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学 3
远古至西周四声音阶观念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3
郑风郑声的文化比较及其历史评价 19
曾侯乙编钟六阳律的三度定律及其音阶形态 33
“声曲折”概念的重新界定与音韵学研究视点 42
古代乐舞曲体的特点 47
古乐曲中“解”的结构与功能 53
古乐中“二曲合套”的对比性曲体结构 59
对中日唐代琵琶谱研究差异的探讨 65
宋代词乐的创作特点 78
宋代杂剧南传形式的文物遗存——四川大足石窟“六师外道谤佛不孝”群像考 93
古代声乐演唱理论拾穗 101
关于戏曲音乐“一曲多用”问题的若干断想 108
论王光祈的音乐思想 112
江文也的音乐思想 126
郭兰英的艺术道路及其成就 136
吕骥的大型合唱曲《凤凰涅槃》 147
杜鸣心的钢琴协奏曲《春之采》 170
课题、方法、智力结构——音乐史研究札记三则 178
历史文献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183
对古谱译解与音响再现学理层面上的几点认识 186
从人的音乐活动出发考察音乐史 191
在历时中展开共时——为中国音乐史研究开拓新路径的感想 198
中国音乐史学科发展前瞻十要点——“哲学、美学、音乐学学术前沿成果报告会”演讲提纲 202
关于中国音乐“双文化”现象的若干思考 213
音乐美学 229
音乐美学理论新构 229
“反映论”与“主体论”——对美学哲学基础的思考 244
谈“音心对映论”之争 246
音乐存在的听觉感知基础 253
音乐存在方式“三要素”与音乐美学研究 263
音乐存在方式“三要素”是如何提出来的 270
“乐本体”与“音本体”:中西音乐学的分水岭 278
从美学的角度看世纪之交的中西音乐问题 293
关于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对象的思考 299
关于“音乐是什么”的理论模式及其不同思考方式——《关于民族音乐学的一种理论》的读书笔札 310
“乐”作为文化行为方式的存在——答刘再生《〈声无哀乐论〉今译》“编者按”兼及今译的概念理解问题 320
对茅原《仲德周年祭》一文中有关《声无哀乐论》研究评价的答复 324
有关《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评价的若干问题 328
美育理论与音乐教育学 337
美育与音乐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 337
美育在我国教育方针中的存在及其理论表述 353
“人”与“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两种体系的存在与启示 365
蔡元培的音乐美学理论与实践 384
对《论蔡元培与中国近代音乐——兼评修海林〈蔡元培的音乐美学理论与实践〉》一文责难的答复 399
在学术争论中相切磋、辨得失——对黄旭东《尊重史实讲求逻辑》一文的答复 410
赵沨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教育成就 415
关于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的思路与认识 421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以我院音乐教育学“三课”的设置和教学实践为对象 436
音乐传播学 451
音乐学领域中的传播学研究 451
多元文化中的定位与选择——电视综合艺术节目的文化属性刍议 466
音乐评论 481
民族器乐的继承与开拓——张维良笛箫音乐会随笔 481
新潮音乐评论中的几个问题 485
汲取传统菁华基础上的新释——宋飞二胡独奏音乐会随笔 491
“体系让位于探索”的探索——评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的美学部分 497
考详证实、经世致用——评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论》 507
贯中西志举华音、治乐学黄钟流韵——为中国现代音乐学奠基人王光祈音乐论集的出版而作 515
词中廖先生——为廖辅叔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作 518
冯文慈先生的教学与治学——在冯先生身边学习的心得体会 525
美学的实践与实践的美学——赵宋光先生美学成就片谈 532
走出迷雾:关于王洛宾转让民歌版权的思考 535
附:修海林音乐学著述文目索引(1984—2007) 541
后记 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