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1
附:古代儿科、小儿推拿著作简表 4
第二节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5
生理特点 5
病理特点 5
第三节 小儿生长发育与保育 6
年龄分期 6
生理常数 7
第四节 小儿喂养与保健 9
乳婴儿的喂养 9
初生婴儿的护养 10
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 10
第五节 小儿推拿治疗概要 11
小儿推拿治疗特点 11
小儿推拿处方 11
小儿推拿禁忌证 12
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 12
小儿推拿介质 12
第二章 诊法概要 14
第一节 望诊 14
望神色 14
望形态 15
审苗窍 15
辨斑疹 16
察二便 16
看指纹 16
第二节 闻诊 17
啼哭声 17
咳嗽声 17
呼吸音 17
嗅气味 17
第三节 问诊 18
问年龄 18
问病情 18
问个人史 18
第四节 切诊 18
脉诊 18
按诊 18
第三章 推拿手法 20
第一节 概要 20
小儿推拿手法特点 20
小儿推拿手法基本要求 20
手法练习方法 21
第二节 小儿推拿补泻方法 21
手法的强弱 21
手法操作的方向 21
手法操作的频率和次数 22
第三节 常用手法 22
推法 22
揉法 24
按法 25
摩法 26
掐法 27
捏法 27
运法 28
拿法 29
搓法 30
擦法 30
捻法 31
摇法 32
捣法 33
捏挤法 33
刮法 34
第四节 复式操作法 34
黄蜂入洞 35
揉耳摇头 35
猿猴摘果 36
双凤展翅 36
摇?肘 37
苍龙摆尾 37
飞经走气 37
二龙戏珠 38
凤凰展翅 38
赤凤点头 39
运土入水 39
运水入土 40
水底捞明月 40
打马过天河 41
开璇玑 42
按弦走搓摩 42
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 43
总收法 43
附:小儿推拿常用组合手法 44
第四章 推拿穴位 46
第一节 小儿推拿穴位概说 46
第二节 头面颈项部穴位 48
攒竹(天门) 48
坎宫(眉弓鱼腰) 48
太阳 49
印堂(眉心) 49
山根(山风二门) 49
人中(水沟) 50
迎香(井灶洗皂宝瓶) 50
牙关(颊车) 51
囟门(泥丸) 51
百会 51
耳后高骨(高骨) 52
风池 52
天柱骨(天柱) 52
桥弓 52
第三节 胸腹部穴位 53
天突 53
膻中 53
乳根 54
乳旁 54
胁肋 55
中脘(胃脘太仓) 55
腹 56
脐(神阙) 56
天枢 57
丹田 57
肚角 57
第四节 腰背骶部穴位 58
肩井(膊井) 58
大椎 59
风门 59
肺俞 59
脾俞 59
肾俞 60
脊柱 60
七节骨 61
龟尾(尾闾长强尾尻) 61
第五节 上肢部穴位 62
脾经(脾土) 62
肝经(肝木) 63
心经(心火) 63
肺经(肺金) 64
肾经(肾水) 64
五经 65
大肠 65
小肠 66
肾顶 66
肾纹 66
四横纹 67
小横纹 67
掌小横纹 68
胃经 68
板门 69
内劳宫(牢宫) 69
内八卦 70
小天心(鱼际交) 70
总筋 71
大横纹 71
十宣(十王) 72
老龙 72
端正 73
五指节 73
二扇门 73
二人上马 74
外劳宫 74
威灵 75
精宁 75
外八卦(外八方) 76
一窝风 76
膊阳池 76
三关 77
天河水(天河) 77
六腑 78
第六节 下肢部穴位 79
箕门 79
百虫(血海) 79
膝眼(鬼眼) 80
足三里 80
前承山 80
三阴交 81
解溪 81
大敦 81
丰隆 82
委中 82
后承山(承山) 82
仆参 83
昆仑(上昆仑) 83
涌泉 83
第五章 常见病症推拿治疗 86
第一节 发热 86
第二节 咳嗽 88
第三节 哮喘 91
第四节 百日咳 92
第五节 泄泻 94
附:痢疾 96
第六节 腹痛 97
第七节 呕吐 99
第八节 疳积 101
第九节 厌食 103
第十节 便秘 104
第十一节 脱肛 106
第十二节 肠套叠 107
第十三节 夜啼 109
第十四节 惊风 111
第十五节 遗尿 113
第十六节 小儿肌性斜颈 115
第十七节 小儿脑性瘫痪 117
第十八节 近视眼 119
第十九节 踝关节扭伤 120
第二十节 髋部扭伤 122
第二十一节 桡骨头半脱位 124
第二十二节 佝偻病 125
第二十三节 臂丛神经损伤 127
附录一 小儿保健推拿 129
附录二 歌诀选 130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136
附录四 教学大纲(试行)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