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节 农地制度与农业生产效率 1
一、制度影响生产效率 1
二、农地制度影响农业生产效率 2
三、农地制度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方式 2
四、农业生产效率的一个分析框架 5
第二节 地租理论、土地发展权理论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10
一、地租理论 10
二、土地发展权理论 13
三、新中国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15
第一章 1949~1955年的农地制度:土地改革与互助合作 20
第一节 旧中国的农地制度与农业生产效率 20
一、旧中国的农地占有与使用状况 20
二、封建高额地租是旧中国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24
第二节 1950~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 29
一、土地改革的具体做法 29
二、土地改革的政治意义与经济意义 34
三、土地改革的方式与效果 36
第三节 1950~1955年的农业生产互助合作 38
一、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对小农意义重大 38
二、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紧迫性 40
三、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三种形式 41
四、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发展 43
第四节 土地改革与互助合作,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43
第二章 1956~1978年的农地制度:集体所有、统一经营 47
第一节 农地集体化:集体所有、统一经营 47
一、1955~1957年底,土地由农民私有转为高级社集体所有 47
二、1958~1978年,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49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与集体化中的社员退出 52
第三节 选择并快速推进农地集体化的原因分析 54
一、实行土地公有的进程、步骤及形式选择 55
二、快速推进农地集体化的原因 56
第四节 农地集体化的利、弊分析 58
一、农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两个积极影响 58
二、农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三个消极影响 62
第五节 农地集体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66
第三章 1979年以来的农地制度:家庭承包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 68
第一节 1979~1984年:从生产责任制到家庭承包经营 68
一、农村出现三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68
二、家庭承包经营的发展历程 70
三、家庭承包经营的两种类型 73
第二节 1984年:“15年不变”与“大稳定、小调整” 74
第三节 1993年:“30年不变”与“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 75
第四节 1984年以来的农地规模经营 76
一、农地规模经营的原因 76
二、农地规模经营的形式 77
三、农地规模经营的效果评价 83
第五节 家庭承包经营的利、弊分析 83
一、家庭承包经营的两个积极影响 83
二、家庭承包经营的两个消极影响 89
第六节 家庭承包经营的两大发展趋势 92
一、规模变小和规模扩大的趋势同时并存 92
二、农户(业)生产兼业化和专业化趋势同时并存 95
第七节 1978年以来的集体统一经营 96
第四章 与家庭承包经营有关的若干问题 98
第一节 农地所有制:国有、私有还是集体所有? 98
一、有关农地所有制的三种主张 98
二、中国不宜实行农地国有或农地私有 99
第二节 1984年以来家庭承包经营对农业生产效率的贡献 103
一、1984年以来学术界围绕家庭承包经营的争论 103
二、1984年至今,家庭承包经营仍然对农业生产有促进作用 104
第三节 承包地调整与农地保障功能 110
一、“大稳定、小调整”政策与“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 110
二、承包地调整与农地保障功能 111
第四节 土地长期投入与承包期的关系 114
一、学术界围绕承包期长短对土地长期投入影响的争论 114
二、承包期长短对土地长期投入影响的共识性问题 115
第五节 农地流转: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所有权互换 119
一、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119
二、农地所有权互换 122
第六节 家庭承包经营与社会化服务 124
一、自发性的农户合作 124
二、集体统一提供服务 125
三、其他社会组织提供服务 127
第五章 1950年以来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 129
第一节 两个重要概念: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 129
一、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时期的土地征收与征用 129
二、1953~2004年的土地征用与临时租用(借用) 130
三、2004年以来的土地征收、征用与临时租用 131
四、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 131
第二节 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的目的 132
第三节 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的补偿 133
第四节 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及其市场价值 136
一、国有建设用地:从无偿使用到有偿使用 136
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与交易价格 136
第五节 现行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存在两大主要问题 139
一、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低,集体和农民利益受损 139
二、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确,土地征收权被滥用 143
第六章 1950年以来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 145
第一节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概念与分类 145
第二节 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 146
一、1950~1957年:维持农村建设用地原有的占有和使用关系不变 146
二、1958~1981年:农村建设用地归集体所有,免费使用 146
三、1982~1986年:强化用地规划、用地审批与面积控制,并试行补偿制 148
四、1987~1998年:对部分集体建设用地实行补偿制度或有偿使用制度 150
五、1999年至今:禁止农村集体土地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 152
第三节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 153
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地下市场 153
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 155
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必然性 156
第四节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中的利益分配 165
第七章 失地农民及其社会保障 168
第一节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土地、人口问题 168
一、1950年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土地问题 168
二、1950年至今,大量人口滞留在农业和农村 170
第二节 土地的双重属性:社会保障属性与财产属性 172
一、土地是中国农民的就业与基本生活保障 172
二、土地是农民集体的重要财产 173
第三节 失地农民数量估算 174
第四节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177
一、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差异 178
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试点 183
第五节 对“以土地换保障”的评价 187
第八章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六十年变革经验及走向 189
第一节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六十年变革经验 189
一、封建高额地租妨碍农业生产效率增长 189
二、在传统农业里,劳动效率对农业生产效率有很大影响 192
三、小规模农业特别需要合作与社会化服务 193
四、尊重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积极性 194
五、在小范围内开展试验,可有效降低改革风险和成本 195
六、不断充实和完善土地产权体系,协调各方利益 197
七、尊重、引导农民的自主选择,建立政府与农民间的良好互动 199
第二节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未来走向 200
一、农地制度的基本走向:集体所有制条件下的家庭经营 200
二、行政措施与经济手段相结合,有效保护基本农田 208
三、深化农田基础设施产权制度与管理方式改革,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 209
四、明确界定公共利益范围,改革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 210
五、允许集体土地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 211
六、合理分配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兼顾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利益 213
七、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与流转信息系统 213
附录 215
附录1 浙江省RA市征收农村集体土地补偿标准 215
附录2 浙江省RA市农村集体土地征收一出让过程中的利益分配 218
附录3 各地《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1982年)实施办法内容摘要 227
附录4 各地试行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的规定 232
附录5 现代化水平评估方法及各国、各地的现代化水平 236
主要参考文献 240
后记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