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一、巴赫金:走向互文性 3
(一)表述文本之间的对话 6
(二)隐含在复调小说中的对话关系 11
(三)文学的狂欢化 17
(四)文本与文化 23
二、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的确立 27
(一)“互文性”的诞生与法国“原样派” 27
(二)克里斯蒂娃的文本观 35
(三)克里斯蒂娃的主体观 41
(四)互文本的生成过程 43
三、罗兰·巴特:审视互文 48
(一)作者之死 50
(二)“可读”与“可写”文本 56
(三)理论操作与阅读实践 62
四、布鲁姆:诗学误读、互文性、文学史 69
(一)互文性与诗学误读 70
(二)六种修正比 74
(三)影响与文学史观 84
五、互文性理论发展之一——解构方向 88
(一)德里达的互文性理论 89
(二)保罗·德·曼、希利斯·米勒的互文性理论 103
六、互文性理论发展之二——诗学方向 112
(一)吉拉尔·热奈特:跨文本性 113
(二)米切尔·里法泰尔:阅读理论 120
(三)安东尼·孔帕尼翁的引文理论 124
(四)作为后现代文本策略的互文性 127
结语 134
后记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