劳动 384

第一节 就业 384

第二节 劳动保险 386

第三节 劳动保护 386

第四节 安全生产 387

第五节 工资 387

第六节 职工福利 389

第七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389

第三章 人事 391

第一节 任免 391

第二节 编制 392

第三节 干部离、退休 396

第四节 奖惩 397

第十七篇 军事 399

第一章 驻军 399

第一节 清代 399

第二节 民国时期 400

第三节 共和国时期 401

第二章 地方武装 401

第一节 民国时期 401

一、团练处 401

二、团练局 402

三、团务局 402

四、团务委员会 402

五、民团指挥部 402

六、保安大队 402

七、国民自卫总队 402

八、国民兵团 402

九、常备自卫团(含民众自卫总队部) 402

第二节 人民武装机构 403

一、开县剿匪委员会 403

二、开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含民兵工作领导小组) 403

三、开县人民武装部(含兵役局) 403

四、专职武装干部 405

第三节 民兵 405

一、组建和发展 405

二、训练和武器装备 406

三、踊跃参军、维护治安、参加建设 407

第三章 兵役 407

第一节 民国时期 407

一、兵役机构 407

二、兵役实施办法 408

三、兵额配赋 409

四、兵役弊端 410

第二节 共和国时期 410

一、志愿兵役制 411

二、义务兵役制 411

三、预备役制度 411

第四章 防空 412

第一节 防护团 412

第二节 人民防空 412

第五章 重大兵事活动 413

第一节 白莲教威震开县 413

第二节 红灯教(罩)起义 414

第三节 护国军攻开县 414

第四节 九龙山两次“神兵”暴动 415

第五节 红军攻占杨柳关 416

第六节 银子包农民暴动 416

第七节 日机轰炸开县 417

第八节 袭击温汤井盐场 417

第九节 川东游击纵队开县支队的武装斗争 418

第十节 九龙山“神兵”暴乱 418

第十一节 三汇口暴乱 419

第十二节 满月暴乱 419

第十三节 “文革”中的武斗事件记要 421

第十八篇 教育 科技第一章 清末的教育 423

第二章 教育行政管理 424

第一节 教育行政机关 424

第二节 校长和教师的任用及待遇 425

第三节 教育经费及管理 428

一、民国时期 428

二、共和国时期 429

三、办学设施 431

第四节 勤工助(俭)学和校办企业 431

第三章 幼儿及小学教育 432

第一节 幼儿教育 432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发展 433

第三节 小学的学制、课程和管理 436

第四章 中等教育 438

第一节 普通中学的发展 438

第二节 职业教育 443

第三节 师范教育 444

第四节 中等学校的教学和管理 446

第五节 招生和考试 447

第五章 成人教育及其他 449

第一节 农民教育 449

第二节 职工教育 451

第三节 其他教育 453

第四节 自学成材 453

第六章 科学研究管理机构 454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农业科研机构 454

第二节 共和国时期的科学机构 454

第七章 科技活动 454

第一节 科技推广工作 454

第二节 科技情报和科技宣传工作 455

第三节 科学调查和青少年科技活动 456

第四节 学术团体 456

第五节 科技人材和技术职称评定 457

第六节 获全国和省重大科技成果奖项目 459

一、锦橙72—1的选育 459

二、锦橙留树保鲜 459

三、制取低酸淡色桐油生产工艺 460

四、农业害虫及天敌资源调查 460

五、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460

六、漆树品种资源调查 460

七、柑桔贮藏保鲜技术 460

第十九篇 文化 461

第一章 群众文化 461

第一节 民间艺术 462

一、群众演唱 462

二、民歌 463

三、灯舞 463

四、雕塑 463

五、吹奏乐 464

第二节 书画 464

第三节 展览 465

第四节 文艺创作 465

一、队伍 466

二、辅导 466

三、作品 466

第二章 图书 466

第一节 图书流通 466

一、图书馆 466

二、图书利用 467

三、馆藏图书 467

第二节 图书发行 467

一、书店 467

二、发行 468

第三章 电影 468

第一节 网点设施 469

第二节 放映发行 469

第四章 戏曲 470

第一节 川剧 470

第二节 皮影 471

第三节 曲艺 471

第四节 演出场地 472

第五节 民间艺人的生活遭遇 473

第五章 文物 473

第一节 遗址 473

一、古文化遗址 473

二、古城遗址 473

三、革命遗址 474

第二节 古寺庙 474

一、大觉寺 474

二、九鼎寺 474

三、东岳庙 474

四、梵天寺 474

五、金瓶寺 475

六、临江镇东岳庙 475

七、李宗羲祀祠 475

八、文庙 475

第三节 古建筑 475

一、鲤鱼城 475

二、文峰塔 475

三、川主庙万年台 475

第四节 古井 476

一、报国寺井 476

二、观音井 476

三、县城九井 476

第五节 金石 476

一、李宗羲神道碑 476

二、张永熙摩崖题刻 476

三、毗卢寺摩崖题刻 476

四、郡园十二诗序 477

五、佛爷庙摩崖造像 477

六、大佛寺石佛 477

七、昭灵寺摩崖造像 477

第六节 古墓葬 477

一、皇室岭汉墓群 477

二、红华村东汉岩墓群 478

三、驷马乡汉、晋墓群 478

四、桃坪村东汉墓 478

五、明红村汉墓 478

六、严观民墓 478

七、厚坝乡战国墓 478

八、太子坟 478

第七节 馆藏文物 479

一、青铜器 479

二、陶器 479

第八节 化石点 480

第六章 风景名胜 480

第一节 温泉镇溶洞群 480

第二节 盛山 481

第七章 广播电视 481

第一节 机构 481

第二节 事业发展 482

第三节 编播工作 483

第八章 报刊 484

第九章 档案 485

第一节 机构 485

第二节 工作 485

第十章 编修地方志 486

第一节 明清旧志 486

第二节 民国时期修志工作 487

第三节 共和国时期修志工作 487

第二十篇 体育 卫生第一章 体育事业 490

第一节 群众体育 490

一、球类 490

二、游泳 491

三、武术 491

四、老年群众的体育锻炼 491

第二节 学校体育 491

第三节 场地设施 492

第四节 运动会 492

一、县运动会 492

二、地区以上运动会 493

第二章 医药 卫生 494

第一节 机构 人员 494

一、卫生行政机构 494

二、县属单位 495

三、区、乡卫生院(所) 496

四、村合作医疗室 496

五、卫生队伍 496

第二节 卫生防疫 497

一、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 497

二、公共卫生 502

第三节 妇幼保健 504

第四节 医疗医术 505

一、中(草)医 505

二、西医 506

第五节 药物 药政 507

一、药材生产与加工 507

二、药材经营 508

三、药政管理 508

第二十一篇 社会风土第一章 宗教 509

第一节 天主教 基督教 509

第二节 伊斯兰教 509

第三节 佛教 510

第四节 道教 510

第二章 帮会 511

第一节 袍哥 511

第二节 青帮 511

第三节 行会 511

第四节 会道门 512

第三章 风俗习惯 514

第一节 衣食住行 514

第二节 婚姻 丧葬 515

第三节 时令节日 516

第四节 禁忌 518

第五节 历史陋习与社会病态 518

第四章 方言 民歌 民谣(谚) 歇后语 520

第一节 方言 520

第二节 谚语 民谣 歇后语 521

第三节 民歌 522

第五章 社会主义新人新事 530

第一节 舍身为公 舍己救人 531

第二节 热心公益事业 修桥补路 531

第三节 忠于职守 不计名利 532

第二十二篇 人物 533

第一章 人物传 533

陈昆 533

李宗羲 533

潘大谋 535

冯登庸 535

邹靛澄 536

潘大道 537

扈天柱 538

王润波 538

王夏 539

陈锡九 540

黄楠材 540

张光伟 541

颜昌豪 542

周鸿钧 543

张兆琦 544

赵晶片 544

刘文蔚 545

胡作霖 546

陈仲书 546

朱世君 547

袁德朗 548

尹辉九 548

肖洪九 549

陈仕俊 550

徐平 552

唐宗尧 553

熊中节 554

陈仕仲 555

李宏茂 557

刘伯承 558

第二章 名录 561

第一节 清末同盟会员 561

第二节 抗日烈士 562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烈士 566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烈士 567

第五节 开县籍地师以上干部(官员) 570

第六节 开县籍高等院校负责人及高级科技人员 571

第七节 全国劳动模范 战斗英雄 573

第二十三篇 附录 574

第一章 历代旧志序 574

第一节 乾隆《开县志》序(胡邦盛) 574

第二节 咸丰《开县志》序(黄铭先、李肇奎、陈昆) 574

第三节 道光未刊《开县志》序(魏煜) 575

第二章 考辨 576

第一节 开县县名考 576

第二节 开县徙治考 576

第三节 巴渠 清水废县考 577

第四节 新浦废县考 578

第五节 西流废县考 578

第三章 碑铭 578

第一节 李宗羲墓志铭 578

第二节 大觉寺记 580

第三节 开县盛山灵泉记 580

第四章 诗文 581

第一节 诗 581

一、盛山十二景诗(唐 韦处厚) 581

二、盛山十二景和诗(唐 张籍) 582

三、悯饥吟、九龙山有虎行(清 陈昆) 583

四、出蜀过三峡(刘伯承) 584

五、感事(民国 雷子惠) 584

六、故乡(周心明) 584

第二节 文 585

一、盛山十二景诗序(唐 韩愈) 585

二、录异记(唐 杜光庭) 585

三、温汤井诸洞记(清 罗珍) 585

第五章 逸事轶闻 586

第一节 孔知县严惩讼棍 586

第二节 蒋县长为民作主 587

第三节 牟老九竞选“国大”代表 587

第四节 林贵福戏弄巫师 588

第五节 庄知县如此断案 588

第六节 长寿老人李青云 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