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3
第一部分《翻译基础》简介 3
1.0《翻译基础》的编撰目的和宗旨 3
1.1怎样着手做翻译 4
翻译过程中的分析 5
翻译过程中的综合 6
借助语法知识进行分析与综合 7
翻译的具体步骤 7
1.2翻译对策论 10
对策是一种整体性及全程性操作策略 10
译语取向策略 11
翻译不能绕过语言审美 12
不断努力突破可译性限度 12
1.3翻译方法论 13
1.4怎样使用这本书 15
第二部分 翻译的对策论 17
2.0概述对策论研究的指引作用 17
2.1中国翻译学对策论的核心思想——代偿 19
2.2把握“交流中的意义” 26
对意义的态度是翻译学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27
静态意义观与动态意义观 28
语言结构vs语言交流 30
2.3可译性探索:翻译的“悖论” 33
语言的可译性:语言都是互补互释的 33
语言的可译性限度:进取的态度是关键 34
掌控可译性:重在抓紧学习,抓住翻译研究 35
2.4翻译与审美(兼论隐喻的转换策略) 38
翻译的艺术性 38
翻译的审美客体 38
翻译的审美主体 40
翻译的审美再现 41
隐喻的转换策略和方法 42
2.5译文操控的对策论 44
2.6技能与技巧 59
翻译技能、技巧的获得和发展过程 60
翻译技能、技巧的具体标准 60
大师级的翻译指标 64
2.7何谓“好的译文” 66
第三部分 翻译的程序论 75
3.0概述:程序论的关键——“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75
3.1汉译英的步骤 79
3.2英译汉的步骤 85
3.3结语 94
第四部分 翻译的方法论 96
翻译的方法论(一) 96
4.0概述 96
4.1词语的翻译 96
对应 96
引申 113
替代 118
转换 123
融合 130
拆离 136
释义(阐释,注释 144
音译 149
借用 153
直白(明朗化或白描) 154
虚词的翻译 157
成语的翻译 168
词语翻译的要领——准、精、美 182
翻译的方法论(二) 187
4.2语句的翻译 187
语句结构分析 187
分切 193
反逆(倒叙) 197
转换 201
增删 212
重组 221
整合 223
主谓定位 229
隐喻的翻译 237
计数的翻译 245
语句翻译要领 251
翻译方法论(三) 252
4.3语段的翻译 252
同步 252
基本同步 254
透析 259
解释 267
重写(改写) 274
语段翻译要领 282
下篇 287
第五部分 文体与风格的翻译 287
5.0概述:风格的范畴论 287
5.1按正式的等级论文体与风格 288
旧式正式英语 288
现代正式英语 288
一般非正式英语 289
口语体英语 289
5.2按功能类别论文体与风格 291
公文文体 291
论说文体 297
文艺文体 301
新闻报道文体 319
科技文体 327
5.3按作家(作品)行文特征论文体与风格 332
音系标记 332
语域标记 333
句法标记 333
词语标记 334
章法标记 334
修辞标记 336
行文气质(非标记性风格元素) 337
5.4作家(作品)风格的翻译问题 338
怎样做“风格分析” 338
模仿 339
掺合 348
淡化 352
5.5风格翻译要领 353
第六部分 文化与翻译 356
6.0概述 356
6.1文化翻译的整体论:语言中的文化信息 357
6.2语言文化信息的获得:全景式语言层级扫描 359
第一层级:物质形态层的文化信息 360
第二层级:制度习俗层的文化信息 361
第三层级:心理活动层的文化信息 362
第四层级:超语言文化信息 362
6.3文化翻译的相对性:文化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探讨 363
6.4文化翻译基本策略 364
文化战略考量 365
文化翻译的综合平衡论 367
6.5文化翻译的基本方法 370
移植法(涵盖直译法及音译法) 371
替代法 375
释义法 378
淡化法 379
注释法 380
6.6怎样避免文化信息的误译 383
6.7问题与展望 385
第七部分 机器翻译介绍与实战 386
7.0机器翻译概论 386
7.1机器翻译的现状与最新发展 388
基于规则的MT系统继续引向深入和基于统计的MT系统的蓬勃发展 388
基于规则的和基于统计的混合MT系统 392
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的普遍使用 392
7.2机器翻译简要历史回顾 394
初创期 394
从高潮到低谷 394
复苏和发展 395
新时期 395
7.3机器翻译原理与实现方法 396
7.4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与翻译记忆技术 397
7.5正确认识机器翻译处理对象和具体用途,消除偏见 400
机器翻译适宜的处理对象和具体应用 403
机器翻译未来的展望 404
7.6机器翻译实战 405
全文机器翻译实战(基于SYSTRAN,Google和华建网上翻译系统) 405
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实战 412
第八部分 翻译批评 423
8.0概述 423
8.1翻译批评的主体:关键在主体的态度和素养(学养) 424
8.2翻译批评的对象 425
文本理解问题 426
文本的多样性阐释 426
区别对待:“对应表现”的层级性 427
8.3关于翻译批评的标准 427
放宽“信”的尺度,以包容各种代偿性考量 427
认清翻译标准的相对性、非恒定性 429
8.4翻译批评的方法 430
译本比较的方法:不同翻译版本之间比较的方法,如复译本、多译本比较 430
印象式批评方法 431
文本分析批评方法 431
8.5翻译批评的步骤 431
8.6翻译批评与文学批评 432
参考文献 433