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关连珠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10906719X
  • 页数:341 页
图书介绍:

前言 1

绪论 1

一、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及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1

二、土壤和肥料的基本概念 4

三、土壤肥料学的发展概况及面临的任务 5

第一章 组成土壤的固相物质 8

第一节 土壤的无机矿物质颗粒 8

一、土壤无机矿物质颗粒的来源 8

二、土壤无机矿物质颗粒的矿物组成 9

三、土壤无机矿物质颗粒的化学组成 10

四、土壤矿物质的颗粒组成 11

五、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及其改 15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 17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存在形态 18

二、土壤有机质的生物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19

三、土壤有机质各主要组分和性质 21

四、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23

五、耕地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24

本章小结 26

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和过程 27

第一节 土壤孔性与结构性 27

一、土壤孔性 27

二、土壤结构性 30

三、土壤孔性和结构性的调节 33

第二节 土壤通气性 34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 34

二、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 35

三、土壤通气性及其调节 36

第三节 土壤的热性质 37

一、土壤的热量来源 37

二、土壤的热特性 38

三、影响土壤热状况的因素及其调节 39

第四节 土壤水分的保持与运动 41

一、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41

二、土壤水分的保持和分类 42

三、土壤水分的能量状态 45

四、土壤水分的运动及其分布 47

第五节 土壤耕性 51

一、土壤耕性的概念 51

二、影响土壤耕性的因素 52

三、土壤耕性的调节 53

本章小结 53

第三章 土壤的基本化学性质与过程 54

第一节 土壤的离子吸附与交换 54

一、土壤胶体的概念及其带电性 54

二、土壤中阳离子的吸附与交换 55

三、土壤中阴离子的吸附与交换 58

第二节 土壤的酸碱性 58

一、土壤酸碱性的成因 59

二、土壤酸碱的存在形式和表示方法 60

三、土壤酸碱性的意义及调节 61

第三节 土壤的氧化还原反应 64

一、土壤中的氧化还原体系 64

二、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 64

三、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 65

第四节 土壤的保肥供肥性 66

一、土壤的保肥性能 66

二、土壤的供肥性能 66

三、土壤保肥和供肥性的调节 68

本章小结 69

第四章 土壤管理与土壤资源评价 71

第一节 土壤培肥 71

一、肥沃土壤的特征 71

二、土壤肥力的调节途径 72

第二节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75

一、土壤污染的认可 75

二、土壤污染的途径 77

三、土壤污染的治理 80

第三节 土壤资源及其评价 82

一、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 82

二、土壤资源的评价原则和方法 83

三、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85

本章小结 86

第五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87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 87

一、自然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 87

二、土壤剖面的发育 88

三、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90

四、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95

第二节 土壤分类原则与分类系统 97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97

二、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 97

第三节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102

一、水平地带性 102

二、垂直地带性 103

三、土壤分布的区域规律 104

本章小结 104

第六章 区域土壤各论 105

第一节 主要森林土壤 105

一、森林土壤的主要类型和分布 105

二、森林土壤的共性 106

三、主要区域森林土壤类型简介 106

第二节 主要草原土壤 110

一、主要草原土壤的类型和分布 110

二、草原土壤的共性 111

三、主要区域草原土壤类型简介 111

第三节 水成土壤 118

一、沼泽土 118

二、草甸土 119

三、白浆土 121

第四节 盐渍土壤 122

一、盐渍土的分布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23

二、盐渍土的形成条件 124

三、盐渍土的特征 125

四、盐渍土的利用和改良 126

第五节 水稻土 127

一、水稻土的分布和成土条件 127

二、水稻土的形成过程 128

三、水稻土的特征 129

四、水稻土的利用和改良 130

本章小结 130

第七章 土壤养分与植物营养 132

第一节 植物需要的土壤养分 132

一、土壤养分状况 132

二、土壤养分的数量 134

第二节 土壤中植物养分的来源及形态 134

一、土壤养分的来源 134

二、土壤养分的形态与转化 135

第三节 土壤有效养分与施肥的关系 137

一、土壤有效养分的含义 137

二、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有效养分的分级 137

本章小结 142

第八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 143

第一节 植物的营养成分 143

一、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143

二、肥料三要素 144

三、植物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形态 144

第二节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145

一、根对无机养分的吸收 145

二、根对有机养分的吸收 150

三、影响根系吸收养分的主要因素 151

四、根外营养(叶部吸收) 153

第三节 养分平衡及其相互关系 155

一、养分平衡 155

二、离子间的相互关系 155

第四节 植物吸收养分的关键时期 156

一、植物营养期 156

二、植物营养临界期 157

三、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158

本章小结 158

第九章 化学肥料 159

第一节 氮肥 159

一、氮素的营养作用 159

二、土壤中氮素的形态、含量及转化 161

三、氮肥的种类、性质与施用 163

四、氮肥的合理施用 175

第二节 磷肥 178

一、磷的营养作用 178

二、土壤中磷素的形态及其转化 180

三、我国磷矿资源与磷肥生产概况 181

四、磷肥的性质、转化与施用 182

五、磷肥的合理施用 188

第三节 钾肥 190

一、钾的营养作用 190

二、土壤中钾素的形态及其转化 191

三、我国钾矿资源和钾肥生产概况 192

四、钾肥的性质与施用 193

五、钾肥的合理分配 195

第四节 钙、镁、硫肥 196

一、钙肥 197

二、镁肥 199

三、硫肥 200

第五节 微量元素肥料 203

一、硼肥 203

二、锰肥 204

三、锌肥 205

四、钼肥 206

五、铜肥 207

六、铁肥 208

七、微量元素肥料的合理施用 210

第六节 复(混)合肥料 213

一、复(混)合肥料的类型及优点 213

二、复(混)合肥料的发展动向 214

三、复(混)合肥料的种类与施用 215

本章小结 218

第十章 有机肥料 219

第一节 有机肥料的特点 219

一、有机肥料的作用 219

二、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特点的比较 220

第二节 有机肥料的管理 221

一、有机肥料的腐熟与调控 221

二、有机肥料腐熟过程中养分的变化 221

第三节 粪尿肥 223

一、人粪尿 224

二、畜禽粪尿与厩肥 226

第四节 堆肥与沤肥 231

一、堆肥 232

二、沤肥 234

三、沼气发酵肥料 235

四、秸秆直接还田 237

第五节 泥炭与腐殖酸类肥料 239

一、泥炭肥料 239

二、腐殖酸类肥料 242

第六节 绿肥 245

一、发展绿肥的意义 245

二、绿肥植物的种类及栽培要点 248

三、绿肥的施用 253

本章小结 254

第十一章 微生物肥料 255

第一节 微生物肥料的定义及种类 255

一、微生物肥料的定义 255

二、微生物肥料的种类 255

第二节 微生物肥料的特性及使用方法 256

一、根瘤菌肥料 256

二、固氮菌肥料 258

三、磷细菌肥料 260

四、钾细菌肥料 261

五、复合微生物肥料 262

六、微生物肥料的质量标准 264

本章小结 264

第十二章 施肥原理与配方施肥技术 265

第一节 配方施肥的基本原理 265

一、养分归还(补偿)学说 265

二、最小养分律 266

三、报酬递减律和米采利希方程 267

四、因子综合作用律 269

第二节 配方施肥技术 270

一、肥料效应函数法配方施肥 270

二、养分平衡法配方施肥 275

本章小结 281

附录 土壤肥料研究分析方法 282

一、主要成土矿物、岩石和母质的识别 282

二、土壤农化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92

三、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烘干法和酒精燃烧法) 294

四、土壤颗粒组成(质地)的测定 295

五、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300

六、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的测定 302

七、土壤酸碱性的测定 304

八、土壤野外调查方法 307

九、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测定 311

十、无机肥料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316

十一、无机肥料水分含量的测定 316

十二、化肥的定性鉴定 318

十三、尿素中含氮量的测定(酸水解法) 322

十四、尿素中缩二脲含量的测定 323

十五、过磷酸钙肥料中有效磷含量的测定 324

十六、钙、镁肥料中钙、镁含量的测定 326

十七、专用肥和复(混)合肥料的分析 329

十八、有机肥料的分析 333

十九、旱田作物植株中硝态氮的化学速测 336

二十、作物植株中钾素营养的化学速测 338

二十一、作物营养元素失调症状的形态识别(幻灯片说明)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