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江河孕育的人类古文明 3
水利对文明传播与消失的影响 6
黄河与长江——华夏文明的摇篮 7
都江堰——华夏文明的经典 8
第一篇 成都平原与都江堰 12
1 都江堰的地理环境 13
1.1 成都平原地理环境、气象水文及灌溉特点 13
1.2 成都平原的河流 16
1.3 成都平原历代政区的沿革 20
2 蜀文明及治水活动——约公元前3000~前362年 24
2.1 蜀国的远古文明 27
2.2 鳖灵治水传说与开明王朝 29
2.3 蜀国与中原的交流 31
3 都江堰的创建及早期发展——公元前361~前207年 34
3.1 蜀郡在统一战争中的地位 34
3.2 都江堰的创建 36
3.3 成都二江与秦代成都 40
3.4 秦蜀守李冰治蜀及先秦岷江水利 41
4 都江堰对天府之国的造就——公元前206~961年 45
4.1 区域政治及经济中心形成 46
4.2 都江堰渠首的逐步完善 50
4.3 灌区在成都平原的扩展 51
4.4 岷江中游的通济堰 53
4.5 成都二江及其对成都的影响 55
4.6 縻枣堰及成都新城河水道形成 57
4.7 摩诃池与唐代成都的园林水系 59
5 灌区在两宋经济中的地位——960~1279年 61
5.1 成都平原水利区的农桑之利 62
5.2 成都——水运枢纽与商业大都会 63
5.3 宋代的都江堰渠首工程及灌区管理 65
5.4 成都淹城之灾及北宋城市水道的改造 68
6 灌区两次废弃和重建——1271~1820年 71
6.1 宋末元初成都的毁灭与重建 72
6.2 明末清初成都平原的浩劫和恢复 75
6.3 明末清初都江堰渠道的废弃和重建 80
6.4 元明清时期的都江堰渠首工程 81
6.5 明清成都内城水系 82
7 发展进程中的承前启后期——1821~1949年 84
7.1 清后期经济衰败对都江堰的影响 85
7.2 清末两次大修都江堰 86
7.3 灌区水政的变革 89
7.4 1933年岷江上游叠溪地震前后的都江堰 93
7.5 都江堰第一个现代水利规划——《都江堰治本计划》 94
参考文献 107
第二篇 都江堰的科学成就及传统技术 112
8 都江堰渠首枢纽 114
8.1 “四六分水”与鱼嘴分水排沙机理 117
8.2 “深淘滩、低作堰”与飞沙堰的节制功能 120
8.3 渠首永久性的进水口——宝瓶口 128
9 灌区干支渠分水枢纽工程 133
9.1 都江堰渠系规划的特点 133
9.2 灌区干支渠级堤堰分(引)水工程 141
9.3 民堰分水及控制工程 147
9.4 渠系配套工程 150
10 传统工程技术 160
10.1 竹笼工鱼嘴及建筑形式 162
10.2 都江砌石工程的应用与争论 165
10.3 湃缺的结构与施工 170
10.4 传统河工构件及技术 171
10.5 河方工程 194
参考文献 196
第三篇 都江堰的管理 198
11 水行政管理的历史演进 200
11.1 都江堰水行政管理的历史演进 200
11.2 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水行政管理组织 204
11.3 灌区干支河堰各级管理机构 208
11.4 民堰管理组织 208
11.5 都江堰堰工讨论会 212
12 岁修经费·工料来源·劳动力组织 218
12.1 官堰管理工费的组织 218
12.2 清代至民国时期岁修经费和工料的征集 219
12.3 民堰岁修经费、工料及劳动力组织 223
13 岁修的工程管理 225
13.1 渠首(官堰)的岁修 225
13.2 灌区渠系工程的岁修 231
13.3 各级民堰的岁修工程 232
14 灌区用水管理 234
14.1 渠首段水量的调配 234
14.2 灌区各干河灌溉水量调节及工程措施 235
14.3 民堰的用水管理及水量控制非工程措施 238
参考文献 241
第四篇 区域水文化和水神崇拜 244
15 水神李冰及其社会意义 246
15.1 李冰神化的过程 247
15.2 李冰祠与伏龙观 249
15.3 崇德庙与二王庙 253
16 水神祭祀及其利用 255
16.1 江渎庙和大禹庙 255
16.2 灌口二郎神及其他诸神 256
16.3 川主庙 260
16.4 岁修的宗教仪式 263
16.5 开水节 266
参考文献 270
后记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